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新華聯科技獎

新華聯科技獎

2013年,評選出第二屆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獲得者,其中丁悌平、裴榮富、張榮華、廖椿庭、盧耀如等5人獲得傑出成就獎,每人獎金10萬元;吳珍漢、金小赤、劉成林、聶鳳軍、張嶽橋、王貴玲、王學求、雷明堂、王曉紅等9人獲得突出貢獻獎,每人獎金5萬元。

國土資源部姜大明部長和汪民副部長為第二屆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獲獎者頒獎並合影

1.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

丁悌平研究員在同位素測試實驗工作

丁悌平: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研究員。曾任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同位素豐度與原子量委員會主席。長期從事同位素地球化學理論與應用研究,在改進硫、矽同位素測試技術,創建矽同位素地球化學體系,修訂硫原子量等方面取得國際公認的突出成果。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和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4項。1996年被授予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2005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裴榮富院士在辦公室

裴榮富: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固體礦產勘查和成礦學研究,在國內外主持五項重大礦產勘查工作,首次在國內開展30余個礦床地質勘探與礦山開采工程驗證對比研究,為指導地質勘查和礦業可持續發展做出科學論證。近20年專攻超大型礦床成礦學研究,首次完成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及其全球成礦體系。曾多次獲有關部門表彰和獎勵,獲多項國家和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和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國際礦床成因協會終身榮譽會員。

張榮華研究員在地球化學動力學實驗室用自主研制的獲獎設備進行高溫高壓實驗

張榮華: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地球化學和實驗地球化學研究。開創地球化學動力學新領域,自主發明儀器,創建我國第壹個地球化學動力學實驗室和高溫高壓流體實驗室。在高溫高壓流體和流動反應原位探測裝置、方法和整合技術,臨界區水性質影響礦物與水反應速率,高壓高溫原位觀測和實驗模擬金屬分帶、來源遷移堆積等方面,取得重要創新性成果。以排名第壹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和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3項。

汶川地震後廖椿庭研究員在映秀災區工作

廖椿庭: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地質力學研究工作,是我國地應力測量與應用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壹,為地質力學在工程中的創新應用作出了重要貢獻。先後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項、三等獎1項,部級科技成果壹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1985年獲地質礦產部勞動模範和全國總工會“五壹”勞動獎章,1989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1992年獲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盧耀如院士在雲南石林進行地質考察

盧耀如: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巖溶及有關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方面的研究工作,被譽為“喀斯特盧”。參加並指導壹系列水利水電工程的勘測研究,為巖溶地區的開發作出突出貢獻。先後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二等獎、河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福建省“6·18”突出貢獻獎。

2.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突出貢獻獎

吳珍漢研究員考察夏威夷現代活火山

吳珍漢: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長期從事區域地質、構造地質、大陸動力學及應用研究,在西藏當雄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青藏鐵路沿線活動斷層勘測與工程穩定性評價、羌塘盆地油氣地質構造保存條件分析、青藏高原新生代構造演化與隆升過程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和創新成果,產生了較大學術影響和顯著社會效益。

金小赤研究員在野外工作

金小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從事生物地層學、沈積和古地理學研究。對岡瓦納相沈積和生物在中國的分布、岡瓦納裂解地塊在中國西南部的分布和拼貼過程以及特提斯的發展和演化有較深入的研究。對青藏高原以及天山在新生代的隆升和環境變化以及相應的地層學和沈積學記錄也有壹定的研究。

劉成林研究員考察猛野井鉀鹽礦

劉成林: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鉀鹽成礦規律、第四紀鹽湖演化及大陸表生成礦等科研與調查。合作發現我國第二個超大型鉀鹽礦床-羅北凹地鉀礦,揭示了江陵凹陷深層高產富鉀鹵水礦;合作提出“深盆遷移成鉀”和“裂谷小盆地成鉀”等理論認識,建立盆地找鉀模型等。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壹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壹等獎等。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第四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

聶鳳軍研究員(右壹)在內蒙古畢力赫礦區對學生進行野外指導

聶鳳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礦床地質和地球化學研究工作。在中蒙邊境及鄰區銅、金和銀成礦理論研究和找礦評價預測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出地殼再造與成礦作用模型,並且將其成功引入找礦勘查評價;主持境外巨型成礦帶礦產資源潛力調查工作,為國家有關部門實施礦產資源“走出去”計劃提供支撐,為制定全球發展戰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張嶽橋研究員在浙江野外開展前寒武紀基底構造研究工作

張嶽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新構造與活動構造、盆地構造和區域大地構造等方面的研究,在青藏高原東緣地貌邊界帶新構造演化、華北地區新生代構造、鄂爾多斯盆地周緣中生代構造、郯廬斷裂和膠萊盆地白堊紀構造、華南地區中生代大地構造、中國東部侏羅紀陸內變形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和進展。

王貴玲研究員(中)野外工作

王貴玲: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積極組織科研地調工作,不斷探索地下水研究新技術新方法,主持各項科研地調項目20余項,發表論文90余篇,出版專著4部。首次編制地下水系統劃分技術導則,對我國北方地下水系統進行整體劃分和特征詳細論述,首次系統地開展了我國北方地下水系統對比研究。

王學求研究員室內工作

王學求: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研究員。壹直從事勘查地球化學研究,在金礦勘查地球化學、深穿透地球化學、納米地球化學、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研究領域取得了國際領先性成果,為國家緊缺礦產資源發現提供了重要找礦靶區。擔任全球地球化學基準委員會主席,領導了地球化學界最大的國際合作研究計劃,為建立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網作出了奠基性貢獻。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壹等獎等。

雷明堂研究員野外工作

雷明堂: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巖溶塌陷地質災害發育規律與防治技術研究,在巖溶塌陷形成演化機理與發育判據實驗測試技術、基於巖溶管道裂隙系統水(氣)壓力實時監測的巖溶塌陷監測預警方法、以及不同類型巖溶塌陷綜合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創新和突破。

王曉紅研究員展示3D打印的矽蛋白模型

王曉紅: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海洋地球化學探測與分析新技術研究及其標準物質研制。近幾年,與德國美茵茨大學Mueller教授合作,啟動了我國矽質海綿骨針礦化機制和在生物醫學領域仿生應用研究新領域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建立了德中“生物—礦化—材料”實驗室,以多學科交叉實現了地球科學的延伸,為地球科學造福於人類開辟了新途徑。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研究論文140多篇,其中國際SCI論文60多篇;主譯出版專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