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詳細遊玩攻略2018
洛陽是壹個非常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古城,本篇小編要跟大家說的是關於洛陽的超詳細攻略,想要去玩的朋友們就不要錯過這壹篇啦,快來看看唄。
洛陽詳細遊玩攻略“國色天香絕世姿,開逢谷雨得春遲。”谷雨之後的第壹個周末,因差到據說牡丹開的正艷的洛陽。壹天多的行程,除去正常的工作安排,見縫插針的先後去了龍門石窟、麗景門、中國國花園和洛陽博物館。是夜為文,以記所見所感!
壹、龍門石窟
內心對於龍門石窟的向往已久,此行抵達龍門高鐵站時天空正彌漫著若有若無的細雨。龍門石窟的造像和景點,分布於寬闊的伊河兩岸的山上,兩座頗具古樸氣息的石橋跨河而過,溝通兩岸。
右岸主要是各種石窟造像,有些造像隸屬於古代的寺廟,因此以寺為名,如潛溪寺、奉先寺等,除了崖壁上的造像之外,如今並無寺廟可見。龍門石窟造像中最大的盧舍那大佛,古屬奉先寺。佛經載,盧舍那意為光明遍照。據介紹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圓融和諧,安詳自在,令人敬而不懼。左岸除東山石窟外,還有香山寺,白園等人文遺跡。
龍門地區的佛像營造始自北魏孝文帝年間,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延續大概400年之久,最大的佛像通體高17米,最小的3厘米。行經之處,只要妳留意,妳會發現他們存在於妳目光所及的每壹個角落、高高低低、大大小小,但無壹不莊嚴、無壹不神聖。
造像者有皇室、權貴也有普通百姓,他們通過在山體上建造佛像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寄托自己的對於現世或來世的願望。時光已經跨越了千年,造像者已經在時光中老去,那壹尊尊承載著信仰的佛像在風吹日曬以及人為的破壞下部分或已殘缺不全,或已容顏模糊,有的甚至已經佛去龕空。
令人驚奇的是在光禿禿的崖壁上會時不時發現壹棵棵不知名的小草長在佛龕前,有的還盛開著小小的花,在風中、在雨裏、在陽光下靜靜的開著,讓每壹個看到的人在自覺不自覺之中受到心靈的震撼,感念佛法的博大、贊嘆生命的堅韌,也感動於每壹個功德者的執著。讓人看了無限噓唏和感嘆,造像者的願望很多也已不為後人所知,但它們所承載和代表的精神與信仰依舊在人們心中綿延不絕。
東山因盛產香葛又名香山。東山很多造像所處位置較之西山險峻,若想拜謁需攀爬陡峭的階梯。東山造像就規模而言略遜於西山,除部分造像自有特點外絕大部分造像形制與西山差別不大。
香山寺位於東山山腰,寺廟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唐垂拱三年,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日照)葬於此,為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請,敕名“香山寺”,並重修該寺,武則天常駕親遊幸,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
歷史上先後經過五次重修。其中唐大和六年,著名詩人白居易捐資重修香山寺,並撰《修香山寺記》,“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並以香山為號。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有詩《香山寺二首》稱頌“龍門凡十寺,第壹數香山”。1936年香山寺進行重新修建後,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而在寺內建壹幢兩層小樓,被稱為“蔣宋別墅”。別墅後的亭子中有乾隆遊覽龍門留下的禦筆,石碑文字清晰,保存完好。
白園位於東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墓園,也是東山遊覽線的最末端。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吟詠於該寺的堂上林下,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遺命葬於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
入園處壹瀑自假山緩緩而下,形成壹潭碧水,自假山壹側拾階而上,園內古木參天,竹木巍然。有壹碑廊,遍立日本文人手書漢字書法石碑。廊側,有茶館外售小吃茶水及紋理若花的牡丹石,遊人多在此喝茶歇腳,之後拜謁詩人墳丘。
墳丘周圍中外學者碑刻林立,碑刻落款多為日本文化學者或組織,文字中他們對白少傅之於日本文化影響的肯定與贊頌毫不隱晦,對於唐宋以後特別是近代日益走向自負、狹隘與陰暗的日本文化而言可謂壹股清流。在白園看到了壹片花圃,花已經謝了,有人說那就是牡丹,但當時這句話我們並沒有在意。
