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10篇精選
第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篇壹
10月26日至29日中國***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這次會議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如何推動社會持續健康地發展,提出了幾個堅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依法治國,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黨的領導。
同時,本次會議更是強調了現階段創新的重要性,創新,是國家全局發展的核心,需要我們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壹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創新,是開啟發展道路的金鑰匙,是激發事物前行的動力,黑格爾曾經說過:“要是沒有熱情,世界上任何偉大事業都不會成功。”而創新就是我們成就事業的熱情,就像如果壹個學生只是僅僅記住了各種定理與公式,但是卻無法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發現新問題,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單單只是死記硬背,那樣即使是讀萬卷書,也是徒然,如何讀了卷數,又能行萬裏路,就需要以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為契機,勇於探索,善於創新,才能將每壹個所學到的知識發揮到最大限度。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產黨確定的“兩個壹百年”奮鬥目標的第壹個百年奮鬥目標。當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發展既面臨大有作為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相互疊加的嚴峻挑戰。面對這壹切,如何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就需要我們手持創新這把利劍,堅定信心,銳意進取,集中力量,不斷開拓和發展新境界,當然這並不是意味著我們要將舊事物完全地摒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走創新發展道路的必要途徑,創新發展是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才能穩固前行。
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享的發展理念。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壹場深刻變革。而這也是需要全國上下萬眾壹心,眾誌成城,迎著這***同的目標,牢牢樹立創新發展觀,立足實際,用行動踐行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
第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篇二
繼往開來,與時俱進。金秋十月,中國的依法治國進程迎來重要時刻。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為加快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
歷經36年改革開放,中國又到了抉擇的時刻。深水區的改革,註定是壹場深刻的革命、艱難的博弈。越是這個時候,越需要攻堅克難的決心、統籌兼顧的智慧,越需要心往壹處想的***識、勁往壹處想的行動。
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連日來,*表示“中國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李克強總理用“壯士斷腕”形容改革的決心、媒體熱議的“383”改革方案,諸多舉措,匯集成壹個清晰的信號:十八屆五中全會,將開啟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
當前,無論是國內外學者政要,還是普通黎民百姓,對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寄予厚望,表現在對中國即將挺進的深度改革討論熱情空前。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會後的中國將以怎樣的智慧和勇氣去“啃硬骨頭”“涉險灘”,讓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持續噴湧,“深化改革”的“紅利”將長期保持中國經濟平穩健康科學發展,世界和國人充滿同樣的期待。
改革,就是利益的調整。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讓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則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十八大以來,不論是中央領導同誌的公開表態,還是陸續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讓人們看到了中央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決心。“老虎和蒼蠅壹起打”的雷霆出擊、“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的鏗鏘有力、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求真務實,正是最大範圍凝聚改革力量之舉。
35年前的十壹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壹路走來成就“富裕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35年後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承擔著改革攻堅的重要使命,壹路前行建設“富強中國”,***圓偉大復興之夢。上世紀90年代初,當蘇聯、東歐發生巨變之後,鄧小平不是讓改革停下腳步,相反卻加快推進改革,“南巡講話”把改革開放推向新的高潮,中國經濟出現了持續的快速增長。如今,改革已進入了深水區,進入了攻堅階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加以變革。十八屆五中全會,激發中國變革新活力,再啟中國增長強動力,升級中國經濟硬實力,同心***築中國夢,我們充滿期待。
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沒有改革開放,也就沒有中國的未來。十八屆五中全會的號角已經吹起,讓我們以更大的勇氣去繼續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與模式,以更堅定的信心去踐行改革開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態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
依法治國事關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依法治國喚起的制度力量,必將有力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法治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
提高執政能力熔鑄法治國家之魂――
法治是中國***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大力建設法治中國,是當代中國***產黨人必須擔當的時代使命。
解決中國的問題,關鍵在黨。黨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國家治理體系必須現代化――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 中國人民大學 常務副校長王利明說:“無論是破解難題、化解矛盾、凝聚***識,還是激發動力、促進和諧、推動發展,只有更加自覺並善於運用法治――這個集中體現現代化治理本質要求的思維和方式,才能在法治軌道上尋求制度化解決之道。”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國家治理必須通過法制化才能定型精細化,增強執行力和運行力。”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認為,黨的政策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進壹步成熟後,通過立法程序將其上升為法律,用憲法法律加以確認、完善和定型。
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國家治理能力必須提升――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依憲治國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保障。” 中國人民大學 法學院院長韓大元說,“要把憲法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與保障,強調法治思維,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強調憲法的教育與普及,形成社會***識與凝聚力;強調憲法確立的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實現社會正義。”
建設法治政府夯實法治國家之基――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壹體建設。法治國家是統領,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是“兩翼”。
“依法執政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執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級政府的基本準則;法治國家是主體,法治政府是重點。”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袁曙宏指出。
對於法治國家來說,法治政府建設、推進依法行政是中心環節。
當前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的行政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
簡政放權先行,制度建設跟進。我國將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法無授權不可為”;明確“負面清單”,“法無禁止皆可為”;出臺“責任清單”,“法定職責必須為”。這將進壹步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讓政府當好市場秩序的“裁判員”和改革創新的“守護神”。
“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是對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為推動已出臺政策措施落實,今年6月國務院在自查和實地督查基礎上創新工作機制,引入第三方評估。全國工商聯和部分研究咨詢機構,圍繞簡政放權、棚戶區改造等部分重點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展開評估,以便與自查和督查情況進行對表分析。
在第壹方執行、第二方監督之外,引入客觀中立的第三方評估,如同壹面鏡子,幫助政府發現問題、找到差距,推動政策實實在在地得到落實。
創新第三方監督,對政府權力的監督制約,要完善來自人大和司法機關的監督。 北京大學 教授姜明安指出,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即在於完善這種外部監督機制,如人大的預決算審查制度、質詢制度和法院的行政訴訟等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