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文華殿為首的兩翼各殿有什麽建築特色?
1521年,明朝的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由於這位皇帝是單傳,他死時又沒有留下子嗣,為此,他的母親張太後與首輔楊廷和經過商議,決定讓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位。
這位朱厚熜此時只有15歲,住在湖廣的安陸,也就是後來的湖北鐘祥地區。
朱厚熜接到張太後的懿旨,立即從湖北趕到北京城。由於他尚未登基,大臣們便要求他從東安門進入紫禁城,並在外朝三大殿的東翼殿堂文華殿內居住。
朱厚熜住進文華殿以後,感到非常地不滿意,這是為什麽呢?
原來,這個文華殿壹直是明朝太子們居住的地方,而朱厚熜是來紫禁城裏做皇帝的,他對這樣的安排當然不能滿意。
朱厚熜壹生氣,便拒絕登基,坐上皇帝的寶座。這可急壞了太後和大臣們,因為他們是商議了很久才決定立朱厚熜繼承皇位的,更何況,"國不可壹日無君"。
於是,大家在這位倔強的少年面前敗下陣來,終於同意等朱厚熜正式登基後,便可從文華殿內搬出。
這年農歷5月27日,朱厚熜正式登基,年號嘉靖,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
在這位皇帝登基的第二天,他便正式進入奉天殿內居住,享受皇帝的規格。
1536年,朱厚熜將文化殿改為皇帝的便殿,用於自己學習時使用。
這座文華殿後來在明末年間毀於戰火,至清康熙年才重建起來,故宮內現存的文華殿便是康熙時期流傳下來的古跡。
此殿於故宮外朝中軸線的東部,與西面的武英殿形成呼應,壹文壹武,東西輔翼,護衛著朝廷的外朝三大殿殿區。
故宮內現存的文華殿區是由文華門、前後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的壹個獨立院落,這裏已經辟為故宮博物院陶瓷館,曾舉辦過大量陶瓷專題展覽。
文華殿主殿為"工"字形平面。前殿即文華殿,南向,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明間開6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門,次間、梢間均為檻窗,各開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東西山墻各開壹方窗。殿前出月臺,有甬路直通文華門。
後殿為主敬殿,規制與文華殿略似而進深稍淺。前後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本仁殿、集義殿。
文華殿在建築布局上,是三大殿的右翼,在功能上,則是外朝三大殿的補充。文華殿前有文華門,後有主敬殿,東西向有配殿。東側還有跨院稱傳心殿,是"經筵"前祭祀孔子的地方。院內有壹井名叫大庖井,井水甘甜,名冠京華。
明清兩朝,每歲春秋仲月,都要在文華殿舉行經筵之禮。清代以大學士、尚書、左都禦史、侍郎等人充當經筵講官,滿漢各8人。每年以滿漢各兩人分講"經"、"書",皇帝本人則撰寫禦論,闡發心得,禮畢,賜茶賜座。明清兩朝殿試閱卷也在文華殿進行。
明代設有"文華殿大學士"壹職,以輔導太子讀書。清代逐漸演化形成"三殿三閣"的內閣制度。文華殿大學士的職掌變為輔助皇帝管理政務,統轄百官,權限較明代大為擴展。
當然,作為故宮外朝三大殿的兩翼建築,不僅僅只有文華殿建築群,在三大殿的東翼還有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翼除了武英殿,還有內務府等建築。
其中,文淵閣位於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後。文淵閣坐北面南,閣制仿浙江寧波範氏天壹閣構置。外觀為上下兩層,腰檐之處設有暗層,面闊6間,西盡間設樓梯連通上下。
兩山墻青磚砌築直至屋頂,簡潔素雅。黑色琉璃瓦頂,綠色琉璃瓦剪邊,喻義黑色主水,以水壓火,以保護閣內收藏的書籍。
閣的前廊設回紋欄桿,檐下倒掛楣子,加之綠色檐柱,清新悅目的蘇式彩畫,更具園林建築風格。閣前鑿壹方池,引金水河水流入,池上架壹石橋,石橋和池子四周欄板都雕有水生動物圖案,靈秀精美。
閣後湖石堆砌成山,勢如屏障,其間植以松柏,歷時200余年,蒼勁挺拔,郁郁蔥蔥。
閣的東側建有壹座碑亭,盔頂黃琉璃瓦,造型獨特。亭內立石碑壹通,正面鐫刻有乾隆皇帝撰寫的《文淵閣記》,背面刻有文淵閣賜宴禦制詩。
故宮內現存的文淵閣是皇家收藏《四庫全書》的圖書館。
《四庫全書》是壹部匯集歷代典籍精粹、囊括傳統文化精華的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叢書,乾隆帝專門為建造在宮廷禁地和皇家園囿的4座藏書閣命名。