走出白園,回望來路,香山疊翠,樓臺隱隱,遙望伊河對岸,細雨如絲,佛龕林立讓人不由得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江南春》:“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不是攻略:龍門高鐵站出門,有旅遊公交K91,上車每人1.5元,約兩站即到,可通過龍門石窟公眾號在龍門商城中購買電子門票,購票需輸入壹人身份證號,手機號。購票後生成條形碼,售票大廳掃描條形碼可打印紙版門票,不打,則進入需由檢票人員掃碼。
二、麗景門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明朝依據金、元舊址築起了青磚城墻,城周長八裏三百四十步,城墻高四丈,壕深五丈,闊三丈。全城開四門,東曰建春門,西曰麗景門,南曰長夏門,北曰安喜門。麗景門城樓屢經毀敗,今天的麗景門是當地政府於2002年在原址新建的。遠看城墻巍然,下有河水,中有翁城,頗有氣勢和詩意。
但由第壹道門進入翁城,城墻巍峨依然,但小販的叫賣聲,摩托車的汽笛聲,外加懸掛於城墻之上的簡單粗暴的各種招牌,以及不中不洋的窗戶讓剛剛湧起的詩意頓消,這些招牌中既有市井的飯店、也有高雅的陶瓷店和書畫藝術工作室,字壹律大且臭,直接焊接在兩條平行的鋼管上,打入城墻。仰首內城門樓立柱上的對聯,不看則已,看過之後眼前的壹切似乎都有了答案,對聯同樣通俗易懂,“不到麗京門,枉來洛陽城”。
進入內城,電動車沒了,但人更多了,兩邊店鋪更加多了,商販們的吆喝聲也更加賣力了。人們在這裏吃烤串、喝各種掛著老字號、最正宗、XX媒體多次報道等招牌的牛肉湯、丸子湯、不翻湯等等,排隊品嘗其它我記不住名字的傳統美食,當然人們也在這裏買物美價廉的瓷器,字畫等等等等,只有老診所和醫院門窗緊閉,不知道白日裏它們是否還在喧囂之中發揮著自己的功能。
各家商店都在自家門口支起了攤子,本來就不寬的老街被沿街的小販壓縮的大概僅能容3-4人並肩而行,老街的中間每隔不遠就有壹個綠色垃圾桶,蓋子被高高掀起,垃圾填的滿滿的,使原本擠擠挨挨的老街更加的擁擠,盡管地面上基本沒有散落的垃圾但是這壹個個不斷沖擊視線的垃圾桶讓人有種說不出的感覺。
其中壹個垃圾桶尤為特別,裏裝密密麻麻的插滿了類似燒烤或糖葫蘆的竹簽子,竹簽子在筒口向外炸開,冒出筒口很高,遠遠看去像壹個小小的麥草堆驕傲的矗立在老街中央,將熙熙攘攘的人群被從中間劃開,在其周圍形成壹個人流的漩渦。垃圾桶有壹燒烤攤,原本矛盾的兩個東西在此被大家視而不見,小攤生意紅火。
因為趕時間壹天沒有正式吃飯的我們,找了街邊的小店分別吃了丸子湯、不翻湯以及牡丹包子和壹個忘記了名字的打著非遺的豆腐,客觀而言小吃的味道還可以,但每處的衛生狀況實在不敢恭維。消毒櫃沒有電源,從中取出的碗碟有的甚至還粘有沒有洗凈的菜葉,消毒櫃中的筷子似乎剛從水裏撈出來還滴著水。
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擠進去,吃了小吃再擠出來街道兩邊已是壹派燈火,那燈火被店家從店裏用壹條條線引到自家門口的攤子上,用竹竿挑起來照著如織的人群,成門處也亮起了等,照著熙熙攘攘、人聲鼎沸的街道,也照著城墻上黑洞洞的窗戶和門樓。此時翁城相對安靜了壹些,店裏的營業人員或坐著喝茶或自顧自的收拾東西、盯著手機,遊客進來若不主動問及物品,他們多數也不主動搭話。走到城外,幾個裝扮孫悟空的小販正在橋上殷勤的招攬人以背後的古城喝人流合影。
不是攻略:從龍門石窟到麗景門有公交車,但中途需要換乘。大概有30站左右的樣子,時間大概壹個小時,***3元錢/人。若考慮舒適感還是打車,車費我估計大概50元左右。洛陽出租不用滴滴,用的是麗景門周圍壹公裏內賓館不多,出門左轉過十字路口左手邊有壹賓館,標間180元/晚,室內壹床、壹衛生間、壹淋浴、壹電視(入住當晚不知為何無信號),還算幹凈。若房內無紙和礦泉水,可向前臺索要,前臺態度較好。
三、中國國花園
“洛陽牡丹甲天下”作為壹個山東人對這句話並不認同,但到洛陽不看牡丹似乎仍覺得有些缺憾。在洛陽看牡丹據說地點有很多處,本著節約時間的原則我們選了位於麗景門不遠處的中國國花園。
國畫園占地1548畝,自西向東***分為六個景區,即:西入口景區、牡丹文化區、牡丹歷史文化區、堤面遊賞區、東入口景區、生產管理區。其中種植牡丹1000多個品種50萬株,包含牡丹的九大色系,種植喬、灌木及各類植物100多個品種200余萬株,有“中國國花第壹園”之美譽。
我們自東入口入。入園不久即見比略叢中十幾朵花,灼灼的開著,有人在後面說“牡丹”,於是大家壹擁而上,相機、手機、自拍、拍花,總之壹陣亂拍。旁邊的拍照小販也不失時機的過來招攬生意。
拍完剛想離開,不知道誰說了壹句,“咦,這花是假的”。返回去仔細看了果然如此,剛才攬到生意的拍照小販壹語不發,壹臉坦然,催著拍照的顧客交錢。幾個沒有攬到生意的小販背著相機走過來,“要拍牡丹嗎?現在花期已經過了,但我們知道園中哪兒還在開”。讓人覺得就像剛才的早餐吃到了蒼蠅,
我就此形成心理陰影,在之後的遊覽過程中每當看到牡丹,拍照之前都會仔細的上前辨認真假。
牡丹謝了,芍藥正開,真花假花有時候還好分辨,但芍藥與牡丹有時候確也讓我等日常不太養草的人難辨彼此,後來發現壹個極為簡單的規律,但凡有棚子遮風擋雨的十有八九是牡丹,這個簡單的辦法通過識花軟件的經驗證極少失誤。
姚黃魏紫,趙粉豆綠。站在壹方將殘未殘的牡丹花圃前,看著纖細的枝幹托舉著碩大的、層層疊疊的花朵,我覺得牡丹確實弱,但絕無嬌媚之態,確實“貴”,但絕無惡俗之氣。她按照自然的節律生長、怒放、雕謝,不等、不靠、不強求自己也不強求別人,來了、見了是緣分,沒來或者來了錯過了也了無遺憾。我想也許就是她被尊重,被喜愛的原因吧!
