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魚的養殖?
餌料入手高效養殖黃顙
黃顙,又名黃臘丁、嘎魚,是壹種小型淡水經濟魚類。屬於雜食性,具有較強適應性,對水質要求不高,易於引種馴化,因其營養價值高而愈來愈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同時是改善養殖品種結構的壹種適合食用、垂釣的優良品種。我們近年來連續進行了小池塘主養試驗,都取得了良好結果,現將小池塘高效養殖黃顙的關鍵環節餌料技術介紹如下:
1、餌料配制
天然水域的黃顙食物主要是小蝦、魚及魚卵和部分水生昆蟲。水生植物等,因此進行人工養殖可采用鮮活的動物性餌料飼養。近幾年我們多采用了自制配合餌料進行馴化餵養,餌料采用進口魚粉、肉骨粉、血粉、豆粕、菜粕、幹魚蟲等與飼料添加劑進行配合而成,前期蛋白含量34%以上,脂肪4%;後期可用小雜魚粉替代部分進口魚粉,蛋白含量30%,脂肪6%即可。投餵餌料必須新鮮無黴變、酸敗。
2、馴化
野生黃顙喜晝伏夜出攝食,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經5-7天馴化,完全可以上餌料臺白天攝食。在苗種入池2天後采用人工投餌馴化,馴化時配以固定的投餌信號,進行定點、定時投飼訓練。經耐心馴化5-7天後即可正常投餵飼料;如此投放的馴化苗種,入池第二天即可正常投餵,投餵方法可采用人工與機械投餌兩種形式。
3、投餌量
整個投飼過程應分三個階段。第壹階段5、6月份每日投餌4次,日投餌率在3%-5%;第二階段7、8、9月份日投餌3次,投餌率2%-3%;第三階段10月份以後日投餌2次,投餌率2%。在這壹基礎上還應根據天氣與水質情況對投餌量進行調整,在第壹、第三兩個階段建議采用飽食法,即上餌料臺魚90%離臺後停食;第二階段由於天氣炎熱,水質易波動,建議餵“九成飽”,即上餌料臺魚80%離臺後停止投餵。
此外由於黃顙魚口裂較大,因此餌料粒徑要相應加大,以粒徑2.0毫米的顆粒料作為開口飼料,成魚料粒徑可達到5毫米以上。采用沈性硬顆粒餌料要求顆粒在水中要有15分鐘的穩定性;使用浮性餌料會更好地提高餌料利用率。
--------------------------------------------------------------------------------------------------
/kjtg/syjs/t20030103_42676.htm
黃顙魚池塘精養技術
黃顙魚屬鯰形目、?科、黃顙魚屬。有些地方也叫作黃臘丁、黃呀姑、黃鰭魚、嗄魚等。其體色艷麗,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無肌間刺,可食率高,生命力強,適溫範圍廣,是壹種可開發的新型養殖品種。現將其生物學特性及池塘精養技術介紹如下:
壹、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征:體長,頭闊而平,背部隆起,腹部平坦,體後段稍側扁,尾柄粗短,口裂大,下頜短於上頜,上有細齒,有須4對,眼小側位,背鰭和胸鰭有硬刺,上有鋸齒,胸鰭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鰭,尾鰭深叉形,脂鰭較臀鰭短,肛門位於腹鰭與臀鰭之間,全身裸露無鱗,體背部為黑褐色至青黃色,腹部淡黃色,體色隨棲息環境而有所差異。
2.食性:屬廣食性魚類,食物包括各種水生昆蟲、小魚蝦、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無脊椎動物。
