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筆的相關文化
文房四寶,湖筆首要。千秋著史,管城酣遨。
科舉取士,翰墨留芳。齊家治國,筆以載道。
筆之溯源,五千歲朝。石器巖壁,朱跡片陶。
筆描刻寫,龜甲殷商。戰國穎毫,問世最早。
木桿周圍,裹紮兔毫。鋒堅而挺,簡牘妙造。
其時筆名,語不同標。楚地稱“聿”,“不律”吳寶。
燕國曰“弗”,秦“筆”統號。筆之祖傳,蒙恬所造。
納毫入管,含墨足飽。鹿柱羊被,謂之蒼毫。
毛錐古制,形如筍狀。鋒短而粗,落紙嬌嬈。
又似蘭花,玉潔素苞。樣式葫蘆,剛柔兼妙。
桿頂削尖,簪筆便巧。“白馬”“史虎”,管刻隸刀。
漢代管飾,華麗端莊。象牙綴珠,黃金鏤雕。
鐫描山水,人物花鳥。龍鳳祥雲,異珍寶藏。
穎毫原料,品類繁茂。古采免毛,今取羊毫。
馬鹿獾狼、各具優效。狐貍鼠須,力透紙表。
偶集雞毛,名士揮掃。人須茅草,異制點繚。
諸葛宣筆,盛譽唐朝。無心散卓,宋人至寶。
穎技高超,四海首翹。吐蕃朝鮮,東瀛仿造。
筆都善璉,魏晉之源。男主修筆,水盆女擅。
千毫萬管,寓繁於簡。博采眾長,朝夕精研。
時代入元,應科筆冠。子昂舜舉,三絕光絢。
穎甲天下,名超徽宣。“四德”俱全,尖齊圓健。
毫聚筆尖,鋒棱如箭。攢撮均齊,如意流轉。
裹束豐圓,含墨飽滿。筆腰挺健,心手悠然。
筆德人言,人筆同天。通神明德,以千秋鑒。
學問精尖,見賢思齊。內方外圓,人天行健。
龍須友緣,軒冕才賢。玉堂揮翰,拱璧高懸。
韋誕《筆經》,制筆名傳。蔡邕《筆頌》,造微妙贊。
羲獻父子,筆勢雄逸。吳興職守,獨開生面。
右軍愛妻,郗氏書善,鸞鳳交舞,女中筆仙。
智永禪師,永欣卅年。退筆成冢,戶限為穿。
魯公真卿,龍驤豹變。三癸韻海,雄風呈現。
陸羽《茶經》,千古文煥。金沙湧泉,太和賞嘆。
高閑千文,鐵屈銀蹯。飄逸厚重,旭素比肩。
東坡居士,魚躍深淵。五行湖地,墨妙詩撰。
襄陽用筆,出鋒八面。苕溪蜀素,流芳萬年。
趙氏松雪,萬字日練。華貴獨幟,翩翩欲仙。
管姬寫竹,片楮寸縑。儂我之詞,韻事美談。
海派巨擘,缶廬爭妍。宿羊籀鼓,精金百煉。
沈氏尹默,豪厘貫穿。依仁遊藝,譽滿書壇。
沫若詩函,“壹品”歌贊。新韻香遠,空谷幽蘭。
壽者勁健,情執“石獾”。《試筆圖》展,真氣渾然。
松石延年,譚翁澄園。江南壹擘,墨重筆酣。
新我左臂,異峰凸顯。情高韻遠,意足神完。
麻毛宋筆,啟功執戀。“元白”妙制,又開新篇。
筆都藏龍,巧手著功。其事欲善,利器先通。
仲璋進中,舉世良工。棗心蘭蕊,宋元稱雄。
日新沈氏,均顯楊公。陸氏父子,文寶繼翁。
阿牛文用,禦筆孝宗。天錫興源,集元非同。
現代工藝,紹古揚弘。國禮穎制,梅珍心用。
美芳平妹,擇刻廣誦。非遺承人,昌明任重。
筆隨時代,標定其中。傳統字號,明輝耀宗。
壹品“天官”,奪金耀榮。戴月軒筆,京城贊頌。
楊二令堂,海上群擁。芝巖松泉,蘇杭情鐘。
諸中書君,文士皆寵。心師造化,捷巧變通。
五指執筆,自然輕松。永字八法,萬象立胸。
“點”側臥筆,墜石意同。“橫”畫謂勒,澀行鍥送。
“豎”筆曰弩,胸挺肩聳。“鉤”古名趯,左挑鋒縱。
短“橫”語策,策馬躍踴。長“撇”字掠,姿態雍容。
短“撇”號啄,驚鳥飛鴻。“捺”磔同筆,三折波動。
如錐畫沙,屋漏痕蹤。使轉縱橫,天馬行空。
織羅點線,變化無窮。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道場山巔,筆塔聳立。仰觀於天,俯察於地。
心正筆正,蒙養浩氣。可滌煩襟,有益壽頤。
美談人間,春秋琦麗。夢筆生花,神予偉器。
天賜靈物,畫龍點睛。乾坤筆道,萬世歸依。 民間故事傳說蒙恬在浙江湖州制成筆,現今有湯建馳、姚新興、鐘偉今、陳雲琴和費三多等幾種民間傳說的版本,連198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土特產傳說》壹書中,都是這麽說的。那麽,是子虛烏有呢,還是確有其事?
