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懷特計劃的外交緣起

懷特計劃的外交緣起

是因為大英帝國的財力無法支持如此雄心勃勃的經濟霸權構思,而懷特計劃的成功啟動,在於美國已經具備主導國際金融體系、實現世界經濟霸權的雄厚實力。美國在上個世紀末已經躍居世界頭號經濟大國,但尚未從心理上做好爭霸世界的準備。美國通過參加兩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的霸權意識猛然醒悟,同時已經成為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和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國家。美國工業產品占世界總額的壹半以上,對外貿占世界貿易總額的三分之壹,黃金儲備高達200億美元,占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的59%,這為建立壹個以美元霸權為核心的國際金融體系創造了必要條件。

而作為參戰國,美國顯示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它戰爭中取得的每壹個勝利又為它自己平添不可估量的政治信用。於是,威力無比的軍事機器、深謀遠慮的政治外交為美國建立戰後國際金融體系掃清壹切道路上的障礙。 1944年炎熱的夏季,盟軍發動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登陸計劃霸王戰役計劃,不久,以凱恩斯為首的壹批盟國經濟學家接受羅斯福總統邀請,乘坐瑪麗女王號前往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參加重要的國際金融會議,商討成立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的事宜。布雷頓會議的召開是壹次劃時代的事件,布雷頓森林協定的簽訂標誌著戰後國際金融體系的正式形成。會議決定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會議同時決定成立另壹個國際金融組織--國際貿易組織(ito),以監督國際貿易活動。但這壹設想真正付諸實施卻被推遲了50年,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宣告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完全按照美國方式組建和運作,成員權力的大小根據他們交納的股金進行計算。美國在imf88億美元的本金中承擔了27.-5億美元,在世行的100億美元股金中,美國繳納了32億美元,因此在這兩個國際金融組織中,美國擁有足夠的否決權。有些國家則繳納很少壹部分股金,如巴拿馬只繳納了0.002%的世行股金,因此他們的投票權利只具有象征意義。世行最高權力機構是理事會,總部設在美國。

從布雷頓體系的內容來看,美國從穩定匯率、對外援助和自由貿易三個角度勾勒了戰後國際金融體系的框架,其核心思想是:在這樣壹個世界性的國際經濟體系裏面,充分維護和實現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為美國遏制蘇聯的外交政策提供充分的物質基礎。 (1)不歧視、多邊主義和對所有簽署國實行最惠國待遇;

(2)通過減少貿易壁壘來擴大貿易;

(3)所有簽署國之間實行無條件互惠。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目標,是建立壹種世界貿易制度或執行貿易政策的普遍準則。三 作為美國金融霸權的核心:美元特權及其內在矛盾 法國總統戴高樂生前反復強調美元特權,曾經想通過恢復金本位制來挑戰美元特權,這壹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構想遭到非議,原因之壹是金的生產跟不上世界經濟發展速度,且又給產金大國--前蘇聯和南非--新的特權。所謂美元特權是指:其他國家當國際收支經常帳戶不平衡時,都不得不進行壹番痛苦的國內政策調整,如削減公***支出和降低進口等;美國則不然,它長期處於國際收支經常帳戶逆差的狀況, 卻可以通過印刷美元,彌補逆差。這是因為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和國際貿易結算手段,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接受美元為本國的外匯儲備。簡言之,其他國家必須 掙外匯,美國則可印刷自身的國際支付手段,從而不費吹灰之力支配外國創造的財富(這正是長期國際收支逆差的實質)。當然,美國在享受美元特權的同時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毀滅,自己從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