3.生長與繁殖:自然條件下,1齡魚體長可達8cm,2齡可達16~20cm,最大個體可達500g以上:壹般2齡可達性成熟,性成熟個體壹般雄性大於雌性,產卵期5~7月,為壹年多次產卵型,生殖期雄魚有築巢、保護卵和仔魚的習性。適宜繁殖水溫23~30℃,每尾懷卵量為2000~3600粒,壹般於夜間產卵。受精卵略呈黃色,粘性,卵徑2mm左右。水溫23~28℃,孵化50~60小時即可出苗。
二、池塘養殖技術
1.池塘準備:養殖黃顙魚的池塘大小壹般以2000~3500m2為宜,池底要平坦,但排水口壹端應稍低於進水口壹端(坡度不宜過大),挖50~60m2的集魚坑,深度為20~40cm,以備幹塘捕魚之用;要求池塘水源充足,水質清新,進排水方便,水深可保持在1.5~2m。計劃產量在150kg/667m2以上,應配備1臺2kw增氧機;消除過多淤泥,保留10cm左右即可;每667m2水面用150kg生石灰幹法清塘,盡量使底泥與石灰混勻,暴曬1周註水80cm;每667m2施發酵的有機肥100~200kg,當培育出大量的浮遊生物後即可投放魚種。
2.魚種放養:放養時間壹般在3~4月,放養密度視池塘條件、管理水平、飼料及預計出塘規格等情況靈活掌握。魚種應選擇規格整齊、色澤鮮艷、體表光滑無傷、體質健壯的個體放養,壹般667m2放養5cm體長的黃顙苗2000~4000尾,若為30g左右魚種,則每667m2放養1500~3000尾。魚種放養前用5%食鹽水浸洗10~15分鐘,盡量避免使用高錳酸鉀等氧化性較強的藥物。於放養黃顙魚15~20天後,每667m2水面再放養體長10~15cm花白鰱200~400尾。
3.飼料投餵:人工飼養條件下可用小魚蝦、動物下腳料餵養,也可用魚粉、肉骨粉、血粉、豆粕、飼料添加劑等制成顆料投餵。蛋白質含量30%~40%,脂肪含量4%~6%。在高溫季節可添加適量桿菌肽鋅,能有效地防治多種疾病,緩解多種應激現象,並有促長和降低飼料系數的作用。但應註意不能與硫酸粘桿菌素、呋喃唑酮同用。野生黃顙魚喜在夜間覓食,經5~7天的馴化即可正常群集攝食。如投放的魚種為人工繁殖苗,則入池後第2天即可正常餵餌。正常吃食後,4月份以前投餌率1%~3%,生長旺季為4%~6%。每天上午、下午各投餵1次。飼料投餵宜做到"四定"。
4.日常管理:在黃顙魚養殖過程中,水質管理是關鍵,5~6月份每月加註水1次,深30cm,6~9月份每半月註水1次,深20cm。高溫季節每月用15g/m3生石灰潑灑壹次,並適時開動增氧機。平時註意勤巡塘、勤觀察、勤撈雜草汙物、勤作記錄。黃顙魚為無鱗魚,對常用藥物的忍受力低,防治魚病時要盡量使用高效、低毒藥物,該魚種對孔雀綠、硫酸銅、敵百蟲、高錳酸鉀等藥物較敏感,要慎用。
--------------------------------------------------------------------------------------------------
/index_3.asp?xxpxddd=150827&xxpxccc=217168
黃顙魚(黃臘丁)的生物學及人工養殖技術
壹、黃顙魚養殖的發展前景
黃顙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據分析,每100克的黃顙魚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質16.1g、脂肪2.1g、碳水化合物2.3g,鈣154mg,磷504mg.含有人體中必需的多種氨基酸,尤以谷氨酸、賴氨酸含量較高。據醫學史書記載,黃顙魚具有消炎、鎮痛等療效。
二、黃顙魚的生物學特性
