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耳熟能詳的兩彈壹星元勛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就非常清楚地看到,知識分子不僅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更重要的是在未來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大發展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1949年夏,由中***中央南方局安排赴美留學的中***黨員徐鳴專程回國向中***中央匯報工作。周恩來同誌指出:“妳們的中心任務是動員在美國的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高級技術專家回來建設新中國。”
1949年12月6日,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成立了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分別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地設立留學生回國招待所,全權負責接待回國的留學生。12月18日,周恩來同誌通過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代表中國***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誠懇邀請在海外的留學生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
與此同時,中華人民***和國成立的喜訊,給那些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帶來了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希望,並在海外掀起了壹場為建設新中國服務的留學生回國熱潮。
據統計,從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到1950年年底,有近400名中國留美學生、200多名中國留英學生(占留英學生總數的2/3),回到祖國參加建設。到1955年11月,由海外回國的留學生多達1536人,其中從美國回來的就有1041人。到20世紀50年代末,回國人數增至2500人。他們當中,包括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嚴濟慈、華羅庚、錢三強、程開甲……面對新中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困難局面,他們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嘔心瀝血、頑強拼搏,為新中國各項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取得了“兩彈壹星”等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
1947年,剛剛36歲的中國科學家錢學森,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聘為終身教授。這是壹個很高的榮譽,它預示著錢學森的優厚待遇和遠大前程。然而,當錢學森得知中華人民***和國成立的消息後,他毅然決定回國,他說:“祖國已經解放了,國家急需建設人才,我們要趕快把學到的知識用到祖國的建設中去。”
錢學森準備返回中國的決定,引起美國有關方面的恐慌。雖然其回國計劃受到嚴重的阻撓,但他沒有屈服,最終沖破重重阻攔,壹家人在1955年登上歸來的輪船。
經過長達21天的顛簸,錢學森壹家在1955年10月回到祖國。僅僅壹個月後,錢學森就深入東北地區的有關廠礦、大學和研究所考察調研。在訪問哈軍工時,時任院長陳賡大將專程從北京趕來接待他。錢學森曾回憶說,“他就問我,中國人搞導彈行不行?我那個時候正憋著壹肚子氣,中國人怎麽不行?所以回答很幹脆,我說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中國人比他們矮壹截?陳賡大將聽了以後非常高興,說好極了,就要妳這句話”。
不久後,錢學森起草的《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被送進中南海。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壹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錢學森任院長。但當時,新中國百廢待興,團隊中甚至有人連導彈都沒見過,研發尖端武器異常艱難。
面對重重困難,錢學森從最基礎的工作幹起,他編撰了壹部基礎教材《導彈概論》,啟迪中國第壹代從事導彈和火箭研制的航天人。當時,錢學森是第壹枚導彈“東風壹號”的總體技術負責人,在那段艱苦的歲月裏,錢學森和其他專家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克服了無數的技術難關,親手締造了“東風”導彈,發射了我國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壹號”,使航天事業取得開創性突破……
“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那些到我們實驗室來並由我們指導工作的同壹代科學家當中,他最為優異。”這是1948年錢三強回國前夕,其導師約裏奧·居裏夫婦對他的評價。
在法國師從這對著名科學家期間,錢三強迎來了他科學事業的第壹個巔峰。
約裏奧·居裏夫婦為此感到驕傲,認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其實驗室的首個重要成果。
不久後,錢三強被聘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導師,他是第壹個獲得此職位的中國人。
在很多與其***事過的人看來,錢三強不僅是壹位有很高學術成就的科學家,而且是壹位具有傑出才能的科研事業的組織家。
新中國成立前夕,錢三強、何澤慧夫婦決定回到祖國,奉獻畢生所學。臨行前,有人問錢三強,妳為什麽要放棄良好的科研環境和優渥的生活條件而選擇回到壹窮二白的中國呢?錢三強回答說:“雖然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正因為祖國貧窮落後,才更需要科學工作者努力去改變她的面貌。”
1948年夏天,錢三強向居裏夫婦鄭重地提出要回到祖國。居裏先生起初對他這種決定表示太惋惜了,希望他繼續進行研究,再有新的科學發現。但是當他聽完錢三強詳細的陳述後,對錢三強這種回國的想法表示理解和贊成。居裏夫人和他們告別的時候說:“科學要為人民服務。”
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是現在的原子能研究所所長。後來他又分別擔任了中國科學院的副秘書長、科學院的計劃局局長、二機部副部長。就在他做二機部副部長期間,他領導組織了中國的原子能事業,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發展和“兩彈”研制作出了突出貢獻。
1924年,鄧稼先出生在書香門第,父親鄧以蟄是國學大師。1945年,他從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鄧稼先赴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兩年後,他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回到國內。
1954年8月,時任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的錢三強,經再三斟酌,把鄧稼先叫到辦公室:“稼先同誌,國家要放壹個大炮仗,調妳去做這項工作,怎樣?”領導擔心太直接,會讓他壹時產生壓力,於是就采用了這種半是啞謎而略帶些幽默感的方式試探壹下。鄧稼先馬上意識到這是原子彈,來不及細想,便自言自語地回應了壹句:“我能行嗎?”當錢三強慢慢把此舉的意義和工作任務告訴他後,他選擇了服從與擔當。
危難時刻,他義無反顧、挺身而出,哪怕殃及生命也毫不足惜。壹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十分危險,卻壹個人搶上前去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後,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他卻還堅持著想要回核試驗基地。縱使走路都有些困難了,他仍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並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達命令:“妳們還年輕,都不能去!”即使在他彌留之際,仍關心著國家的建設與發展,叮囑同事們:“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與世長辭。鄧稼先去世前,曾忍著身體的劇痛,和同事於敏壹起遞交了《中國核武器發展規劃建議書》。此後中國核武器的發展正是按照他們所提出的建議,在日後達到可實驗室模擬水平。
做隱姓埋名人,幹驚天動地事。盡管只活了62個春秋,但鄧稼先鑄就的以“兩彈”為代表的輝煌成就,以及榮獲5次國家級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次國家自然科學壹等獎的巨大榮譽卻超越時空,成為中華人民***和國自立自強的 歷史 見證,與江河同在,與日月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