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莊有愛
當妳行走在千年古鎮李莊的“九宮十八廟”的時候,總會被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築,以及地上悠長的石板路深深吸引。回首腳下的路,妳是否想過:這裏也曾留下同濟大學師生,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院和中央營造學社人員的腳印。
那是壹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七.七事變”爆發後,大片國土遭塗炭,民不聊生。1940年的夏天,歷經第五次遷校的國立上海同濟大學,從越南河內進入雲南抵達昆明。此時的昆明不僅物價飛漲,而且時常受到日本飛機的頻繁侵擾,在全校師生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同濟大學不得不考慮再次搬遷,他們把目光鎖定在大後方的四川省川南壹帶。
這壹消息像長了翅膀,傳遍了四川省川南壹帶。這時,李莊得到消息後,在老百姓、鄉紳和有識之士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大家達成***識後,推舉張官周和李清泉兩人,作為李莊代表前往南溪縣,面見同濟大學的代表,陳述了李莊接納他們的有利條件。同時,李莊政府也向同濟大學發出電文,熱情相邀“同大遷川,李莊歡迎,壹切需要,地方供給。”短短的十六個字,包含著李莊的大愛,浸潤了大難當前匹夫有責,這也成就了李莊抗戰時期的壹段佳話。同時遷來李莊的還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院和中央營造學社。
出生於福建閩清的吳孟超,5歲時和母親壹起到了南洋。抗戰爆發後,他從馬來西亞回國,進了昆明同濟附中念書。日軍對昆明的持續轟炸,使得吳孟超不得不隨同濟大學及其附中遷到了李莊。
李莊——萬裏長江第壹古鎮,這裏物產豐富。自古以來,就是水運商貿集散地,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建鎮史。當時還是同濟大學學生的吳孟超,萬萬沒有想到,他在這裏尋覓到了自己的第壹段戀情並成就了自己幸福的家庭,還為自己的第二段戀情打下了基礎。
吳孟超在同濟大學報的是工學院,壹個名叫吳佩煜的女同學建議他讀同濟醫學院,告訴他學成以後當醫生可以不求人。吳孟超聽後,想到自己能掌握壹門謀生的技術也不錯,便欣然同意讀同濟醫學院。就這樣吳孟超和吳佩煜,又成了同濟醫學院的同班同學。
李莊的祖師殿建於清代,裏面供奉的是玄武祖師。而隨著同濟大學的搬遷到來,這裏也成了同濟醫學院所在地。這裏校舍簡單,盡管同濟大學師生的生活有保障,也同樣清苦。但是,同濟醫學院的教學質量,還是有保證的。生理學、解剖學和生化課程,被同濟醫學院的同學們稱為闖三關。其中,最令人頭疼的就是解剖學。
教解剖學的教授名叫方照,本人的技術過關,對同學們的要求很嚴厲。學生們學習完解剖學的知識後,就要進行屍體解剖練習。為了保證學生的練習標本,學校首先選擇的是無主屍體,然後是花錢買屍體。有壹次,當地壹個泥工在翻蓋祖師殿的房頂時,無意間從揭開的瓦當中看到了學生在解剖屍體。於是,同濟學生“吃人”的消息不脛而走,整個李莊人心惶惶,大家呼籲要把同濟醫學院的師生趕出李莊。同濟大學和當地政府商量,進行壹次科普展,以解除當地人的誤會。誤會消除以後,吳孟超和同學們終於又可以回到解剖臺上,進行屍體解剖練習了。
在李莊學習的日子裏,***同的理想讓兩顆年輕的心越來越近,吳孟超和吳佩煜的感情也越來越深。有時為了照顧吳佩煜,吳孟超還會動用自己當班長的小小特權,把視力不好的吳佩煜排在第壹排,方便她傾聽和記筆記。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沒有花前月下,沒有海誓山盟,排座位也成了吳孟超向心愛的人,表達愛意的壹種特殊方式。河邊、操場……見證了他們留下的愛的足跡。
李莊幾年的學習時光,無疑對吳孟超的學業和專業來說有很大的幫助。直到今天吳孟超對待每壹臺手術,每壹個細節都近乎苛刻。在手術現場,吳孟超總是像第壹次拿起手術刀壹樣認真嚴謹、壹絲不茍。他尊重每壹位病人,對待病人非常熱情。
吳孟超說自己壹生只談過兩次戀愛,壹次是與妻子吳佩煜,還有壹次就是與自己的病人。在與這些病人的戀情中,吳孟超與病人的每壹次握手,都溫暖著他們的心;吳孟超與病人的每壹次的攙扶,都喚起了他們重生的希望。吳孟超這雙體貼入微的手,為病人解決了許多問題,特別是經濟問題。即使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吳孟超,在給病人做手術時,為了給病人節約費用,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基礎上,壹般不用機器,而是用自己起死回生的手,為病人縫合傷口。
1963年,吳孟超主刀世界上第壹例中肝葉切除手術,獲得成功。
1983年,吳孟超為壹個年僅4個月的女嬰摘除肝臟腫塊手術,這也是世界上年齡最小的肝臟腫塊手術摘除案例。
這些成功的醫療案列,只是吳孟超職業生涯中的點滴浪花。吳孟超與李莊的情愫,永遠刻上了李莊同濟醫院終身名譽院長。
李莊有愛,在國難當頭的時刻,李莊的“九宮十八廟”,安排了國立中央研究院的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和同濟大學等國內壹流學術機構,雲集了李濟、付思年、梁思成、童第周等壹大批有國際影響的知名學者,為他們提供了潛心研究和培育人才的優越環境。
李莊有愛,在物質匱乏的艱苦歲月中,李莊百姓與專家學者之間建立了溫馨的親情。學者們把喜怒哀樂融入百姓中,他們相互支持,***度難關,使得民族文化得以薪火相傳。李莊接納的這些重要機構和著名學者,實際上也是承載了李莊淳樸的民俗民風傳統。
李莊有愛,專家學者們也用自己的知識回報李莊的父老鄉親。 當時,李莊沒電,同濟大學工學院曾用直流電機發電,供應全鎮照明和機器打米;同大醫學院經過科學研究,根治了當時流行的麻腳瘟(軟病),也豐富了民間的科學知識;中央博物院連讀舉辦的史前石器、青銅器、貴州苗族衣飾、雲南麗江納西族文化、十三種漢代車制、古代銅鏡等等展覽,李莊的百姓觀展後,獲得了相關知識,也給李莊淳樸的民俗民風註入了新時代的認知。內遷的文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壹曲愛國交響曲。
李莊的愛,透著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李莊的愛,與抗戰文化融為了壹體。在新世紀的今天,李莊人正在傳承和發展抗戰時期接納和支持文化人的精神;在新世紀的今天,李莊人將繼續“海納百川”,支持和接受各種先進文化,***同推進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