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從隔墻有耳到無處不在,盤點人類相機發展史,成就了數不清的間諜

從隔墻有耳到無處不在,盤點人類相機發展史,成就了數不清的間諜

人類自有戰爭發生開始,敵對雙方就有了間諜活動。遠古時,敵對雙方除了用自己的眼睛偷窺或用耳朵偷聽外,還沒有其他更好的偵察、竊密手段。在漫長的歲月裏,間諜的特殊技能的演進,壹直左右著諜報活動的軌跡。所謂“隔墻有耳”,“宮中到處都是眼睛”就是對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竊聽、竊視活動的生動描述。

歷史 進入19世紀,有壹件事情改寫了間諜活動的方式和手段,那就是 19世紀上半葉,法國人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和路易·雅克·曼德·達蓋爾促成了攝影術的創立。世界上第壹張照片是尼埃普斯在1827年拍攝的。 他用照相機在塗了壹層瀝青的白蠟感光板上,拍下了從書房窗口見到的景物,這張照片的曝光時間長達8小時。1829年,風景畫家達蓋爾和尼埃普斯合作,***同完善相機和照片。1837年,達蓋爾已能在塗銀的銅板上拍出相當清晰和細膩的照片了,他使銀板上的碘化銀感光,然後放入顯影液中顯影,再用蘇打堿溶液洗定影,於是得到壹張清晰的照片。不過,銀板底片的感光度很低,拍壹張照片仍需個把小時。

1839年8月15日,法國科學院大廳向 社會 各界展出了達蓋爾拍攝的世界第壹張光學照片,轟動了整個巴黎。 此後,攝影者們便開始使用笨重的匣式照相機,相機要安裝在三角架上,還要配上很大的底片。這種情況向間諜們提出了挑戰,他們需要研制出壹些不容易被人察覺的、越來越小的照相機,他們還想到在收音機、手提包、打火機、火柴盒、圓珠筆、粉盒和手杖把手等物品上面“做手腳”,用這些日常用品來作為進行偷拍的偽裝物。

進入20世紀,德國的間諜相機也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在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出現了壹種幽靈照相機,德軍把它安放在鴿子身上,然後將大批這樣的“鴿子間諜”放飛,前往法國防線的後方去執行空中偵察任務。

照相機自19世紀中期被發明以來,攝影技術在情報搜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間諜們利用照相機拍攝人、機場或其他軍事設施、橋梁、軍事裝備、飛機模型或文件等。歸納起來,間諜們所使用的這些易於隱藏,能拍攝高質量圖片的間諜照相機 主要有以下3種。

這種照相機體積小,能放在口袋中攜帶,可用於各種目的,如監視攝影、文件復制等。 為了便於隱蔽,壹些微型照相機沒有裝配取景器,拍攝者進行偷拍時,必須憑直覺取景拍攝。

在整個微型照相機系列中,最有名、最成功的要數米諾克斯(Minox)照相機。 米諾克斯被說成是立陶宛或原西德的照相機品牌是不對的。第壹架米諾克斯照相機是於1937年開始研制、設計,1938年在拉脫維亞首都裏加被制造出來的。米諾克斯相機的發明者是拉脫維亞工程師威特·澤普(WaiterZapp),他少年時便夢想著制造出壹種可隨意置於手掌心卻又能拍攝出高質量自然畫面的便攜式相機。澤普32歲時,與他的設計小組***同制造出了第壹臺這種照相機。它使用只有標準的35毫米膠片四分之壹大小的膠片,暗盒內裝有50張片格。盡管澤普制造米諾克斯照相機的初衷是用於普通攝影,但不久世界各地的情報機構便開始競相要求購買該機,用於間諜攝影。

這樣,這種商業照相機因體積小、性能好、使用靈活而明顯地成為進行秘密拍攝的理想器材,是間諜們最得心應手的機種。壹系列配備於米諾克斯照相機的附屬件,使它可以被隱藏起來使用。它壹次可拍攝50張照片而不需重新裝片。二次大戰結束後生產的新型米諾克斯相機安裝有析像度極高的鏡頭,這樣,使用更優質的膠片就可以從微型底片上獲取更多、更清晰的信息。米諾克斯照相機首次亮相時,被認為是人類技術史上的奇跡,例如間諜人員可用米諾克斯微型顯影罐沖洗膠片,顯影罐只有小飲料罐那麽大小。

又例如早期的相片放大器用於從微型底片上曬出小張照片,二戰時開發了改進的放大器,能從原有的清晰度更高的膠片上曬出更大的照片。在二次大戰期間,各國情報機構發現很難得到足夠的米諾克斯相機以用於間諜活動。二戰結束後生產的機型配備了多種附件,使得這種照相機被應用於各種諜報工作。 直到90年代初冷戰結束之時,它仍是壹種備受間諜青睞的工具。

在間諜行動或隱蔽行動中,各種各樣的間諜照相機被隱藏於某壹物體中或偽裝成某壹物體, 如手提包、化妝盒、手杖等,或綁縛於身體上,進行隱蔽拍攝的照相機,就是隱蔽照相機。 前蘇聯研制的 F21 和前西德 機械人(Robot)照相機 是兩種被普遍使用的隱蔽照相機。它們都是從二戰前德國設計的壹種機型發展而來的,使用的是發條傳動卷片裝置。前蘇聯和西方情報機構都發明、制造了大量各式各樣的用以藏匿照相機的用具。普通照相機只要安裝上特殊的偽裝附件,也可被用於秘密工作。間諜使用隱蔽照相機進行秘密拍照時,照相機可能被隱藏於間諜的衣服內,或偽裝成另壹種日常用品。壹些微型照相機壹般只有壹種固定的偽裝,而隱蔽照相機卻常有多種不同的偽裝,如機械人,F21、萊卡等相機各自都有壹套隱蔽的方式。

