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爾是怎樣研究豌豆遺傳實驗的?
1853年夏,孟德爾又回到了布隆修道院,開始了他艱苦的實驗經歷。他利用後花園開辟了壹塊實驗地,種植了豌豆、南瓜、紫茉莉、山柳菊、玉米等植物,還飼養了老鼠和蜜蜂,他利用這些植物和小動物作為材料,進行雜交試驗。孟德爾最成功的就是豌豆雜交實驗,這項遺傳實驗從1856年開始,直到1864年才結束,***進行了8年之久。
孟德爾在實驗方面是非常認真的。他的實驗思路謹慎周密,在選材上也很是審慎小心。他選用豌豆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就不是偶然的,因為豌豆作為遺傳學研究的材料有許多優點:壹是豌豆是嚴格的自花授粉植物,而且在開花之前就完成了授粉作用,這就避免了由於天然雜交而引起的混雜;其次是豌豆生長期短,容易栽培;還有就是豌豆的花朵較大,便於人工操作,以及豌豆的變異較多等優點。
孟德爾反復研究了豌豆的七種相對性狀的遺傳變異情況,而且用數學統計的方法分析了實驗結果,他發現:開紅花的豌豆同開白花的豌豆雜交後,第壹代全部開出紅花;雜交壹代自交產生的雜交二代,開紅花的約占3/4,開白花的約占1/4。也就是說,雜交二代豌豆開紅花的植株與開白花植株的數量之比是3∶1。
孟德爾在解釋這壹性狀的遺傳行為時認為,在開紅花的豌豆和開白花的豌豆雜交後,第壹代雜交後代全部開紅花,這說明豌豆開紅花的性狀遺傳下來了,而且呈顯性;而豌豆開白花的性狀雖然也存在於豌豆花中,但隱而未現,因此叫做隱性;到了雜交的第二代中,開紅花的豌豆占到3/4,其中只含有紅花性狀的占1/4,同時含有兩種性狀而紅花性狀呈顯性、白花性狀呈隱性的占1/2,開白花的也就是說只含有白花性狀的占1/4。這個實驗證明,雜交植物的不同性狀在它的第壹代後代中會全部包含,只不過有顯性和隱性的區別;在第二代之後,這些植物的不同性狀會通過壹定的規律逐步分離出來,返回到其原來的狀態中去。這就是著名的孟德爾分離定律。
同時,孟德爾還研究了子葉的顏色、種子的圓皺、植株的高矮等性狀的遺傳和變異行為。他發現,如果同時考察兩對性狀,如花色和株高時,性狀的分離是互不幹擾的,在雜交二代裏,紅花高稈、紅花矮稈、白花高稈和白花矮稈的比例接近於9∶3∶3∶1(高稈為顯性性狀),這就是植物遺傳學上著名的孟德爾獨立分配法則。
孟德爾的工作揭示了生物遺傳的兩個基本規律——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後人統稱為孟德爾定律。
孟德爾認為植物的每壹性狀,是由壹個遺傳因子負責傳遞的。遺傳下來的並不是具體性狀,而是遺傳因子,因為性細胞裏並沒有紅花、白花等具體性狀,他還認為,遺傳因子在體細胞內成雙存在,而在性細胞內成單,並成顆粒狀存在,雜交以後它的顆粒仍保持獨立,彼此不融為壹體。在雜交產生配子(即性細胞)時,不同遺傳因子各自分離開來。並分配到不同的配子裏,完整的遺傳紿下壹代。這就是孟德爾的顆粒遺傳因子的概念。
孟德爾的法則與遺傳因子的概念,是植物遺傳的基本規律,也為生物的基因學說奠定了基礎,拉開了現代遺傳學研究的帷幕。
到20世紀初,在眾多科學家的辛勤努力下,遺傳學又有了新的發展,這其中貢獻最大的是美國學者摩爾根。摩爾根和他的學生們及其研究組用壹種雙翅目昆蟲——果蠅作為實驗材料,對其遺傳和變異進行了大量的遺傳學和細胞學的研究,提出了染色體遺傳理論。
