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魚在中國境內有發現嗎?
有。
據生物學家統計,已發現的食人魚有30多種,不僅存在於亞馬孫河流域,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以東,從加勒比海南岸至阿根廷北部的壹些拉美國家都有食人魚的蹤跡。
中國發現的有卡氏鋸脂鯉、納氏鋸脂鯉(紅腹鋸鮭脂鯉)等,這兩種魚魚體呈卵圓形、尾鰭呈叉形,成魚體長多在25厘米左右,體呈灰綠色,背部為墨綠色,腹部為鮮紅色。下顎發達有刺,牙齒銳利、三角形、呈鋸齒狀排列。
擴展資料廣西柳州“食人魚咬人致傷”事件
柳州市民張凱博向記者介紹事情的經過:2012年7月7日下午,他來到柳州市柳北區白沙二隊附近柳江親水平臺給小狗洗澡,突然遭到3條“紅著眼睛”的兇猛魚攻擊,其中壹條魚突然咬住張凱博的手掌不放。張凱博忍痛將魚摔上岸,這才發現自己的左手手掌幾乎被啃掉壹塊肉,已經血肉模糊。
張凱博在網上查詢,發現這條魚與產自南美洲的食人魚壹模壹樣。柳江是我國第三長河流珠江水系的重要支流,清澈涼爽的江水每天都會吸引眾多市民遊泳消暑。而“食人魚”的突現,引發了壹些市民的恐慌。
記者看到這條魚時,魚已經被張凱博的媽媽覃阿婆剁成了數節,但這條魚頭部鋸齒形鋒利牙齒,以及紅色的眼睛,仍不難想象它的兇猛。這條魚拼接起來約有20厘米長,約重半公斤。
7月9日,由自治區水產研究所、廣西水產畜牧學校和廣西水產畜牧獸醫局組成的專家組出具了鑒定意見:事件中疑似食人鯧為桑氏鋸脂鯉,俗稱紅腮鉆石水虎,隸屬於鯉形總目脂鯉科鋸脂鯉屬。
廣西水產研究所資源保護專家周解說,桑氏鋸脂鯉原產於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是“食人鯧”的壹種,為兇猛肉食性魚類,具有壹定攻擊性,有潛在威脅,對血腥味較為敏感。
生活適宜溫度為22至26℃,耐寒能力差,對水質無嚴格要求,適應能力強。壹般成體長17厘米左右,成熟年齡15-18個月左右,繁殖水溫26℃左右。
“這種魚是小型兇猛魚類,會傷人,而且其耐寒能力差,在柳江河繁殖形成種群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請廣大市民不要恐慌。”柳州市水產畜牧獸醫局局長韋永文說。
百度百科-食人鯧
人民網-新華調查:廣西柳州“食人魚咬人致傷”事件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