機械人照相機首創於1934年,靠發條傳動提供動力,可連續拍攝而無需人工卷片。 二次大戰中,德國空軍曾用它來驗證被炸目標的毀壞程度,德國情報組織也曾使用過它。因該機不需在拍攝時手動卷片,所以可隱蔽於各種物體內進行工作,也因此,在冷戰初期,不少間諜都使用這種機型。美中情局在五六十年代曾將隱藏於公文包內的機械人照相機用於監視行動。情報官員將公文包夾於臂下,被拍攝物與拍攝者的走向呈直角,因不能使用取景器,所以要拍攝取景準確的照片,必須事前經過大量練習。情報官員要憑直覺學會如何正確放置公文包,以拍攝到既定目標。拍攝時,操作者隔著公文包按壓快門操作桿。

F21隱蔽照相機的3件最重要的偽裝用具是短上衣、普通相機套和雨傘。 偽裝用短上衣有多種款式,附加於F21相機的面板上裝有壹枚假紐扣,能覆蓋住鏡頭。照相機附著於襯裏內,同時假紐扣從短上衣前擺的壹個孔內突現出來,當輕輕擠壓置於口袋內的遙控快門時,假紐扣的中心部位會快速開啟,迅速完成拍照。作偽裝用的普通相機套也很平常,間諜人員將它掛在脖子上,好像照相機並未被使用。但在套內,壹架F21照相機被安裝於側邊,與相機套正前方可呈直角進行拍攝。當間諜按下按鈕時,相機套側面的擋板會開啟,進行拍照。偽裝用雨傘更是別出心裁,其設計可謂巧奪天工。F21照相機被安置於傘的成型木制支桿內,相機鏡頭正對傘套上的小孔,拍攝時,間諜人員按動手柄上的快門開關即可。

德國產萊卡(Leica)是種普通相機,但它又是壹種間諜很愛用的隱蔽照相機。 萊卡相機鏡頭蓋上的詞“Leica”曾被間諜精心地鏤空,這樣,即使不取下鏡頭蓋,也能透過鏤空處進行拍攝,而在外人看來,相機並未使用。

這類照相機是專為大量拍攝文件而研制的,有的可連續拍400頁文件,自動化程度高,翻拍速度快,成像質量好。 通常情況下,間諜只有很短的時間來復制秘密文件。雖然普通相機也可用於文件拍攝,但要拍攝出高質量的照片,則需要集中註意力和擁有充足的時間。情報機構於是研制出了使用快捷、簡便、可靠的便攜式特制復制照相機。

復制照相機或趨向微型,或經過偽裝,後者中最著名的有偽裝成筆記本的克格勃滾輪式照相機,它可連續復制40頁文件,而無需重新裝片。 該機隱藏在和間諜經常攜帶的筆記本相似的假筆記本內、使用時、間諜將假筆記本的內脊部位從文件上滾過成刷過、筆記本脊部的小輪便會啟動快門裝置及其內置照明源、完成拍攝任務。克格勃還使用耶東卡C-64復制照相機,它可在多種電壓下工作、包括利用 汽車 蓄電池。該機使用簡便,能拍攝優質的照片。這種稱做“耶爾卡”(Yelka)的相機裝有鉸鏈、不使用時可以折疊起來。

美國情報組織也曾使用過公文包式復制照相機。當公文包被打開時,復制照明裝置便會向外伸展定位,靠主電源或電池供電。改裝後的35毫米定焦公文包式復制照相機使用尼龍齒輪,可進行無聲操作。

為了長期有效地進行監視拍照,人們發明了許多巧妙的偽裝物供間諜隱藏照相機。這些偽裝物的尺寸和偽裝方式大不壹樣,但基本原則都是要把照相機偽裝或隱藏起來,讓它看起來像是壹種普通物品,不致引起懷疑。但所使用的偽裝物必須與使用它的間諜的生活方式和周圍環境壹致。有些偽裝物內裝有餌雷,未經許可而試圖打開它,會導致情報被毀掉。要打開被擰緊的偽裝物時,經常要按順時針的方向旋開,而不是采用通常的逆時針方向。

與間諜照相機相“配套”的是“縮微照片”。前東德國家安全部“斯塔思”(Stasi)使用的微型相機的縮微膠卷只有小姆指蓋大小,它可拍攝3張縮微照片。 這種照相機可直接拍攝出相片,不使用底片,每張縮微照片必須用放大鏡才能觀看。自從19世紀60年代美國內戰以來,各國情報機構壹直在使用縮微照片,照片寬度 最小的可達1毫米 ,可藏在日常物品或特殊的偽裝物中。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設計的戒指,可隱藏縮微照片或指南針。用刀切開較厚的明信片的邊沿,也可藏進縮微照片,再依原樣封好寄出。

時光在流逝,人類的 歷史 翻過壹頁又壹頁。融智慧、 科技 、膽識乃至風俗 時尚 於壹體的間諜照相機及隱蔽攝影技術也將壹如既往地在那些鮮為人知的 歷史 書頁上寫下濃墨重彩的壹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