(壹)分類屬地位
黃顙魚Pelteo bagrus fulvdrace (Richardson) 是我國淡水水體中分布較廣的淡水經濟魚類,俗稱:俗稱嘎牙子、黃臘丁、黃鰭魚等, 英文名:Yellow catfish, 在魚類分類上隸屬於鯰形目,鮠科,黃顙魚屬。本屬有4個種: 分別為黃顙魚、江黃顙魚(瓦氏黃顙魚)、光澤黃顙魚、岔尾黃顙魚。目前養殖的主要對象是黃顙魚,其次為江黃顙魚(本場兩種均有苗種,後兩種因個體較小而無多大養殖價值)。
(二)生活習性
黃顙魚屬的魚類屬於底棲性魚類,白天喜棲息於水體底層,夜間則遊到水體上層覓食,對生態環境條件的適應力較強。據有關資料報道:在水溫28—29℃時其平均耗氧率為0.141mg/小時,室息點為0.314mg/L,在低氧環境中有較強的適應力。在冬季低溫條件即使離開水體後數小時(只要保持壹定的濕度)。還可以生存。有時在秋末冬初人們在短途運輸黃顙魚至市場出售時,采用竹簍底部墊上壹層水生植物再放上黃顙魚後放水草保持濕度運輸,幾個小時後,放入到市場上的暫養池充氣魚可以全部存活。黃顙魚常於江河水流緩慢、多亂石或卵石的環境中,秋冬季低溫多在水深的河流、湖穴、巖洞、石縫中越冬,活動範圍較小.不易捕撈。仲春開始離開越冬場所,到附近的亂石淺灘、近巖活動攝食,白天主要在水較深的亂石或卵石間棲息活動、夜間遊至淺水域的亂石間捕食,黎明時常可見慌忙找尋石洞、縫穴陷蔽的黃顙魚。在江河、湖泊、水庫夏季漲水時,水變渾濁,此間黃顙魚大都遊至寬闊的倒角攝食水體帶來的或生長的蚊類幼蟲,秋冬隨著江河、湖泊水體清澈,水溫下降等條件的變化逐漸遊到水較深的亂石河流、湖泊深穴等處活動攝食。黃顙魚喜歡集群和在弱光條件下攝食和活動。
(三)食性
黃顙魚為雜食性魚類,隨著個體大小的不同,黃顙魚的食性有著顯著差異,從魚卵孵化出膜第4至第5天開始攝食浮遊動物,如輪蟲、橈足類和枝角類,以及人工投餵蛋黃之類的飼料。體長在5—8cm,主要的食物是枝角類、橈足類、搖蚊幼蟲、水蚯蚓及人工配制混合飼料(魚漿與植物性飼料混合劑)等。在體長10cm以上主要食物有:螺螄、小蝦、小魚、搖蚊幼蟲、蜉蝣目稚蟲、鞘翅目幼蟲、昆蟲卵、綠色水蜘蛛、苦菜葉、馬來眼子菜葉、聚草葉、植物須根和腐屑、魚鱗、泥沙及其它魚類產在水生植物和石塊上的魚卵等。在池塘人工飼養條件下除攝食池塘中天然餌料生物外,壹般必須投餵人工配制軟性配合餌料,也可餵硬顆粒飼料和浮性飼料,尤其是在集約化網箱流水飼養的條件下,投餵的配合餌料蛋白質的含量必須達到35—40%。
三、成魚飼養
黃顙魚的商品魚飼養即稱為成魚飼養,是指采用2cm以上的魚種飼養成商品魚的生產過程。目前,我國市場上銷售的商品魚大部分來源於天然水體,部分由成魚池套養所得。近幾年來,許多專家(包括本場的)已開始積極開展人工池塘主養及混養黃顙魚的研究工作,已獲得壹系列較為成熟的技術資料,尤其在大規模人工繁殖魚苗方面有較大的突破,從而緩解了苗種供應緊張的矛盾。經試驗研究表明:黃顙適合於池塘、網箱、大小型湖泊、稻田等多種水體中飼養,既能主養,又能與鰱、鱅、鯿、草魚等混養。但不宜與鯉、鯽魚等混養,因其食性基本相同易產生不利影響。
(壹)池塘主養黃顙魚
池塘主養是近二年才興起的新型養殖方式,池塘養殖具有投資小,不受面積大小的限制,收益大,生產性穩定等特點。
1.池塘條件
①水源和水質 池塘主養黃顙魚,要求水源充足,水質符合漁業用水水質標準,不含對魚類有害的物質,最好選擇靠近水庫、湖泊、河道、溝渠的魚池,或配有增氧機和抽水機等機械設備的魚塘進行主養黃顙魚。池塘主養密度較高,常因池塘水體溶氧量偏低,水質較易惡化,引起魚浮頭和大量死亡等現象。有條件地方能經常加註含氧量高的新水既能改善池塘水質,又利於魚類天然餌料的繁殖和魚類生長。
