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文化特色
(1)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肴。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壹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壹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壹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歷“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壹。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是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裝飾。
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制成,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
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領子較高,大襟右釘扣;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鑲飾。男袍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備腰帶和馬靴,這樣的裝束使男子漢顯得強悍瀟灑;女子則顯得身材苗條、矯劍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觀別致、柔軟輕便;皮靴,挺括光潔,結實耐穿。騎馬時可以保護踝部、禦寒;墜馬時自然脫靴,可以保證人身安全。
生活在遼寧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並不經常穿著民族服裝,但是在大型的節慶 *** 上,或是婚慶典禮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以示隆重。
(3)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滿語將家或屋稱為“博”,因為詣音,所以後來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將自己的住房稱為“格爾”;漢族人稱蒙古包為“穹廬”或“氈房”等。
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遊牧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遼寧的蒙古族人現在大多數居住在與漢族或滿族人相似的磚木結構的房屋,但是在室內的裝飾上卻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民俗的文化特征是什麽? 民風淳樸,具有遠古色調,感情熱烈豪放。禮儀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壹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壹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客來敬茶是壹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裏,在旅途,或在其他壹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壹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壹大碗壹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谷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瞧不起主人,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壹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接著穿戴民族盛裝的家庭主婦端來清香撲鼻的奶酒款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節。主人會用詩壹般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妳喝壹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精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壹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人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待客:蒙古人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壹盤盤潔白的奶皮、奶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壹定的規矩。例如用壹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壹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壹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妳”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唱歌:蒙古人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壹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壹起幹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壹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熱情好客:蒙古人有重情好客的傳統攻德,這種習俗從古代壹直流傳到現在。蒙古族傳統音樂的發展與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學的發展緊密相連,詩配以樂,歌含有詩,詩歌並存。蒙古族民歌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數量浩瀚,按地域可分為東蒙......>>
蒙古族的文化 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有狼、鹿、熊、牦牛、鷹、天鵝、樹木等等。《蒙古秘史》開篇第壹句話這樣寫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馬蘭勒,即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狼和鹿。此外,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蒙古民族也崇拜龍,還有的部族有樹木圖騰崇拜、牦牛圖騰崇拜等等。各種圖騰神話反映了蒙古民族特點及與北方各民族、特別是阿爾泰語系各民族神話的許多***通之處,體現出他們之間相互交融的密切聯系。 狼圖騰蒙古民族的狼圖騰最早只是古代乞顏部落孛兒只斤氏的圖騰,這在《蒙古秘史》和《蒙古源流》中都有記載。經過數百年的演繹,狼圖騰被人們當成了整個蒙古民族的圖騰。 《蒙古秘史》開篇明確寫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蒼色狼)和妻子豁埃馬蘭勒(白色的鹿)壹同過騰汲思海來至斡難河源頭的不兒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反映了唐代末期,兩個以狼、鹿為圖騰的蒙古部落姻族從額爾古納河西遷的重要史實。而《國語?周語》記載:“穆天子西狩犬戎,獲其五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史學家翦伯贊考證:“白狼白鹿是當時的氏族”。 《蒙古源流》記載,成吉思汗在圍獵中特降旨對“郭斡瑪喇勒”(草黃母鹿)和“布爾特克沁綽諾”(蒼色狼)這兩種野獸放生,可見是作為神獸加以愛護的。《多桑蒙古史》記載,窩闊臺將壹頭狼放生希望為自己增壽,不想狼卻遭“獵犬群起嚙殺之”。窩闊臺當時就覺得這是個不祥之兆。果然,他不久就去世了。 鹿圖騰蒙古薩滿認為鹿能顯靈,可以驅魔鎮邪。內蒙古巴爾虎、察哈爾、科爾沁等地區薩滿巫師所戴的帽子都用鐵皮制成鹿角加以裝飾,所用的青銅鏡和法鼓也都刻畫著鹿的形象,說明蒙古先民、特別是森林狩獵民曾以鹿為圖騰神靈。 鷹圖騰科爾沁右翼杜爾伯特烏爾圖那蘇貝是成吉思汗弟弟哈薩爾的第二十七世孫,他們的氏族自稱是鷹氏族,各代的長子、長孫都以各種鷹來命名。 據《蒙古秘史》中記載,成吉思汗10世祖的小兒子孛端察兒蒙合黑,被4個哥哥拋棄後,走投無路時曾靠壹只鷹捕獵維生,他的後人孛兒只斤氏就把鷹視為救命恩人,當作保護神敬奉起來。而鐵木真在稱汗之前,曾被他的“安達”(兄弟般的摯友)劄木合所陷害,也是壹只獵鷹救了他。 蒙古薩滿傳統認為,海東青是天的神鳥使者,它受命降到人間和部落頭領成婚,生下壹個美麗的女孩,把她培養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渥都根”(女巫師)。而布裏亞特的薩滿神話傳說中,男薩滿的最早化身也與鷹有血緣關系。 熊圖騰布裏亞特和達爾哈特人常稱熊為祖先、神聖的,稱呼熊“斡拖葛”,意思是長者、老人,他們認為人是從熊變來的,並直呼熊為祖父、父親、祖先,這正是人們把熊看成與自己有血緣親屬關系的表現,所以才用相應的親屬稱謂稱呼它們,像親屬壹樣對待它們。達爾哈特人在獵熊時遵循壹套非常特殊的習俗和禮儀,如公熊四季均可捕獵,母熊則不然,要等到它生養了小熊,春天走出洞穴之後才開始捕獵等等。 捕捉熊以後,分吃熊頭肉,似是古代原始人“圖騰聖餐”習俗的遺留。在原始人看來,用圖騰的血和肉作為聖餐,更能鞏固他們與圖騰的親密關系,重新獲得圖騰的靈威。 薩滿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薩滿教崇拜多種自然神靈和祖先神靈。成吉思汗信奉薩滿教,崇拜騰格裏汗“長生天帝”。直到元時期,薩滿教都在蒙古社會占統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貴族和民間中仍有重要影響。皇室祭祖、祭太廟、皇帝駕幸上都時,都由薩滿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對各種宗教采取了兼容並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 *** 教、基督教、薩滿教等。蒙哥汗時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薩滿教外,也奉養 *** 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侶,並親自參加各種宗教儀式。元朝時也采取同樣的政......>>
