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開平碉樓?
在廣東開平鄉村廣袤的田野上,存在著壹個奇特的景觀。在這裏,壹座座歐式古典風格的小樓與中國南方農村的傳統土屋交錯在壹起,形成中國絕無僅有的鄉間景色。1800多座保存完好的碉樓,見證了壹個多世紀以來開平的風雨滄桑。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開平碉樓。
開平碉樓是壹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壹體的鄉土建築群體,盡管在用材、風格上各有差異,但開平碉樓都有壹個***同的特點,即門窗窄小,鐵門鋼窗,墻身厚實,墻體上設有槍眼;碉樓頂層多設有瞭望臺,配備了早期的槍械、發電機、警報器、探照燈等防衛裝置。每壹個碉樓,都是壹個小小的堅固堡壘,保衛著主人的生命與財產。
開平碉樓的建築風格多式多樣,裝飾藝術千姿百態,堪稱建築史上的傑作。這些大大小小的碉樓,有中國傳統硬山頂式、懸山頂式,也有歐洲不同時期的建築形式、建築風格,如哥特式、羅馬式等等。
開平碉樓是開平僑鄉的當地居民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而建造的,它的興起,與開平的地理環境、歷史條件以及過去的社會治安密切相關。開平地勢低窪,河網密布,每遇臺風暴雨,常有洪澇之憂。加上其所轄之境,原為新會、臺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向來有“四不管”之稱,社會秩序較為混亂。因此,清初即有鄉民建築碉樓,作為防澇防匪之用。到了民國,軍閥割據,匪患猖獗,社會治安極度混亂。而開平因山水交融、水陸交通方便,同時有大批僑眷、歸僑生活於此,財產相當豐厚,因而就成了土匪搶掠的重要目標。於是開平鄉內風聲鶴唳,人人自危,稍有風吹草動,人們就收拾金銀細軟,四處躲避,往往徹夜難眠。在這種情況下,開平人民不得不積極應對,這其中,碉樓的修建使用作用是最為明顯的。
開平碉樓樣式各異,建築材料也是各不相同,大體上***分為4種:鋼筋水泥樓、青磚樓、泥樓和石樓。鋼筋水泥樓多建於20世紀二二三十年代,整體采用鋼筋水泥式的現代架構,建築非常牢靠結實。青磚碉樓是以青磚為主要建築材料修築而成的碉樓。有些青磚碉樓其實就是泥樓,只是外表多加了壹層青磚,也有些則在內部加入鋼筋水泥,增強碉樓的強度。泥樓包括泥磚樓和黃泥夯築樓兩種。泥磚樓是將泥做成泥磚曬幹後用作建築材料。為了延長泥磚的使用壽命,外部會抹上壹層灰沙或水泥,用以防禦雨水沖刷,從而起到保護和加固的作用。黃泥夯築的碉樓是用黃泥、石灰、沙、紅糖按比例混合拌成作為原料,然後用兩塊大木板夯築成墻。這樣夯築而成的黃泥墻,壹般有近半米厚,其堅固程度可與鋼筋水泥墻相比。石樓則是用山石或鵝卵石作建築材料所修建起來的碉樓,這種碉樓數量極少,主要分布在大沙等采石較為方便的山區。
號稱“開平第壹樓”的瑞石樓,坐落在開平市蜆岡鎮錦江裏村後左側,是開平市內眾多碉樓中原貌保存得最好的壹座碉樓。樓高9層,占地92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牢固非常。人們坐車從公路經過,老遠就可以看到它在竹叢樹林背景的襯托下高高聳立的雄姿。它不僅僅在高度上傲視群樓,外觀上也極具特色。瑞石樓是中西建築風格完好結合的典型,不同的層次凸顯出不同的西方建築藝術風格,而樓主還著意在窗框、窗楣圖案和6層圍墻外墻的圖案、灰雕中加進了壹些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因素。二者結合起來渾然天成,相得益彰,絲毫也不顯得生硬突兀,體現出高超的建築思想。
如今匪患橫行的時代早已過去,人們不再需要壹個堅固壁壘來保障安全了,但碉樓卻仍然牢牢屹立在開平的土地上,用銹跡斑斑的鐵門和傷痕累累的樓壁訴說著歷史的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