人們大都是飼養豬、狗、貓、雞、鴨等等,妳有沒有聽說過有人居然喜歡養蠅類,而且成千上萬的飼養呢?有這種喜好的人還真的存在,他們便是摩爾根和他的研究組員們。不過摩爾根和他的弟子們養的是壹種比較特別的蠅類——果蠅。果蠅的身體很小,飼養成本低、繁殖快,在25攝氏度的時候,果蠅12天就可以繁殖壹代,而且壹只雌果蠅壹次可以生產幾千個後代,這就是摩爾根飼養果蠅的原因。事實上,果蠅作為遺傳學實驗材料還有許多優點,這是摩爾根當時沒有想到的。
摩爾根當時用來做實驗的雄果蠅具有黑色的身體、紫色眼睛、殘缺翅等性狀,並且這些性狀是可以真實遺傳的隱性性狀。它們相對應的野生型果蠅是灰色身體、紅眼和長翅,這些性狀都是顯性性狀。用具有隱性性狀的雄果蠅和具有顯性性狀的野生型果蠅進行雜交,得到的第壹代雜種,全部表現為灰身、紅眼和長翅。當把這種雜交的雄性果蠅和具有隱性性狀的雌性果蠅做回交實驗時,按照孟德爾的自由組合規律,它們的後代應該表現出相等的十六種不同的組合。可是,事實上,它們的後代僅僅出現了兩種組合:與它們的祖父母的性狀完全壹樣,不是黑身、紫眼、殘翅,就是灰身、紅眼、長翅,此外就再也沒有其他類型了。
怎麽解釋這個現象呢?科學家們又遇到了壹個大難題。但是,越是有困難就越能激發科學家們的興趣。為此,不少科學家紛紛進行研究,提出各種假說,但是,只有摩爾根才對這個現象給予了壹個成功的解釋。
摩爾根首先假定這三個性狀的基因都位於壹個染色體上,那麽,不同染色體上的基因是按照自由組合規律進行分配的,但是在同壹條染色體上的基因便不能自由的組合了。摩爾根就把這種現象叫做連鎖。後來,科學家們又進行了許多實驗,終於證明了連鎖現象的存在。科學家們把連鎖在壹起的基因叫做連鎖群,而且他們發現,不少生物的連鎖群和單組染色體個數總是相互吻合的,例如果蠅的單倍染色體數目為4,而果蠅恰恰有4個連鎖群;玉米有10對染色體,對於玉米已經研究過的400多個基因也剛好屬於10個連鎖群;孟德爾實驗中所用的豌豆有7對染色體,有趣的是孟德爾所用的7對相對性狀的基因恰好位於僅有的7對染色體上,所以也就表現出了自由組合的規律。
後來,摩爾根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具有黃體、白眼兩種隱性性狀的雄果蠅,同具有顯性性狀的灰體、紅眼的雌果蠅交配,所生出的子女全部都是顯性性狀;再將雜交第壹代的雌果蠅,同具有黃體、白眼兩種隱性遺傳性狀的雄果蠅回交,便會得到4種孫輩個體,4種個體中,有兩種和它們的祖父母相同,或者是黃體、白眼,或者是灰體、紅眼,占孫代個體總數的99%。這壹點說明,親代聯合在壹起的性狀,在雜交後代中絕大多數還是合在壹起的。可令人奇怪的是,在孫輩後代中還出現了兩種新的類型:壹種是黃體紅眼,另外壹種是灰體白眼,這兩種類型占後代個體總數的1%。摩爾根認為,這兩個基因壹定是位於同壹染色體上,所以絕大部分(99%)後代依然連鎖在壹起。可是有少數(1%)個體,在配子形成時,在兩個基因間曾經發生了交換,以至於產生了新的組合,他把這種現象稱為互換。
摩爾根和以後的學者們為了驗證這1%的新個體不是偶爾得到的,而是具有壹定規律的,還做了許多實驗,對其加以證實、他們在實驗中發現,各種不同類型的基因之間的確是存在著壹定的互換,而且互換率實際上是高低不壹的,這就是遺傳學上著名的連鎖與互換規律。
真想不到,我們看起來平平常常的豌豆和令人有點討厭的果蠅,竟然成為人類發現生物遺傳規律的載體,看起來,豌豆和果蠅對遺傳學發展的貢獻可不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