實際上,布雷頓森林體系造就的美元特權本身存在著先天缺陷,除了戴高樂之外,耶魯大學經濟學家比利時人特裏芬敏銳指出了美元特權的不合理性,並謀求設計壹種能夠取代美元的世界性貨幣--imf的特別提款權。特裏芬在1960年出版壹本名叫《黃金和美元危機》的專著,揭示了美元匯兌本位制的主要缺陷,即著名的特裏芬悖論,它是指如下兩難局面:在美元-黃金固定匯率制下,美國政府保證35美元可兌換1盎司黃金;壹方面,美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是其他各國儲備資產的來源,若美國停止不平衡,勢必減少他國的流動性儲備;但另壹方面,若美國長期不消減國際收支逆差,又會使其他國家對美元的信心下降,因而爭相拿本國的美元儲備兌換美國政府的黃金(法國就是這麽做的),而美國的黃金儲備無法應付所有債權人的兌換,美元按固定匯率的可兌換性必然受到人們的懷疑,從而產生對美元的信心危機,這證明清償能力的創造機制與國際對該制度的信心之間存在根本性矛盾。特裏芬本人提出這壹悖論,是為了說明美元特權對美國也是有成本的,從而勸 誡美國政府為了自身和世界的長遠利益,放棄美元特權。他所倡導的世界貨幣--imf特別提款權,實際上是試圖找出壹種新的清償能創造機制,但因遭到美國政府的反對 ,特別提款權僅僅獲得了名義上的國際貨幣,享受美元特權。美國繼續毫無顧忌地利用美元優勢賦予它的政治經濟特權。冷戰爆發後,美國全力同蘇聯、中國進行軍事對抗,先後在朝鮮、越南打了兩場局部常規戰爭。為了維持它在世界上的戰略優勢,美國不僅保持了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且向西歐和蘇聯和中國外圍的壹些地區駐紮數十萬的常規軍,向盟國和反蘇、反華國家提供軍事援助,美國不計代價地追求世界政治軍事霸權,必然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美國則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給予的金融特權,通過印刷紙幣來支付這些高昂的成本。

越戰期間,美國將國際社會對美元的信用濫用到極點,當時美國國際收支逆差劇增,但約翰遜總統既不降低進口,也不增稅,也不削減公***支出,反而還發起了擴大社會福利的大社會計劃。換了其他國家,如果在政治外交上支付如此巨額的成本,僅僅依靠本國自身的經濟實力恐怕造就破產了,或者引起嚴重的經濟危機,使社會動蕩不安。但美國不必擔心,它利用國際金融體系培植的美元信譽,巧妙地將成本分攤給它的主要盟國,尤其是西德、日本。面對蘇聯的威脅,出於政治和戰略的需要,西德和日本同意為美國因在海外采取獨霸行動而導致的國際收支赤字融通資金。作為交換,美國也必須寬容盟國利用霸權制度來促進他們的經濟繁榮,這意味著美國必須忍受同盟國的貿易逆差,只要盟國不要將盈余的大量美元立即向美國兌換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就可以繼續存在下去。 然而,六十年代以後,美國的主要盟國日本和西德實現了經濟起飛,兩國出口貿易額從戰後初期幾乎零的水平迅速增長,相加壹起已經超過美國的出口額。德、日、法這些盟國的經濟實力和對外貿易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世界對這些國家貨幣的需求也不斷增長,馬克、日元、法郎越來越可能成為新的國際流通貨幣。但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強調美元為核心的國際儲備貨幣,並且以美國的黃金儲備作為保障,把其他貨幣排除在儲備貨幣之外,這些必然引起盟國的不滿情緒。

於是,特裏芬悖論開始發揮效力了,美國人陷入它設計的國際金融格局和國際政治格局的內在矛盾之中。正如吉爾平所說:壹方面,美元作為儲備、交易和幹預性貨幣的作用,擴大了美國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特權,使它在執行外交政策或管理國內經濟時,無須考慮它的國際收支平衡問題。另壹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不能讓美元貶值,改變美元與其他貨幣的匯率,以改善自己的貿易和國際收支地位 ⑩ 如果美元不能貶值,勢必造成盟國的出口優勢,使他們獲得大量美元,美國敢於無限制地印刷超過黃金儲備的美元供應量,是建立在與盟國保持政治上團結的基礎上,盟國需要美國的軍事保護傘來抵消蘇聯的威脅,因此不會立即將手中的美元兌換成黃金。但美國估計錯了,盟國為了本國的民族利益開始向美元特權挑戰,戴高樂曾經要求法國央行盡可能地將美元向美國兌換成黃金。其他國家也打算這麽做,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終於開始動搖,不久便土崩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