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雨夜》的藝術特色
由於永明文學重裝飾、重消閑娛樂的性質直接影響到宮體詩的發展方向,所以宮體詩具有題材處理上的娛樂性質和對寫實技巧的追求的特點,而《春江花月夜》能跳出前人窠臼,擺脫宮體束縛,在詩歌意境創造上取得巨大進展。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是初唐向盛唐過渡的重要詩人,他在四傑的基礎上,進壹步改造了宮體詩,完成了“初唐體”的創造,使言詩歌行體更加成熟,為詩歌走向盛唐高峰開辟了道路。
淺析《春江花月夜》的藝術特色及貢獻
正文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詞•吳聲歌曲》舊題。創制者是誰,說法不壹。或說是陳後主所作;或說隋煬帝所作。今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除張若虛這壹首外,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壹首,張子容壹首,溫庭筠壹首。它們或顯得格局狹小,或顯得脂粉氣過濃,都遠不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二十世紀初王闿運首先對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是‘宮體之巨瀾‘。
《春江花月夜》的形式美
“這首詩構思精巧,春江花月夜五字,形成五條結構線,而以明月為中心結構線,”它們或離或合,彼此錯落,相互疊加,構成鮮明形象的詩意,描述了動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詩的形式對表達主題方面做到了緊密圍繞主題選材和組材。
這首詩的前十六句寫月夜景色。前八句,開篇點題,描寫春江浪濤連著海潮,壹輪明月隨著海潮升起的壯觀景象。詩人以雄渾的筆觸描繪了眼前明月高懸,宇宙遼闊,江流宛轉,月色迷朦的壯闊景色。後八句,由景入情,以豐富的想象追溯到歷史的長河中去,由對江月的發問,進壹層提出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人生哲理。流露了詩人對宇宙無窮,人生有限的感慨。中間四句由扁舟子、明月樓過渡承轉,寫遊子思婦的離別相思之情。後十六句轉寫月夜情人兩地相思,情調由雄渾轉入纏綿。這壹段又分為二小段,前八句寫思婦懷念遠人,作者用轉進壹層的反襯手法,通過描寫思婦月夜對遊子的思念,表達詩人思念親人的熱烈情懷。詩以細密的筆觸刻畫了思婦的情態和內心活動。以月作為傳情的媒介,寫思婦簾中卷月,砧上拂月,願逐明月映照親人,鴻雁不度,魚龍潛躍,渲染思婦從春到秋,從日到夜的懷念遠方親人的急切心情。由“昨夜”以下八句寫遊子對家鄉親人的思情,寫昨夜入夢,寫春半不得還家,直到落月西斜,揭示遊子日夜思鄉的內心痛苦。結尾四句以斜月沈沈,家鄉遠隔,由個人的痛苦而想到無數象自己壹樣的遊子,他們的思情就象眼前渾白的落月余光落滿江數壹樣,牽動著人們的情思,使詩在收結中達到更高的境界。
這首詩較多運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例如:“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排比句在重疊中顯示變化,對偶句在變化中顯示整齊,使詩意宛轉而情濃。
《春江花月夜》的韻律美
全詩***三十六句,四句壹換韻,***換九韻。以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平聲灰韻、平聲文韻、平聲麻韻,最後以仄聲遇韻結束。
詩人把陽轍韻(以n、ng收音)與陰轍韻(沒n、ng收音)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級(低)——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
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壹唱三嘆,前呼後應,既回環反復,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優美柔和,情切意濃,富有民歌色彩,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和很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韻律美,體現在欣賞詩文的韻味上。所謂韻,就是不俗、瀟灑、有余意。所謂味,行於簡易閑淡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節奏上朗朗上口與腦海裏的形象,緊緊連在壹起。“韻味”二字就飄然於靈魂深處,詩人和讀者壹齊達到“***鳴”。在吟詠誦讀中,隨著平仄起伏,抑揚頓挫的節奏變化,感覺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的韻律抑揚回旋,宛若壹闕如夢似幻的夜曲,美妙、含蓄、雋永,令人神思飛揚,浮想聯翩。可以感覺到,在自然優美的旋律下,脈動著詩人深沈熱烈的內在情感。意蘊深廣,情韻悠揚。
在朗誦此詩時,隨著詩的節奏,使人仿佛進入壹幅幽美、柔和、恬謐、感情豐富而又宛轉纏綿的春將花月夜的圖畫裏。
如果說聆聽音樂是美的享受,那麽賞析《春將花月夜》的韻律,就會發現詩中有樂。這種藝術上的通感,更能喚起讀者接受這首詩的美的能動性。白居易在《畫竹歌》中雲:“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我們在欣賞這首詩的時候,與白居易的體悟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中的音樂好似縈繞於壹片空靈而迷茫的夜色之中,吸引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春江花月夜》的情感美
全詩分兩大部分,從開頭到“但見長江送流水”為第壹部分,寫明月照耀下的春江花林景色以及詩人的聯想和感慨。前八句緊扣題意,圍繞“春”“江”“花”“月”“夜”五字逐層鋪展,織就壹幅色彩斑斕的圖畫;後八句由“江月”聯想“人生”,由寫景轉入抒情。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壹個純凈的世界,這就自然引起世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緊緊聯系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和奧秘。“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人類的存在與明月的存在相得益彰。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壹種欣慰。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卻並不頹廢,並不絕望,這都源於對生命的熱愛。