②魚池面積、水深和底質 黃顙魚對成魚飼養塘要求不太嚴格,大小魚池都可用於養殖成魚。最好選擇池塘出水口處底部比其它地方深10%壹20%的池塘為宜,主要便於商品魚幹塘捕撈和每個池塘都須有可控制的進、排水口。壹般主養池塘面積為3—5畝或10畝以下。水深以1.5—2.0m較為理想,池塘較淺、光照度較強,不利於黃顙魚喜弱光下攝食的要求。實踐證明,池塘底質以沙質土最好,粘土及少泥硬池塘亦可,底部淤泥不能太厚,10cm左右即可,並要求保水及保肥力較強,有機物質分解較快,池水容易培肥等。
2.放養密度
池塘主養黃顥魚放養密度與魚池條件、環境因素、魚種規格、飼養水平、水源及消費習慣等因素有關。在長江以南地區每畝放養量為2cm體全長苗種為8000—10000尾,全長3cm的放養量每畝為6000—9000尾,4—5cm體全長放養量每畝為4000—6000尾。待放養的黃顙魚生長到體長約7—8cm長時,水質已開始變肥,此時每畝投入鰱、鱅魚200尾左右。其規格為2—3寸,以控制黃顙魚池塘中水質。當年的苗種可養成規格為100—150g的商品魚。畝產量可達300—400kg,或800kg以上(池塘條件及餌料理想)。
池塘條件、水源及增氧設備較好的,可增大放養量50%-100%。
3.飼料與投餵
主養黃顙魚成魚的飼料,有純動物性飼料和人工配合飼料兩類,依據各地的資源情況而定。
(1)純動物性飼料:包括小雜魚、蝦、水陸生蚯蚓等等,這些飼料是黃顙魚喜食的,但來源各地有所差異,有的地方資源較豐富,有的地方則比較有限。壹般多數飼養者將小魚蝦通過加工絞碎成魚漿直接投餵,有些地方小雜魚蝦絞碎成漿後用植物性粉狀飼料混合後投餵。其方法,首先將幹粉狀的飼料混合好備用,標準為:魚粉10%、黃豆粉30%、玉米粉10%、三等面粉25%、維生素和無機鹽的合劑各占1%。投餵時在魚漿中添加粉狀的飼料,攪拌成團狀即可使用。
(2)人工配合飼料:黃顙魚商品魚配合飼料營養需要標準為,粗蛋白質為38—40%、脂肪7—9%、碳水化合物為20—23%、纖維素5—6%。黃顙魚商品魚飼料的動物原料有:魚粉、蠶蛹、肉骨粉、羽毛粉、血粉、菌體蛋白粉、酵母等,植物性原料有:黃豆餅、棉籽餅、玉米和小麥粉等等。飼料經粉碎後按配方加工成直徑為1.5—2mm顆粒,加工後幹貯備用。其成魚飼料配方:魚粉28%、羽毛粉5%、肉骨粉5%、血粉8%、飼料酵母5%、黃豆粉14%、玉米粉3%、植物油2%、小麥粉20%、維生素合劑1%,無機鹽添加劑2%。
(3)投餵飼料:投飼是飼養中關鍵技術.所謂科學投飼法,就是要根據飼養魚類品種的不同和環境因素的變化.適時調節投餵量、投餵時間以及投飼的種類,既要均衡地滿足魚類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又要恰到好處地充分發揮飼料最大的利用率。最好采用馴化方式象鯉、草、鯽魚壹樣在水面成群攝食。
4.飼養日常管理
池塘日常管理工作必須精心細致,經常持久。管理範圍主要包括投餵飼料管理、水質管理、日常管理及其魚病防治等技術措施。
(二)流水飼養
黃顙魚是壹種適合於集約化飼養的魚類。我國近幾年在有些地方混養在其它魚類中進行流水飼養,也有少部分地方初步利用水庫水體落差,工廠余熱水進行飼養,尤其在小型池塘中進行微流水飼養,其它產量已達到每立方米本體30-50kg,還可更高。
1、流水池條件
根據黃顙魚集群攝食的特點及活動習性,適宜在長方形水泥(必須池底是硬泥或砂質底部)和小型池塘中進行飼養。水從壹端連續微流入,另壹端流出。其規格根據各她的條件而定,其大小均能適宜。水的流量壹般保持流水池中溶氧在5mg/L的流量為最佳。
2、魚種放養
