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王畫派的影響力怎麽樣?
由於四王的社會地位顯赫,交遊廣、門生多,所以在士大夫中影響大,其藝術旨趣又受到統法者贊賞,因此,清初六家的畫風被視為畫壇正統派,對後世的影響深遠。
四王畫派在以臨古為主的藝術實踐中積累了較深厚的筆墨功夫,在筆墨、構圖、氣韻、意境等方面,也總結了壹些規律性的經驗,尤其是發展了幹筆渴墨層層積染的技法,豐富了我國國畫的藝術表現力。然而,四王畫派卻忽視了師法自然,回避現實生活,缺乏具體感受,致使作品大多單調、空洞,缺少生氣和新意,阻礙了他們取得更高成就。
四王之中,王時敏、王鑒、王原祁更重筆墨,主要宗法黃公望。王原祁被稱為婁東派首領。王翚尚能體察自然,並兼容各家技法,面貌比較多樣,後世稱其為虞山派首領。
婁東派的畫風比較崇古保守,這與後來的虞山畫派相依托,對後世影響頗大。其中著名的畫家有黃鼎、唐岱、董邦達、方士庶、張宗蒼、錢維城等人。虞山的代表人物有楊晉、李世倬、宋駿業、唐俊、蔡遠等人。
此外,還有“小四王”,即王昱、王愫、王宸、王玖,“後四王”即王三錫、王廷周、王廷元、王鳴韶。明末清初,聚集於江南地區的壹批遺民畫家,呈現出與正統派相左的藝術追求。
南京的金陵八家,以龔賢為首,包括樊圻、高岑、鄒吉、吳宏、葉欣、謝蓀、胡造,他們遁跡山林,潔身自好,重視師法自然,主要描寫南京壹帶風光,揭示山川之美,抒發真切感受,廣泛學習前人之長,以紮實的功力,力求突破成規,創立新意,風格雖各有不同,但均具有清新怡人的意趣。同時,稱譽南京的還有陳卓、王概、柳堉、張風等人。
此外,還有四僧學派,“四僧”是指石濤、朱耷、石溪、弘仁四人。前兩人是明宗室後裔,後兩人是明代遺民,四人均抱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他們借畫抒寫自己的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氣,寄托對故國山川的熾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