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對硒的代謝功能及硒營養狀況
(壹)人體攝取硒營養的途徑和方式
人體從食物、水和空氣中攝入硒。飲水硒僅占人體攝入硒1%左右,對人體硒狀態水平的影響並不重要。硒在大氣中的濃度壹般也較低,每立方米大氣中只有幾納克,對人體的影響更小。但是在特殊地區生活的人群(例如高硒巖石和土壤地區、城市垃圾和燃煤動力廠附近地區),並不能忽視飲水硒和空氣硒對他們的影響。
食物是人體硒的主要來源,盡管各地區食物結構不完全壹樣,但是不外乎糧食、蔬菜、肉類和水果。由於各地這些食物硒含量水平不壹致,導致各地人群攝入的硒多少也不壹樣。生態物質系統的食物鏈營養結構,是人體獲取硒營養的途徑。事實表明,這條食物鏈越復雜,人體吸收硒營養的渠道就越多;相反,人體吸收硒的渠道就越單壹。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體攝取硒的渠道越多,人體硒營養水平就壹定越高,或者說吸取的硒渠道越單壹,人體硒含量水平就壹定越低。決定人體硒營養水平的高低不僅依賴於食物鏈復雜程度,更取決於人體攝取的食物含硒水平高低。在富硒區(例如湖北恩施),哪怕人或動物只吃壹二種含硒很高的玉米和鵝兒腸野菜(在1959~1963年幹旱期間),人體也會因超高硒狀態而硒中毒;相反在貧硒地區(例如克山病區),人群即使吃各種糧食、蔬菜、豆類或肉食,但終因這些食物硒含量很低而導致人體硒水平不高。
食物進入人體後硒將以怎樣的形式存在,是人們十分關心的課題。就目前的研究技術和水平,已發現硒在人體內存在形式有二甲基硒、二甲基二硒、三甲基硒低分子化合物、硒代牛磺酸、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硒蛋白、含硒t-RNA高分子含硒酶和含硒多糖類。Ursini等(1982)和Schuckelt等(1991)還發現壹種新的含硒酶並命名為磷脂過氧化氫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PHGPx)。最近還有人報道壹種新含硒酶——硒脫碘酶(徐輝碧,1993)。Whanger等(1997)報道了低分子量細胞DNA的5種形態,並分別進行了編碼。Park等人(1997)提出,UGA編碼的蛋白質是硒半胱氨酸t-RNA攜帶硒半胱氨酸與氨基酸合成物貢獻的。因此硒蛋白的形成是硒半胱氨酸t-RNA轉移、復制和表達的結果。關於動物是否像植物壹樣可將無機硒轉化成含硒氨基酸和酶蛋白質,目前還沒有肯定或否定的結論。過去認為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是硒存在的主要形式,現在已有不少研究者提出質疑。研究發現不同機體和不同組織中以GSH-Px形式存在的硒占組織全硒量的百分比相差懸殊。Tappel等發現GSH-Px中的硒僅占機體總硒量的三分之壹。由此看來,用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來衡量機體硒狀況似乎應重新考慮。但是Brigelius-Flohe等(1997)強調了內皮細胞功能中脂質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pHGPx)和硒磷酸鹽合成物(SelD)的作用,兩者都與機體中硒的狀態有關。
試驗表明,大鼠對小劑量亞硒酸鹽、硒蛋氨酸、硒半胱氨酸的吸收率分別為92%、91%和81%,人對膳食中硒的吸收率為55%~70%。家兔飼用富硒燕麥後骨骼含硒量較飼用等劑量亞硒酸鹽升高29倍。芬蘭低硒男子食用富硒小麥和硒酵母較服用硒酸鈉對提高血漿和紅細胞硒水平更加有效。因此壹些研究者認為,人體能較充分吸收可溶性的天然硒化合物,天然硒化合物較無機硒鹽更能有效提高人體硒狀態水平。有人還認為植物產品中的硒比動物產品中的硒更容易被人體吸收,但也有人提出相反的結論。
由於人體各組織中硒的半衰期不同,隨著時間的變化,各組織器官中硒的含量將出現差異。壹般的規律是腎>肝>睪丸>心臟>小腸>肺>腦>肌肉>骨骼。這些組織和器官將隨著新的細胞的生成使可溶性硒化物中的硒轉變成含硒蛋白質和含硒酶而固定,同時細胞中的硒在代謝過程中將隨尿液被排出體外。除此而外,人體還將合成揮發性二甲基硒化物通過呼吸系統和皮膚排出體外,特別是在高硒中毒地區,人體可呼出壹種大蒜型異味。
(二)人體最佳硒營養狀況和人體硒平衡