據《史記-蒙恬列傳》載:蒙恬祖父、父親皆有戰功為將蒙恬初為書獄典文學,這官職是管理監獄判決書之類的職務。“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此時官職又高升。內史之職,是管理朝廷文件的官員。”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成為守衛長城的軍事長官。可不久,“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秦始皇統壹中國後,他巡視全國,命蒙恬為“通道”,開通道路,即開路先鋒。《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巡視全國時到過湖州:“三十七年十月癸醜,始皇出遊......行至雲溪望祀虞舜於九疑崇山,浮江下,觀籍河,渡海渚,過丹陽,至錢塘,臨浙江......上會稽,祭大禹......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對瑯邪。”這段中的“還天吳”的“吳就是當今湖州。
《史記-項羽本紀》中載:“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籍,就是項羽,秦末,項羽在湖州起兵,曾打扶蘇的旗號,那麽做為扶蘇親信的蒙恬,也可能潛逃暗藏在湖州,因為還有蒙恬勸太子不死的記載。
以上記載可知:秦始皇巡視天下,途中到過湖州。蒙恬作為“通道”護駕,有可能來過湖州。
唐代文學家顏真卿的《項王碑陰述》中說:“西楚霸王當秦之末,與叔梁避仇於吳,蓋今之湖州也。”今湖州還有“掩浦”,又稱“項浦”之地,就是項梁掩項羽口之地。這在《湖州府誌》上記得清清楚楚。項浦在今湖州南臯橋壹帶。秦始皇病故後,秦二世、趙高篡奪帝位,太子扶蘇自殺,同時也逼蒙恬自殺。蒙恬起先不願死,“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乃吞藥自殺。蒙恬壹死,蔔香蓮帶著幼子蒙穎,由門客蔔,沈且二人陪伴返回故裏隱居下來,也有壹種可能,蒙恬未隨太子自殺而隨妻子潛入蒙溪,將制筆的技藝傳授給鄉民。湖筆業就此在湖州善璉落根。所以項羽後來在湖州起義,也借助於扶蘇和蒙恬這位重臣聲望。
又有《歸安雜錄》載:“善璉古稱蒙溪。相傳秦始皇東巡稽(今紹興)、郵拳(今嘉興),命護駕大將蒙恬屯兵遊城,鎮搞吳越。蒙納蔔夫人,隨征塞上。蔔夫人,宇香蓮、賢而慧,取羊毛、兔毫制筆、書於帛,仕尉皆頌其才。後蒙恬遇難,夫人攜幼子穎,由門蔔遷,沈且伴歸故裏隱居,授鄉民以制筆三技。漢武帝時縊封蒙恬,立祠以祭,稱其地為蒙溪。”
當時可能由於某種機緣與蒙相識,蔔香蓮“賢而慧”,蒙恬仍長城,蔔香蓮長到達長城,蒙恬批閱公文,需筆書寫。但那時的筆,是把竹桿端部劈開,筆頭夾在中間,用絲線纏牢後,再塗上漆。蔔香蓮看到丈夫書寫不方便,於是將筆改進,成為“以柘木為骨,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蒙恬壹使用,果然書寫方便。就很快推廣到仕尉中去,將尉大夫們也齊稱頌蔔香蓮。但當時蔔香蓮只是壹家庭女婦,無名無望,於是將造筆,即為改良筆的功績,歸屬於蒙恬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