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性本惡的荀子觀點

性本惡的荀子觀點

荀子性惡的觀點(即,性本惡),是中國思想史中,最早出現的性論。 其觀點主要出現於其《性惡篇》、《正名篇》。但若要完整地了解荀子的性惡論,就還必須參考《解蔽篇》、《王制篇》等重要篇章。

荀子性本惡的含意

(1)荀子對善惡的定義是以後果界定善惡(治或亂),而非以人的動機界定。 即他的性惡論是後果論,由實際經驗觀察到的結果決定是性惡還是性善。

要了解荀子的性惡論必須分清楚性與惡,性是自然的性,不用學習就得到,不可努力就獲得。偽是能夠學習和致力於就可做到。偽有兩個意思:壹是作用方面,即人為;二是結果方面,人為所養成的人格。

(2) 性惡篇:“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從引文可看到,他說的性是人自然的本性或天生本性是取事實義,與即人的動物性,如他認為人的本性生來就關心自己的利益,順著這種人性就只有爭奪而辭讓之德就會滅亡,並非說人的本質(essence)。

(3)他的性惡論是說人只順從自己的自然本性的時候,會引起壞的結果,而“善”是後天學習和努力而得來。可以看出荀子是壹經驗論者,是由後果論看人性惡的。

他說要從人為的方法去改變惡的結果。孟子性善論的性是取本質義,即人與動物的分別,人內在的道德心,即四善端,人有向善的本性,內在的價值根源。而孟子也應該不反對人有自然之性,因為這明顯在經驗裏觀察到。性惡論的定義是如果人順從自然本性而行,則引起惡果;而善是後天學習和努力而得。內含含義是雖然自然之性不是惡,但它是引起惡果的源頭。從荀子在性惡篇壹開始給出的論證是可以看到,雖然荀子未能解釋價值的根源何在,但是這個定義是可成立的,因為我們是可以修正他理論中價值根源問題,如價值根源是外在於人的,如宗教。

荀子在”性惡篇”還用了很多論證證明性惡論。

如:

有曲性的木,有待於“矯正”才能直;

有鈍性的金,有待於磨礪才能利。“人的自然之性”也有待於“師法文化”、“禮儀之道”才能“善”。 以偽(師法文化、禮儀之道)解釋善可行,卻並不能解釋“性惡”的人為何以能有“人為之善”,也不能說明師法和禮義為何可以產生。

性惡論(性本惡)作為人性論的問題

壹般學者認為荀子性惡論(性本惡)有以下的問題:

荀的性惡論最大問題是沒有道德價值根源,到最後向了權威主義發展。荀子只說“心”能觀理,即可以分辨是非和善惡,但不是生出價值的根源,那麽標準從可而來? 依照荀子的性惡論理解,道德最終會成為外在的工具的價值去令社會安定和訴諸權威主義。 孟子的性善論,說出人本有善,我們本有內在價值根源(四善端)。

然而,這是壹種誤解。荀子可以站在下列幾點來加以反駁:

關於道德根源的問題:荀子的性惡論認為“耳好聲、目好色”。

註釋

1. ^可以參考《孟子·告子篇·上》公都子列舉當時的性論當中,並沒有包括性惡的理論。

2.^ 性惡篇:“凡古今之所謂善者,正理奔馳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

3.^ 性惡篇:“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

4.^ 性惡篇:“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

5.^ 正名篇:“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

6.^ 牟宗三及其學生大都持這種看法。

7.^ 這是勞思光對於《荀子》文本的誤解。參見勞思光的《新編中國哲學史》。

8.^ 《解蔽篇》:“故人心譬如盤水,正錯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須眉而察理矣,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清明亂於上,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奪之以理,養之以清,物莫之傾,則足以定是非,決嫌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