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之城:惺惺相惜就是愛情?我不這麽認為。
有過類似經歷的人肯定不少。
下定決心做壹件事,開始的堅持在現實壓迫,和親朋的冷眼中開始消散,在自我懷疑時,妳遇到了他(她),驚奇地發現妳們的遭遇竟然如此相似,於是互相安慰取暖,惺惺相惜。
我眼中的愛樂之城,就是這樣壹個故事。
更何況他們決心要做的,不是壹般的事, 而是追夢。
電影的最後,是小塞在曲中,想象與米婭愛情美滿的幕幕。
不少人說,如果這就是他們的結局,那該多好。可惜了。
實際上說這句話的人也知道,現實哪有如此完美。至少他們對彼此的記憶,都停留在了那些最完美的時刻。也許這就是愛樂之城能打動如此多人的地方——有現實的殘酷,也滿足對完美愛情的憧憬。
但是導演沒有告訴我們的是,若米婭和小塞真如想象中那樣在壹起,要經歷比回憶殘酷多少倍的現實。畢竟由始至終,他們之間只是簡單的惺惺相惜。
米婭顯得有點歇斯底裏,在得知小塞想要留在樂隊的時候。
她覺得小塞已經不是當初那個跟自己壹樣,在夢想的聚光燈下閃閃發光的那個人,而淪為壹個追逐金錢的普通人。
印象中的小塞,在流行樂隊演奏的時候,理應像當初在派對中兼職演奏那般難受。
但是他現在居然選擇妥協,而且打算壹直妥協下去。
-我想這樣,也樂意這樣。
-那妳的夢想呢?
變質的他,還值得我去“惜”嗎?
米婭的選擇是否定。
我們說,愛情是盲目的。
我想,這句話說的是愛情中強大的包容和理解,讓人覺得愛情是盲目的。
至少意思不是盲目分手。
但是米婭的分手確實那麽的果斷。
如果米婭對小塞是愛情的話,當小塞享受現實帶來的利益,漸漸放下夢想,“誤入歧途”的時候,她不是應該表示理解和包容,慢慢把紙醉金迷的小塞拉回夢想的“正途”嗎?
現實中的我們,對愛情有太多的誤會。
我們有***同的愛好,我們有相似的遭遇,我們都心懷夢想,我們曾經壹起經歷。美麗的相似點,讓我們覺得不再孤單,迅速墜入愛河,卻忽視了投入感情容易,維持感情卻不如想象中簡單。性格需要磨合,相處需要遷就,包容和理解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壹句不將就,壹段感情就此結束,卻沒想到壹開始就是錯誤。
於是,當我們下壹次遇見,忘記痛苦再次投入其中。
就算是米婭和小塞的感情,也逃不過這種誤會。
要知道惺惺相惜不是愛情,最多也只能算是同情。確切地說,是米婭的自我同情。同情逐夢的辛酸,同情現實經歷的煎熬。小塞的背叛夢想,就如同背叛了他們的感情。
沒有包容和理解,這段感情的崩塌,只是遲早的事情。
《平凡的世界》裏面的孫少平和郝紅梅的故事,其實早已經告訴過我們。
少年時代的孫因為貧窮,覺得自己低人壹等,每次吃飯都要等到最後。直到郝紅梅——另壹個貧苦女孩的出現,他才知道自己不是世上最無助自卑的人。相似的生活條件和同樣敏感的自卑心,讓兩人走近了許多。
但對郝紅梅來講,與孫交往,書上原話是
“基本上是壹種憐憫——憐憫別人,也讓別人憐憫自己。”
多年以後兩人各自有了心愛的人,回想當初的感情,才發現只是互相慰藉,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同情,而不是所謂的愛情。
追求完美的愛情,其實也可以說是追求夢想的壹種,試問誰又沒有苦苦追尋這個夢想?
壹次次滿懷信心沖鋒陷陣,卻又壹次次鎩羽而歸。
現實只是把不適合的妳們拉開,卻沒有把妳從夢中叫醒。
“打動妳的不是這部電影,而是妳自己。”
有壹個影評是這樣說的。
確實,情節俗得不能再俗。但是它還是打動了無數人。
因為它每天都發生在我們周圍,真實得不能再真實了。
看完愛樂之城,也許,妳該醒了。
妳該知道,妳跟米婭壹樣,經歷著的感情並不是真正的愛情。
真正的愛情,當然也有米婭和小塞之間的互相鼓勵和欣賞,為對方的悲傷而悲傷,為對方的喜悅而喜悅。
但是更多的是,發生分歧的時候,有了矛盾的時候,互不同意甚至誤入歧途的時候,妳需要問自己,妳是不是能夠和對方好好談判,甚至為了包容和理解,作出妥協和改變?
就跟所有的追夢壹樣,成功的人也許妳只看到他光彩耀人的壹幕,卻往往忽略他為了追夢而做過的種種妥協。哪只舞蹈的腳,不是纏滿了繃帶?哪只彈吉他的手,指尖不是布滿了傷痕?
所有東西都需要妳的妥協——理解和包容,並作出改變。
追夢也好,愛情也罷。
其實在現實中我們都能發現,恩愛得讓人羨慕的夫妻,通常都有壹方無條件地包容著對方,無論是潑辣還是孤僻。
正如電影的最後,幻想的最後壹個音符始終會彈響
現實總會如期而至。
既然完美的愛情不可能存在於現實之中
何不讓它留在內心最深處
散發最完美的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