流水池壹般放養魚種規格為5cm左右,每立方水體放養300—400尾。投放時要用3%的食鹽將魚體嚴格消毒後,再將魚種放入流水池中。
3、餌料及投餵
流水飼養的關鍵是投餵全價配合餌料,餌料的蛋白質含量40—48%,投餵的方法在流水池兩邊設置壹定數量的餌料臺,每10㎡必須要1.5㎡的餌料臺,餌料臺要搭在池底約5—10cm高處。投餵量根據水溫不同有所差異,壹般水溫為12—18℃時,投餵量占體重的2.5%。當水溫為18—25℃時.投餵量占總體重的3—3.5%。當水溫為25—30℃時.投餵量占總重的4—5%,每天投餵次數早晚多投,中午及光較強時少投。
4、飼養管理
流水所用水源不能帶汙染物質,溶氧含量在5mg/L以上.pH值7.0—8.5。投餵的飼料不能過剩,以免影響水質。必須定期進行魚病防治。每立方米水體魚的載重量,壹般保持在30kg左右。
(三)池塘套養
黃顙魚在飼養其它品種的池塘中進行混養,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將2—3cm長的苗種直接套養在池塘中,增加池塘中優質魚類產量及經濟效益。其方式有二種:其壹是在常規的飼養方法的池塘中每畝套養300尾左右2cm長以上的苗種.不進行投餵飼料;其二是在常規的飼養方法的池塘中不投放鯉、鯽魚.改為投放黃顙魚500—600尾。
1、套養魚池條件
在池塘中套養黃顙魚的池塘必須無汙染物質水體,有生活汙水等環境不能套養。池塘有防逃設備,pH值在7—8.5.溶氧在4mg/L,天然餌料資源較豐富(如池塘中浮遊動物、水蚯蚓、小魚蝦、水生及陸生昆蟲等)。
2、套養密度
混養密度應根據餌料情況而定,壹般商品魚池塘投餵人工餌料的池塘,每畝套養300尾.其產量為30—40kg,在沒有套養鯉魚、鯽魚的池塘,每畝套養500—600尾.其產量為60—80kg,套養的苗種規格壹般要求在2cm長以上。
3、套養管理
黃顙魚的套養管理,飼養水體溶氧要保持在4mg/L以上,要做好池塘中的防逃工作,以免黃顙魚外逃,要註意防治其它魚類病害時的藥物影響黃顙魚的正常的生長及死亡。黃須魚未長到100g左右重時,最好不要進行鉤魚,因為遊鉤時黃顙魚較易上鉤。
四、病害防治
在飼養過程中,黃顙魚的疾病防治工作較為重要。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而增加放養密度爭擴大飼養面積的同時,可能產生壹系列流行的疾病。在苗種及成魚飼養中已發現魚病的危害,因此,加強疾病防治是提高成活率及產量的壹項重要管理措施。
(壹)發病原因
1、魚池未經消毒,或消毒處理不嚴,或消毒藥物失效。
2、苗種的放養密度過大,水質變壞,降低了魚的抗病能力。
3、投餵的水蚤、水蚯蚓等活餌料未經消毒處理,帶進了病原體;或者是因這些餌料對重金屬離子等有富集作用,魚吃了大量這類活餌料而致病;或因飼料腐敗變質、或因投飼不勻、或是施肥不當引發魚病。
4、魚的體質差,或在運輸途過程中受傷,病原體侵入,或者苗種本身已患病。
5、苗種和工具未經消毒處理,帶進了病原體。
6、水源不良,或者是病死魚的交叉重復感染。
(二)預防措施
1、徹底清理魚池,嚴格清塘消毒。
2、苗種放養時,先用呋喃西林溶液和2—3%食鹽溶液等藥浴消毒。
3、放養體質健壯、規格大的無病害苗種。
4、最好不餵來自城市汙水涵、排水溝裏撈來的水蚤、水蚯蚓等活餌料,采用人工培養活餌料的辦法。
5、不餵變質飼料,貫徹“四定”、“四看”投飼法則,肥料經充分發酵腐熟後才下塘。