從“白雲壹片去悠悠”到結束為第二部分,寫春宵月夜遊子思婦的離愁別恨,著重表現閨中思婦望月懷人的深情。第二部分仍從寫景落筆,以“白雲”起興,著力描摹人物心理。思婦對離人的懷念,主要通過“月”來烘托的,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明月徘徊,柔和的清輝使她觸處生情,壹“卷”壹“拂”,生動地表現出思婦的惆悵和迷惘。月光照耀著遠方的愛人,***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思念之情,壹片癡情幻想,情思纏綿,哀怨淒楚。最後四句寫遊子思歸之情,沈沈孤寂,無限思量,抒發人類悲歡離合的思想感情。
《春江花月夜》情感豐沛,“‘情’字總括全篇詩意。”詩人對宇宙人生的探索熱愛之情,對遊子思婦的相思相望之情,均寫得極盡其美,動人心魄。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獨特範疇
宗白華先生指出:意境是“中國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貢獻的壹方面。”
意境主要是指運用藝術家,在主客體交融,物我兩忘的基礎上,將接受者引向壹個超越現實時空,富有行上本體意味的境界中。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初月嫵媚、高月皎潔、斜月迷離、落月纏綿。“月”是詩中情景兼容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有如壹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壹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雲、扁舟、高樓、鏡臺、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壹副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用水墨勾勒點染,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壹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人將傳統題材註入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壹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於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壹種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優美而邈遠的意境。
這種意境的營造,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寫景用字的鮮明、形象、生動和貼切。全詩著意渲染“春江”“明月”的主題。在描述“江”上,連續運用“春江”、“江流”、“江畔”、“江月”、“江水”、“江潭”、“江樹”,這些繁華似錦的景物,把春江烘托得象仙境壹般。對明月的描寫,主要著意於對月光的描繪。在月的描繪中有“明月”、“月明”、“孤月”、“江月”、“樓上月”、“月華”、“落月”。描繪了月亮不同的光色,不同形狀和不同的內容。我們可以通過“觀”來感受這些美好的意象,然後通過“品”來重建,最後通過“悟”來感悟其思想意境。
對於中國古代詩歌來說,虛、空、遠等意境始終是其創作的核心目標。《春江花月夜》在有限的自然景觀中,勾勒出壹幅美侖美奐的圖畫,用無言的載體托起這無限的生命體,其意境追求自然與人生聯系在壹起了。
不難發現,這種意境將引導人們對此詩做進壹步的思索,“他顯示的是少年時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種輕煙般的惆悵和哀怨。”“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時代對人生、宇宙的初醒的‘自我意識’: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視,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感傷、惆悵和留戀。”
《春江花月夜》對詩歌藝術的貢獻
《春江花月夜》在明代以前並沒有人真正地重視它,很長壹段時間內,它被歸入初唐四傑壹類,後隨四傑地位的提高,才得到人們的重視。這首詩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感時傷逝的哲理詩,抒兒女離情別緒的愛情詩。
近代學者聞壹多先生對此詩給以極熱情的和高度的評價。他說:“如果劉希夷是盧駱的狂風暴雨後寧靜爽朗的黃昏,張若虛便是風雨後更寧靜更爽朗的月夜。……”
“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回頭壹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至於那壹百年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的壹首宮體詩,不也就洗凈了嗎?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後也就和另壹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
《春江花月夜》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打破了六朝以來宮體詩的空洞庸俗,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壹。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壹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尤其在詩歌意境的創造方面提供了成功經驗,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春江花月夜》詩的格式,為後人寫抒情詩開拓了創作道路,對後人創作影響,亦是深遠的。曹雪芹在他的巨作《紅樓夢》中,刻畫林黛玉的性格,表現了她寄人籬下、悲嘆自己的遭遇和孤寂的身世、最能夠傾瀉她肺腑中的悲淒痛苦、莫過於是那幾首:《葬花詩》、《桃花行》……諸篇。更在《風雨夕悶作風雨詞》壹章裏言黛王“擬春江花月夜”之格,寫了“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淒楚纏綿,催人淚下,可見《春江花月夜》對後人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