除宮中的文淵閣沿襲明代之稱外,另三部分別藏於文源閣、文津閣、文溯閣,四閣又稱"北四閣"。後又抄三部藏於文宗閣、文匯閣、文瀾閣,稱"南三閣"。也就是說,以文淵閣為代表的內廷四閣之名,皆取法天壹閣,體現了以水克火的理念。
外朝三大殿的東翼建築南三所位於外朝東路文華殿東北,為壹組殿宇的總稱。在明朝時,這壹帶有端敬殿、端本宮,為太子所居。
其中原有殿名"擷芳殿",清康熙年間太子胤礽之宮人於此居住。1746年,在擷芳殿原址興建3座院落,作為皇子居所。
因其位在寧壽宮以南,故又稱"南三所",也稱"阿哥所"或"所兒",嘉慶朝以後多以"擷芳殿"代稱整組建築。
清代的皇子們,只有在幼年的時候可以居住在東西六宮享受父母之愛。到了10歲,就要遷出後宮,暫居紫禁城內廷兩翼的毓慶宮或更為偏遠的"南三所",受封親王後便徹底遷出紫禁城,到父皇賞賜的王府居住。
南三所***用宮門壹座,面闊3間,進深壹間,綠琉璃瓦歇山頂,當中開門,內外設有慢道。門內有壹東西窄長的小廣場,廣場北側自東向西依次排列三所,每所皆為前後三進。
南三所的形制完全相同:南端有琉璃門壹座,前殿面闊三間,中殿、後殿皆面闊5間,綠琉璃瓦硬山頂。殿前都有東西配殿各3間,中殿前有井亭壹座。
此外,還有耳房、順山房、值房、膳房、凈房等殿宇。整個南三所***有房200余間。後來,三所又各添蓋後罩房壹座,黑琉璃瓦頂。
南三所位在紫禁城東部,按陰陽五行之說,東方屬木,青色,主生長,故屋頂多覆綠琉璃瓦,並安排皇子在此居住。
同時,依封建禮制,南三所建築的屋頂皆為單檐硬山頂或歇山頂,形制較皇帝所用的殿宇等級稍遜。
南三所建成後,嘉慶皇帝颙琰曾於乾隆四十年至六十年在中所居住,乾隆六十年受封太子後移居毓慶宮。嘉慶年間,皇子幼年時先住在毓慶宮,成婚後移居南三所。
此後,道光皇帝、鹹豐皇帝都曾在此居住。宣統年間,這裏曾作為攝政王載灃的起居所。
南三所不是某壹建築的名稱,而是清宮皇子固定住所的俗稱,還包括乾東五所、乾西五所幾處。壹般來說,皇子成婚封爵之後就要開府,遷出阿哥所,但也有成婚封爵之後仍留在"阿哥所"居住的。
乾東五所在乾清宮之東、千嬰門之北。實際上是5座南向的院落,自西向東分別稱東頭所東二所、東三所、東四所、東五所。此區域在明代時就成為皇子的居住之處。乾、嘉、道三朝的多數皇子都居於此。
乾西五所位於乾清宮之西、百子門之北。與乾東五所壹樣也稱"頭所"、"二所"等。雍正以前的皇子多居於此。乾隆即位後,這裏因是"潛龍邸",乾西五所升格為重華宮、建福宮、敬勝齋等,不再居住皇子。
總的說來,外朝三大殿的東翼建築南三所實質上就是鍛煉皇子盡早自立的地方,具有育人功能。
故宮外朝三大殿的西翼武英殿是外朝中的壹個偏殿,位於外朝午門以西,與文華殿相對稱,體制相同。不同之處是內金水河從武英殿門前東流,文華殿則從殿後文淵閣前東流。兩殿額名似是文華談文、武英論武,而實際並不如此。
明代初年皇帝曾以武英殿作為齋戒之所,皇後也曾在此接受命婦的朝賀。但更多的時間是在這裏從事文化活動。如皇帝經常召集內閣中書銜的官員中能寫善畫者在這裏編書繪畫。
現存的武英殿建築群落成於明永樂年間,占地約12000萬平方米,主要建築60余間,6500多平方米。建築群為前後兩重,由武英門、武英殿、敬思殿、凝道殿、煥章殿、恒壽齋、浴德堂諸殿堂以及左右廊房63楹組成。
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須彌座圍以漢白玉石欄,前出月臺,有甬路直通武英門。
後殿敬思殿與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後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凝道殿、煥章殿,左右***有廊房63間。院落東北有恒壽齋,西北為浴德堂。
同時,武英殿在清代時,還是宮廷的修書之所,是皇室文化事業的核心。在這裏修書、編書、校書最多時有上千人。
現存的武英殿正殿書畫館中,既有晉唐宋元的稀世孤本,也有明清各個畫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系統地反映我國古代書法與繪畫藝術發展的脈絡。為了感受經典,分享我國書畫藝術的美輪美奐,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武英殿東西配房的典籍館,用大量古籍善本、相關器物、書畫等,多角度展現了清宮廷藏書、讀書、編書、書籍裝潢方面令人嘆為觀止的成就。
在武英殿展出的書畫作品有《洛神賦圖》、《平復帖》、《遊春圖》、《步輦圖》、《韓熙載夜宴圖》、《韓熙載夜宴圖》、《清明上河圖》、《新歲展慶貼》、《詩送四十九侄帖》等。
外朝三大殿的西翼內務府是清朝管理宮廷事務的機構,為清代時特有,始設於順治初年。故宮內現存的內務府建築群已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