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知道嗎?宋朝就有爆米花,古人曾經用它來做什麽?
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有三種爆米花。 但是原理都是壹樣的,讓食材內部的水蒸氣或者空氣膨脹,從而讓食材蓬松,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膨化。
第壹種是最簡單的,就是在常壓下加熱(炒),也就是西式爆米花。 這種方法主要是靠水的汽化,需要食材外皮比較致密不透氣,不然內部的水汽直接就喪失了,沒法把食物膨脹起來。大米這麽幹就只能做炒米而不是爆米花。在常見食材裏面最方便獲得的是,玉米,這也是西式爆米花主要選擇玉米的原因之壹。 其實,稻谷(帶皮的大米)、豌豆、蠶豆等都可以這麽制作,只不過城市人見得少。
第二種叫氣流膨脹。 這種方法就是在耐壓容器裏面放入粒裝食材加熱,待內部溫度、壓力足夠高之後,突然減壓,本來在高溫下就已經部分糊化的食材,因為內部的水汽和滲入的高壓空氣急劇膨脹,從而將食品膨化。 80年代生人的朋友們對這種玩意兒應該很有印象,這個叫手工氣流膨化機,日本人發明的,像個炸彈。爆米花的師傅左右開弓,壹邊搖風箱,壹邊搖炮彈,時不時看看炮彈上的氣壓表。到了壹定的壓力,師傅拎起炮彈,塞到壹個口袋中,只露出壹根鋼棒,壹棒敲去/壹腳踢去/不怕熱的直接用手壹扳, “轟隆”壹聲,白煙冒起,然後周邊捂著耳朵的小朋友們嘻嘻哈哈地在口袋另外壹端來燙的齜牙咧嘴地扒爆米花。 這是80年代獨有的童年歡樂,現在是越來越罕見了。
因為已經有高壓容器,所以只要是帶空隙的固體食材都能爆,不局限於有堅硬外皮的作物。 大米 麥粒 黃豆 玉米,甚至於年糕,面筋都可以。
除了手工氣流機之外, 還有工業氣流膨化機,長得像個大炮。壹粒粒的商業膨化食品例如米花糖之類基本都是從氣流膨化機裏面出來的。
第三種叫做擠壓膨化,具體實現方式的話也叫 螺桿膨化機。 也就是知乎經典問題“為啥柴油機能夠做爆米花”的主角。
它通過相互咬合的螺桿,或者是螺桿+內螺套,把原材料切碎後擠壓,實現澱粉糊的高壓高溫,同時隨著螺紋旋轉向外輸送。原材料糊從成型口冒出時,壓力突然降低,於是水分蒸發,造成膨脹。 跟氣流膨化機相比,擠壓膨化機多了壹步吧原材料切碎的步驟,所以不但能利用原粒糧食,還可以利用粉末等邊角料等等材料,它生產出來的食物可以是各種形狀。
我們常見的雪餅、仙貝等膨化餅幹都是用大型擠壓膨脹機制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