廢除漢字幾十年後,現在的韓國人是怎麽看待“漢字”的?
韓國廢除漢字的情況和越南相似,都是根據國情決定的,也有想盡快脫離中國文化的意思,韓國在建國之後就下達了壹項政策,施行《諺文專屬用途法》,也就是廢除漢字,開始使用韓文,用諺文替代漢字,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到了1970年,韓國的小學取消漢字教學,1975年,中學取消漢字教學,但是保留了700個基礎漢字,整個韓國,唯獨三所大學保留了中文專業,但是隨著漢文字在韓國的徹底廢除,他們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
韓國和中國漢字的淵源都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漢字就是其壹,中國漢字從古代開始就壹直影響著周邊國家,除了日本、朝鮮、越南等國,韓國也是其中之壹,早在漢朝時期,當時還是三韓就已經深受影響,到了南北朝,韓國已經開始實用漢字,不僅如此,就連建築、服飾也都和中國古代相似。到了唐朝,新羅的壹些大官員幾乎都會漢字,而且水平非常高,還會寫詩詞歌賦,深受中國文化的熏陶。到了清朝時期,韓國作為清朝的藩屬國,他們的漢字運用已經非常普遍,只是在二戰結束後,韓國逐步廢除漢字的做法著實給自己國家帶來了許多不比要的麻煩。
現如今韓國人又是如何看待漢文字的?韓國千百年來在文字發展和書寫方面都是使用漢字,廢除之後弊端非常明顯,就是本國文字發展遲滯甚至是停滯,廢除漢字使得韓國青少年失去了成為社會精英的機會,年輕人開始看不懂韓國有關漢字的文化遺產,而且韓國上層社會以及法律學習等都還是以漢字書寫。
本民族文字又很難替代或者彌補漢字的地位和價值,造成了非常多的困擾和不便,尤其是漢文字是表意文字,而韓文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詞語不在語境內是無法區分開的。比如韓國的壹些歷史學者或者韓國歷史和古文專業的學生,他們在廢除漢字後根本學習不到漢字,而韓國很多古籍上的記載都是漢字書寫,他們不懂漢字,怎麽去研究歷史?就算他們發掘了古墓,都分析不出是哪個時期。
韓國國寶級文物《妙法蓮華經卷壹》
韓國在廢除漢字的幾十年之後,發現本國對漢字的依賴嚴重,很多韓語的發音中,許多音節和漢字音節相同,現如今這些音節和新出的韓文是對不上的。還有就是韓國也有端午節和春節,尤其是春節,他們也有貼對聯的習俗,然而對聯都是用漢字書寫,因此他們還要請專門學習漢字的人來寫。
現在韓國開始呼籲恢復漢字,據調查統計,有89.1%的韓國家長支持回復漢字,這樣有利於傳統文化繼承、發展與致力民族文化為國家義務,要根據國家情況,將韓文和漢字混合使用。
韓國教育部門越來越關註漢字的恢復,聲稱不要因為當初盲目自大廢除漢字,要在2018年之後,逐步開始施行漢字的運用,尤其是小學教材,要標註漢字及其讀音和釋義,很多韓國家長也開始給孩子報名漢字補習班。相比韓國、越南,日本就非常聰明,他們也想廢除漢字,但是發現其中必定會受到不比要的麻煩,要知道漢字已經滲透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廢除了漢字也等於拋棄了日本歷史文化的傳承,現在無論是韓國還是越南,多少都有些後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