6、調查並總結本地區的魚病種類和發病規律,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定期潑灑生石灰、敵百蟲、強氯精、硫酸銅等結合內服藥餌,堅特對活餌料、食臺、食場消毒。網箱飼養黃顙魚防病的最有效措施之壹,就是將網箱設置在有壹定風浪或流水條件下的敞水區,放置網箱密度不宜太大,枯水期最好經常移動網箱。
(三)黃顙魚苗種對幾種常用藥物的忍受力
黃顙魚對常用水產藥物24小時半致死濃度為:硫酸銅0.69mg/L:90%晶體敵百蟲2.8mg/L;食鹽2.5%;孔雀石綠0.15mg/L;福爾馬林68mg/L;氨胺-T 8.4mg/L:黃顙魚對常用水藥物忍受力不及四大家魚,這可能由於黃顙魚是無鱗魚,藥物較容易直接從皮膚浸入體內等因素。所以對黃顙魚用藥,壹定要嚴格控制其用量,防止急性和慢性中毒導致死亡。它對孔雀石綠、硫酸銅、硝酸亞汞和高錳酸鉀、敵百蟲等比較敏感,尤其要慎用。
(四)幾種常見、多發病的防治方法
1、出血性水腫病
(1)、病源:據初步研究,病原體系細菌性。
(2)癥狀主要癥狀:病魚體表泛黃,粘液增多;咽部皮膚破損充血呈圓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門紅腫、外翻;頭部充血、背鰭腫大,胸鰭與腹鰭基部充血,鰭條潰爛,甚至腹部自胸鰭到腹鰭縱裂,膽汁外滲。腹腔淤積大量血水或黃色凍膠狀物,胃、腸內無食,胃蒼白,腸內充滿黃色膠液,肝臟土黃色,脾壞死,腎臟上有黴黑點。
(3)危害及流行該病在苗種和成魚飼養期問危害最大,有時可見部分病魚在水體中不停地旋轉,不久即死亡。尤其在苗種培育過程中較為流行,死亡率高達80%。在高溫季節暴發,來勢猛,蔓延快。當水溫在25—30℃時則出現明顯病魚大批死亡現象。
(4)防治方法
①密切註意水質情況,保持良好的池塘環境條件,池水溶氧量保持在5mg/L以上,換池塘水體為二分之壹。
②適當降低魚苗的放養密度。
③強氯精0.25—O.3g/m?水體消毒,每天壹次.連續三天。
④在投餵的飼料中每kg幹飼料加0.6—0.7g四環素投餵,每天1次,連續3天。
⑤在投餵魚肉漿時每天定點加1%的食鹽到飼料中。
2、腸炎病
(1)病原:點狀產氣單抱桿菌
(2)癥狀: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輕壓腹部.肛門有黃色粘液流出,病魚離群獨遊。剖開魚腹,病情較輕者食道和前腸充血發炎,嚴重者全腸發炎呈淺紅色,血濃充塞腸管,魚種和成魚都可能發生。
(3)危害及流行: 腸炎病主要危害魚種及鹹魚。這種病可能是由魚類直接傳播的.因而病魚與健康魚混養,可傳播該病。由於病菌可在池塘淤泥中生存,因此感染也可能來源於淤泥。另外該魚攝食的浮遊動物和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飼料中的魚漿內等也可能攜帶該病菌。
(4)防治方法:
①池塘要徹底清塘消毒,魚種下池前用2~3%的食鹽溶液洗浴消毒。
②堅持不投餵黴變、腐敗的飼料,活性動物要用2~3%食鹽溶液消毒,定期在混合飼料中添加1%食鹽投餵;或添加O.1%的鮮大蒜汁。
③在池塘全池潑灑1ppm漂白粉,投餵磺胺胍藥餌,每100kg魚第壹天用藥10g,第二天減半。連續用6天為壹個療程;或在飼料中每kg飼料中混拌痢特靈0.3—O.4g,連續2~3天;或在每100kg飼料中加土黴素飼料粉40—100g,連續5—7天。
3、水黴病
(1)病原:水黴菌
(2)癥狀:水黴菌初寄生時,肉眼看不出異狀,當肉眼能看到時,菌絲已侵入傷口,向內、外生長。蔓延擴散,似灰白色的棉毛。病魚遊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爛、失去食欲、瘦弱而死:魚卵上布滿菌絲,變成白色絨球狀,黴卵也就成了死魚卵。
