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協醞釀工資帽
金元時代的中超球員,基本都拿著數百萬元的工資,國腳球員的年薪都是千萬級別,有些所謂的“巨星”,收入可能更多。有些球員在中超賺的錢,甚至比歐洲足壇頂級球星都多,但無論是個人能力還是職業生涯貢獻,他們都和這些巨額工資不匹配。因此,這種極度不合理的現象,長期以來備受爭議。而在國足12強賽遭遇恥辱出局後,針對國腳球員高薪低能的質疑和批評越來越多,足協不得不再次進行大幅度降薪。
據悉,在2020年的中超解散浪潮結束後,陳戌源便以此為契機,大幅壓縮中超球員的年薪。即便是很多頂級外援,在中超的薪資也就是2、300萬歐元,相比於過去動輒千萬歐元的天價工資,確實有明顯降低。而本土球員如果擁有國腳身份,封頂薪資為500萬,和過去相比幾乎是“腰斬”。如今,足協正在研究新壹輪降薪,預計頂薪將會從500萬變成300萬,而且每個球隊的名額有限。
也就是說,大部分中超球隊的工資帽受到嚴格限制,頂薪為300萬元,只有個別絕對核心能拿到,大部分球員的薪水可能只有幾十萬元。足協還沒有發布正式公告,廣州恒大就率先對球員薪資進行限制,隊內頂薪為60萬元。這就意味著,即便是張琳芃、韋世豪這個級別的球員,想留在恒大踢球,每年最多拿到60萬元工資,平均下來就是每月5萬元,和過去每個月上百萬收入相比,降幅不可謂不低。
這名球員揚言出國踢球的原因,是部分東南亞地區的聯賽,正在走中國足球過去10年的老路,奉行金元足球,期望通過高價引進外援提升實力,促進國內足球事業發展。前中超外援、韓國球員金信煜加盟新加坡聯賽後,每年的薪水仍然達到1000萬元左右,這在如今的中超聯賽已經不可能出現。因此,有些國腳希望逃離中超,夢想和過去壹樣拿著高年薪,但球迷們卻不以為然,認為他們過度自信。
確實,國足剛剛在12強賽中被打得滿地找牙,在整個世預賽過程中,國足面對菲律賓、越南等東南亞球隊的表現很壹般,也就只能踢踢關島、馬爾代夫等幾乎不玩足球的國家。有球迷表示,在明知花同樣的價格,能引進水平更高的韓國、日本甚至西亞外援的情況下,東南亞球隊為什麽要選擇中國球員?難道為了拉到海參廠商的贊助嗎?不得不說,有些國腳在長時間紙醉金迷的生活中,已經迷失了自己,更不知道他們出了國門,根本沒有多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