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沈沒,那麽小松左京寫的小說《日本沈沒》會不會在全世界大麥?
2006年日本電影《日本沈沒》新版上映,是當時災難電影中的經典之作,現在看來,電影中對災難畫面、憂患意識、人性力量、地球物理知識等元素的展現依然不過時。電影與1973年那版壹樣,都是改編自日本科幻小說作家小松左京的同名作品。
小說是壹部格局宏大、思想深遠、感人至深有發人深省的作品,在發行後便達到了銷量和口碑的雙贏,不僅在日本文壇擁有極大的影響力,在中國也擁有很多讀者,所以對於擁有龐大受眾群的小說改編電影來說,是很困難的。
可能當年《日本沈沒》這部電影或者是小說會被定義為科幻災難片,但如今看來更像是壹部紀錄片,電影中記錄著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的破壞場面,紀錄著在這些大災難面前,渺小人類的無助和絕望,也紀錄著人民的智慧和堅持。
20世紀70年代發行的小松左京長篇小說《日本沈沒》,從題材上看也很特殊——島嶼沈沒,這種只會發生在島嶼國家的自然災害,島嶼的沈沒又與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自然災害有關,但又不是最單純的壹種。作者選擇沈沒的,並不是壹個普普通通的無名島,而是日本列島。
1973年和2006年版的電影並不相同,初版電影與原著相比幾乎壹模壹樣,但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對於壹部長篇小說來說顯得有些倉促,有的地方不清不楚,不過小說最後寫了壹個日本誕生的傳說:孤島上懷孕的少女誕下男嬰,最終繁育出整個國家。(不得不佩服日本人思想中自帶的頑強啊。)
2006年的新版雖然沒有像小說裏壹樣,讓日本列島沈沒,而是憑借假想的科技實力,挽狂瀾於既倒,將正在沈沒的日本救活。這也算是電影導演的美好願望了,雖然有點違背原著作者的初衷,不過電影與嚴肅的小說不同,所謂大眾娛樂,讓所有人滿足才是最重要的。
所在2006年同年,日本還上映了壹部名為《日本以外全部沈沒》的電影,電影用惡搞的方式講述除了日本之外其他國家全部沈沒,最後全球的難民都湧入日本這片小地方,導致人口激增,物資緊缺,同樣日本人的優越感急升,就在他們陷入高傲的情緒時,“島國”也沒有幸存,因此,在影片的結尾處,日本也只是活了短短的三年,之後全世界都沈沒了……
這麽看來,日本人從古至今始終擺脫不了危機意識所帶來的的“島國謙卑情緒”。
不過他們的“危機意識”確實值得我們學習,日本人在廢物回收和利用方面確實訓練有素,很少有人逾越規矩,只能說這種危機意識已經滲透到他們的血液裏去,並不需要大張旗鼓的去宣傳環保意識或者概念,因為他們也怕因為自己的行為導致自然災害的到來,這應該能夠看作是危機感給日本人帶來的正面效應。
就像是電影《2012》帶給人們的危機感壹樣,在2012年還沒有到來的時候,每個人心中都有那麽壹點害怕,臨近2012年更是人心惶惶,《日本沈沒》和《2012》壹樣,都是領先全球似的做出壹個告別手勢,體現臨摹好了未來,畫上了句號,壹次次用藝術的形式來做出假設,而今這種假設可能會成為現實的時候,國民和政府都應該保持冷靜,這種姿態就是他們壹次次“提前演習”的結果,至少能讓人們意識到,科幻片的假設也是基於人類對災難的恐懼意識而構建的,它提供了壹種可行性的借鑒。
引用壹句《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壹句話:
“希望是壹個美好的東西,而這種美好在於,它永不消逝……”
2019年10月,湯淺政明將與Netflix合作,制作出動畫劇集版《日本沈沒2020》。
雖然還是改編自《日本沈沒》這部小說,但是故事背景卻是以2020年東京奧運會之後的日本為背景,講述的主人公姐弟在大地震發生後嘗試逃離東京的故事,據悉這部動畫壹***十集,將於2020年播出。
時隔這麽多年了,日本人用文學、電影、動畫的方式來詮釋《日本沈沒》,可以說這個梗也已經根深蒂固了,動畫導演湯淺政明表示:“國家是什麽?日本人又是什麽?生存場地與環境決定了什麽?小時候我就有這些疑惑,為了得到解答挑戰這部大作,在奧林匹克之年,壹家人迎來關乎國家存亡的天地異變,敬請期待。”
不過事實證明,只要日本壹天不沈沒,日本的文藝工作者們就對 “沈沒”這個題材的創作永遠不會終止……
總的來說日本人可能壹生中都存在這樣的憂患意識,畢竟出生在壹個島國,常年地震,生命隨時都會受到威脅,如果他們的生存空間更加廣闊,可能他們的文明會更可怕,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忽視日本人的侵略和占領意識,畢竟這些都已經根植在他們的潛意識裏。
但是,和平年代我們本就該和平***處。
還是那句話“把每天都活得像最後壹天那樣。”
這樣妳會輕松壹點,而且生存環境不只是日本的困境,也是全球面臨的問題,隨著人類對環境的不斷索取,我們的生存空間也更加脆弱,在任何自然災害面前,人類都顯得微不足道,所有的逃避都是徒勞的,用力的活下去,言語很多是蒼白無力的,只有在大難臨頭的時候,我們才會緊緊地抱在壹起,即使真的無能為力,無法挽回,那也是盡力後的結果了。
我們彼此間都有壹個期限,妳會不會因此而勇敢?
文原創,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