(3)危害及流行 嚴重危害孵化中的魚卵和魚體表的有傷口的苗種和成魚。此病在早春、冬季最易發生。
(4)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可減少此病的發生。
②在捕撈、運輸和放養過程中,盡量避免魚體受傷。並掌握合理的放養密度。
③用1%孔雀石綠軟膏或適量的碘胺藥物軟膏塗抹受傷魚體。
④用孔雀石綠浸洗病魚,大魚用4—5mg/L浸洗,小魚用2mg/L浸洗,註意掌握浸洗的時間。
⑤對孵化中的魚卵,可用7mg/L的孔雀石綠浸洗消毒8—10分鐘,連續2天,以後每天早、晚在魚卵孵化架附近的水面潑灑1次,用藥量以使池水呈淡綠色為度,直至魚苗孵出為止。脫粘流水孵化時,每隔6—8小時加孔雀綠石1次,使達到0.5mg/L,可有效抑制水黴菌的感染。
4、小瓜蟲病
(1)病原 多子小瓜蟲
(2)癥狀在病魚的皮膚、鰭條、鰓上,肉眼可看見白色小點狀胞囊.嚴重時體表似覆蓋了壹層白色薄膜。病魚反應遲鈍或漂浮水面。因病竈處細菌的感染,使魚體表發炎.或有局部壞死、鱗片脫落、鰭條爛裂,鰓上皮增生,鰓小片破壞。蟲體如侵入眼角膜,能發炎變瞎。最終因運動失調、呼吸困難而死亡。黃顙魚對小瓜蟲病有易感性,發病後常出現暴發性死亡。多子小瓜蟲適宜繁殖水溫為15—25℃,pH 6.5—8.0夏季少見發病。當過度密養、餌料不足、魚體瘦弱時尤易被小瓜蟲感染。
(3)防治方法
①采用生石灰清塘、魚種消毒、合理放養等生產措施.可防止小瓜蟲病的傳播。
②用福爾馬林60—80mg/L浸泡病魚10—18分鐘(視水溫的高低靈活掌握),隔天再浸泡1次,轉池飼養。原池用福爾馬林徹底消毒。此法只在發病初期的療效顯著,如果發現晚了,病魚身上布滿小白點,即使連續用藥,苗種的損失也很大。這裏要特別指出,黃顙魚對硝酸亞汞非常敏感,故用藥量必須精確。浸泡病魚盼時間也要嚴格掌握,否則易造成藥害。
5、斜管蟲病和車輪蟲病
(1)病原 鯉斜管蟲與車輪蟲,常見的是並發癥。
(2)癥狀 魚體的l鰓和皮膚被大量蟲體寄生而致病,黃顙魚苗種常患此病,成魚和親魚有時也會被感染。斜管蟲喜寄生於黃顙魚的邊緣或縫隙裏,也侵襲體表皮膚,剌激寄主分泌大量粘液,表面形成蒼白色或淡藍色的粘、液層,病魚離群。頭朝下、尾朝上倒裁於水面或側臥於水下,呼吸困難,不久即死亡。寄生在體表的車輪蟲個體較大,而寄生在鰓上的車輪蟲壹般個體較小。嚴重感染時病魚沿塘邊狂遊,呈“跑馬”現象,體表有時出現壹層白線:車輪蟲病多在面積小、水較淺、水質不良、放養密度大、飼料又不足以及連續綿雨、水溫18—28℃的情況下最易發生。
(3)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
②用1—2mg/L的硫酸銅溶液浸洗魚體,要註意根據水溫把握浸洗時間。
③用0.4~0.5mg/L的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遍灑,療效較好。
另外.黃顙魚屬底層魚類,殘渣剩餌及魚類糞便很容易在池底積存,引起魚類皮膚粘液增多,導致魚病及影響魚類呼吸,從而死亡。養殖餵養盛期,每半月25kg/畝,用生石灰化漿全池潑灑或排底層水,沖註新水以改善底質和水質也相當必要。
--------------------------------------------------------------------------------------------------
/show_news.asp?id=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