蒙古族有哪些傳統文化? 習俗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壹般問:“賽拜努(妳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壹般在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壹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壹段肥腸送給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裏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竈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壹點也行。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壹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食俗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幹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把羊肉。
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占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俗。面粉制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是面條和烙餅,並擅長用面粉加餡制成別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及蒙古糕點新蘇餅等。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壹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後,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分鐘,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鹹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壹天不飲奶茶不行。
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制成,不需蒸餾。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蘇餅;烘幹大米飯。...>>
蒙古族的飲食文化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族民間傳統糕點;烘幹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幹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幹、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壹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塗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抓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後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特別是在做手抓羊肉時,忌煮得過老。但內蒙東部蒙漢雜居地區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時加佐料,並把肉煮成酥爛的手抓羊肉。有些地區的蒙古族還喜將羊腰窩的肉切成大片,掛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間稱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燉、紅燒、做湯。還食用駱駝肉和馬肉,油炸駝峰片蘸白糖,視為上肴,有經驗的廚師還善於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種食療菜肴。為便於保存,還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幹和臘肉。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壹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後,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分鐘,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鹹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壹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蒙古族釀制奶酒時,即先把鮮奶入桶,然後加少量嗜酸奶汁(比壹般酸奶更酸)作為引子,每日攪動,3―4日待奶全部變酸後,即可入鍋加溫,鍋上蓋壹個無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內側掛上數個小罐,再在無底木桶上坐上壹個裝滿冷水的鐵鍋,酸奶經加熱後蒸發遇冷鐵鍋凝成液體,滴入小罐內,即成為頭鍋奶酒,如度數不濃,還可再蒸二鍋。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制成,不需蒸餾。 『奶酒扒肉』 馬奶酒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制馬奶酒的季節。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隨著科學的發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制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出現了釀制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後的奶酒方為上品。 馬奶酒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壹。曾為元朝宮廷和蒙古貴族府第的主......>>
蒙古族的民族特點 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本文運用民族學、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蒙古族服飾文化的特點。從而領悟蒙古族文化、弘揚蒙古族文化。 本文***分五個章節。
第壹章主要介紹蒙古族服飾研究的歷史及現狀,蒙古族服飾文化的研究方法、意義和目的。這是全文的開篇,目的是方便讀者對文章的重點和特點有所了解。
第二章,從人口、分布情況和歷史等方面,簡要的介紹蒙古族的基本情況。
第三章,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內涵。蒙古族服飾是蒙古族的族徽,它對族人有凝聚力的作用。蒙古族人常在重大節日上穿最好的服飾,這便是節日盛裝。這正表明民族服飾同節日的關系多麽不尋常。蒙古族服飾可以傳達出壹個人的社會地位,年齡大小,婚否等信息。蒙古族服飾展現了其使用價值及其功能。與此同時,它還反映蒙古族的生活環境、自然崇拜、圖騰觀念。所以通過蒙古族服飾可以了解蒙古族文化的豐富內涵。
第四章,深入地探討了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多樣性。歷史上的蒙古高原生活著許多部落,由於各部族有各自的本原和各自的信奉物,部族之間服飾也有所不同。建立蒙古國之後,服飾的款式風格和基本色彩大為壹致。但各部族在民間也有壹些不同的款式。隨後,在元朝、明朝、清朝、直到現在由於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蒙古族服飾發生了很大變遷。與此同時,由於生活環境的變化以及與其他民族“雜居”。***同的生活和互相的影響,使蒙古族服飾即保持了民族特點又突出了地方特色。
第五章,客觀地闡述了蒙古族服飾的變遷。服飾作為壹種文化現 象,是歷史的產物,它本身也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而變化。本章主 要從蒙古族服飾的質料、款式,色彩及服飾工藝等方面描述分析蒙古 族服飾的變遷。
蒙古的文化特征有哪些 圓形的 圓形的更加穩固 也體現出遊牧民族對圓形的崇拜 可以看到蒙古人的人生觀 價值觀 比如說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個圓圈 走了始終會回到原點白色的 在草原上綠綠的地 白白的蒙古包 蒙古人崇尚白色 所以哈達 是白色的 成吉思汗的坐騎是白色的 奶制品都是白色的 蒙古人認為白色是最為聖潔的顏色 氈子 都是用 羊絨羊毛 做的 所以更加環保 繩子也是用駝絨做的 裏面是木頭結構的 所以 輕盈 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