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奚若的人物生平
1889年10月,張奚若出生在陜西朝邑縣(今陜西大荔縣朝邑鎮)南鄉倉西村。張家當年在朝邑縣城開了間中藥鋪,其父還當過朝邑縣商會的會長。
18歲那年,張奚若到陜西最早成立的新式學堂之壹宏道書院念書,與吳宓是同學。因讀了鄒容的《革命軍》,他決心參加革命。在壹次學潮中,19歲的張奚若帶頭趕走兩名惡毒的日籍教師,被迫出走,到上海就讀中國新公學。在上海,張奚若結識了於右任、楊西堂,加入同盟會,跟宋教仁、黃興都很熟。楊西堂見這小夥年輕有為,就將長女楊景任許配給他。早年參加同盟會,參加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前夕,井勿幕派張奚若前往日本購買軍火,準備舉義。武器還沒運回來,武昌起義爆發了。不久,張奚若再去日本,將軍械運回陜西,成為陜西辛亥革命的功臣。這段投身辛亥革命的回憶,張奚若曾於1947年發表在上海《文匯報》上,他說,民國代替了滿清,不同的不過是皇帝改了總統、尚書侍郎改為部長而已。後來,張奚若把他當年被抓以及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遭遇做了對比:清軍抓了他用轎子擡著走,而蔣介石不讓他說話,結論是“反動派墮落得壹代不如壹代”。
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本來打算念土木工程,結果對數學興趣不濃,便攻讀政治學。同在哥大的同學還有胡適、陶行知、宋子文、孫科、蔣夢麟等人,張奚若在這兒還結識了著名的邏輯學家金嶽霖。 1920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當年,朋友們常常到金家去玩,漸漸形成“星期六聚會”,大家壹塊兒喝茶聊天。張家數十年的習慣是每天下午四點喝下午茶,招待朋友和來訪者。西方語言文學家李賦寧回憶說,抗戰時沒有面包,張宅的下午茶就用饅頭代替,沒有黃油,就代之以黃面醬。 1925年回國,歷任教育部國際出版物交換局局長、高等教育處處長,中央大學教授職位。
1929年8月應聘來清華任法學院政治學系教授。
1932年6月,張奚若在清華大學畢業典禮上代表教授會向學生致辭,提出三點意見:“奮鬥、續學、耐勞”。
1936年11月,他在《獨立評論》(胡適創辦)發表《冀察不應以特殊自居》壹文,直接觸怒當時北平最有權勢的人物宋哲元,導致停刊數月。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張奚若亦隨校西遷,並任西南聯大政治學系主任;抗日期間,參加民主活動,抨擊國民黨獨裁。
1941年3月1日,張奚若在國民參政會二屆壹次會議上發言,尖銳抨擊國民黨政府當局的腐敗和獨裁統治,蔣對此極為惱火。但他未予置理,發言後便憤然離去。後來,國民參政會還給他寄發開會通知和往返路費,他當即回電:“無政可議,路費退回。”從此再未參加國民參政會會議。 1946年,張奚若受邀在西南聯大圖書館前的大草坪上演講,他猛烈抨擊反動當局說:“現在中國害的政治病是:政權為壹些毫無知識的、非常愚蠢的、極端貪汙的、極端反動的和非常專制的政治集團所壟斷。”
1947年,《清華周刊》請張奚若為36周年校慶題詞,他揮筆寫就:“學問要往大處著眼,不然就是精深也是雕蟲小技。”
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部長、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等職。為第壹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壹至四屆全國政協常委。
1949年6月21日,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壹次會議上,當討論到新中國國名時,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張奚若先生提出了以“中華人民***和國”為國名的建議。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采納了張奚若先生提出的新中國國名,並將這壹名稱寫進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同綱領》。 1949年-1973年,他還壹直擔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在推動中法、中日建交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1952年9月,張奚若繼馬敘倫之後出任新中國的第二任教育部部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多有建樹。在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公民教育、勞動教育,完善課程和學制,推廣普通話,制訂《小學生守則》等。
1954年9月,他出席了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壹次會議,此後還連續當選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7年5月1日,在整風運動中,他對當時黨和政府的工作提出了:“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否定過去,迷信將來”的評價。7月13日,中***中央統戰部邀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愛國人士座談,幫助整風。張奚若在會上分析了黨在工作中產生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官僚主義的根源。
1958年1月28日第十四次最高國務會議上毛曾引用他的說法,雖然不滿意,又認為“張奚若是個好人”。
1973年7月18日,卒於北京,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