園以國花命名,景點自然多與牡丹有關。亭臺樓閣,小園幽徑,有的取著名的牡丹品種,如火煉金丹廣場,葛巾玉板廣場、二喬亭等。
有的取自古書中對於牡丹的詩篇和傳說故事,如秋翁遇仙廣場,歐陽修碑廣場和白居易碑廣場;也有部分景點取自歷史上與牡丹有關的名苑佳處,如國花臺,勺園等。我壹直認為亭臺與楹聯應相得益彰,但園中亭臺的楹聯或直接取自相關的古人詩句或後人自撰,應景尚可但與所在處景物相得益彰的佳句基本沒有。
我對造園之法所知不多,但從觀賞的角度而言,我覺得植物、山水、幽徑為園子所不可或缺。國花園有壹湖,名曰“衍秀”,名字與水源出處皆無考證。壹條闊水與湖相連,湖中假山疊瀑,意境尚可,但山後的松樹放大了山水的人工痕跡,鬧市之間這壹切並非不能接受。
印象較深的是湖近旁水中的小島,島邊幾株垂柳下數只白鵝左顧右盼,神態悠然。偶有魚從垂柳蔭下的水中躍起,發出巨大的聲響,驚得岸上的鵝壹搖壹擺的向柳蔭深處跑去。河邊有蓮花初生,荷葉與荷花大小相似,俯下身子細看時,只見壹條烏黑的小魚落在了荷葉之上的壹汪淺水之中,不安的翻著身子似乎想要擺脫當前的境遇。
不是攻略:自麗景門出發至國花園東門有公交,大約10站。總體而言,國花園去了不會驚艷但還不至於為三十元的門票而後悔。去的時候,東門處的壹個民間博物館免票,特意進去看了,因二樓沒開僅見壹樓,竊以為若收門票可以不去!
四、洛陽博物館
博物館對我誘惑極大。因春節期間參觀某博物館之後角膜炎忽然嚴重,之後再說去博物館老婆總是極力反對,但積習難改,這次本來是不要去的,但當告知車票改簽失敗時,我第壹反應就是到博物館看看。
洛陽博物館的外觀像似壹個巨大的鼎,主體建築呈土黃色,高高的矗立在巨大的空曠的廣場中央,她第壹次在細雨中進入我的眼簾我真的被震到了,我覺得她用形象極好的闡釋了文化在天地間的作用,倔強的強化著洛陽這個低調的古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
我們參觀的那天,博物館大概有四個展館同時開放,任何壹個都值得看,都想看但因為時間的關系最終仔細的參觀了故宮博物院藏牡丹題材文物特展,走馬觀花樣的拜謁了洛陽文物珍寶展。兩個展覽無論從布展水平還是展品種類都堪稱完美,若定要吹毛求疵,可能就是沒有考慮展覽如何能與參觀者互動,也許這樣的展覽根本就無法與參觀者互動。
不是攻略:洛陽博物館距離國花園比較近,打車費用在20元以下。洛陽出租不用滴滴,使用的是95128app。期間我遇到的兩個出租司機都比較年輕,熱心、態度也好。
五、後記
我的行走基本都是因為工作,基本每次都來去匆匆,偶爾見縫插針的深入城市的街巷與景點,行色匆匆的混跡於市民與遊人之中,我常常覺得所謂的行走是孤獨的、是無感的。
我壹直努力的將每次這樣孤獨的行走通過文字予以表達,與每壹個走過相同的路,看過相同的風景、甚至曾經擦肩而過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同時也寫給經常抱怨除了回家之外,基本沒有壹起出行過的她,這時候我覺得行走也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