硒是人體必需的壹種營養元素,但是若過量又會引起人體硒中毒。因此人體對硒的需要量既不能少,也不能多,需要保持在壹個適量的水平上。前已述及,可用血硒、發硒和尿硒來衡量人體硒含量水平,並劃分出硒中毒、高硒、硒適宜、低硒邊緣和低硒五個級別。其中硒適宜的血硒、發硒營養水平分別為0.2~0.25μg/ml、0.2~1.0μg/g,尿硒正常標準為0.005μg/ml。和田攻(1985)用硒攝入量、食物含硒量和血硒濃度作為分級指標,將人體硒營養狀況分為6個等級(表1-10)。其中最佳適宜的血硒水平是0.1~0.2mg/L,人體需要攝入的硒量是0.04~0.23mg/(人·d),平均0.1mg/(人·d),食物硒含量是0.05~0.2mg/kg。
表1-10 人體含硒水平參考標準
楊光圻等人(1990)在研究湖北恩施硒中毒時發現,過量(或接近中毒水平)的硒能抑制化學致癌作用,因而在恩施高硒地區除了曾發生過硒中毒事件之外,癌癥死亡率和其他許多疾病發生率都是全國最低的。這表明人體硒水平的最佳狀態在不發生硒中毒危險的前提下可進壹步提高,大致可限定在血硒0.1~0.44μg/ml,發硒0.2~3.76μg/g的範圍內。楊光圻將相應的最高安全食物硒攝入量定為0.55mg/(人·d),最高界限攝入量為0.75~0.85mg/(人·d)(楊光圻,1990)。但是楊光圻又特別指出高硒區健康人和硒中毒病人血硒濃度值並無太大差異,甚至有的健康人血硒濃度遠遠高於1.0μg/ml,發硒高達14.16μg/g,也並未出現硒中毒癥狀。因此他認為血硒濃度似乎並不與硒中毒相關。人們提出各種血硒(或發硒)濃度標準應該只是壹種參考值而非絕對指標。這種參考值表明,人體允許的硒攝入量為0.1~0.55mg/(人·d),在這個範圍內可達到人體硒狀態平衡。即使血硒和發硒濃度超過幾倍或更高,也並不壹定對身體造成危害。低於或高於這個人體硒攝入範圍,人體將失去硒平衡,出現硒營養異常。
(三)人體硒營養異常——人體硒反應癥
人體失去硒的平衡狀態,當血硒和發硒濃度分別高於或低於0.1~0.44μg/ml和0.2~3.76μg/ml,即產生人體硒營養異常。其主要特點將出現人體硒反應癥。目前比較公認的硒反應癥有克山病、硒中毒和消化道癌癥。
1.克山病
克山病是壹種病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其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嚴重的心肌變性、壞死和癜痕形成,除病程短的急型或沒有心功能障礙的潛在型外,心臟均有程度不同的擴大、增重,嚴重者可引起心前胸隆起和胸廓變形,心臟擴大近球形,心肌壞死有凝固性心肌溶解和液化性心肌溶解,二者常混合出現。臨床上將克山病分為四種類型:急型、亞急型、潛型和慢型。急型和亞急型具有發病急、病程短、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較高的特點。潛型克山病壹般病癥不明顯,只有輕微心電圖異常,常常容易轉為慢型克山病。調查表明,病區人群血硒普遍低於0.1~0.2μg/ml,發硒<0.2μg/g。血中含硒酶——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明顯低於非病區人群。病區土壤、糧食、飲水等環境介質中的硒也都處於低水平。地帶性分布的克山病區範圍與這些低硒生態營養環境分布非常吻合(圖1-3、1-4)(譚見安等,1982、1982、1988;Ohta et al.,1990;Yin Zhaohan,1990;Li Jiyuan,1990)。特別是在我國東北、西北和西南克山病區進行的大規模人體補硒幹預試驗,使克山病發病率大幅度降低,證明缺硒是引起克山病的因素之壹,因此被認為是壹種硒缺乏反應癥。研究結果表明,硒能保護心臟不受損害,起到壹種預防和治療心臟病竈性壞死和纖維化的作用;如果在缺硒狀態下,將降低這種保護作用,而使肌體發生病變。
圖1-3 中國克山病分布示意圖
低硒環境和克山病分布於我國14個省300多個縣近3億人口的廣大地區,主要易患人群為山區農村的育齡婦女和兒童,該病的發病特點是暴發流行快,容易從急性變為亞急性至慢性,嚴重者可危及生命。近二、三十年來,國家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防治克山病,已經取得明顯效果。特別是近十幾年,克山病自然消退現象明顯,因此克山病已經不再對人民構成巨大威脅了。
2.硒中毒
圖1-4 中國硒生態景觀分布圖
地方性硒中毒是人或動物體內微量元素硒過剩引發的壹種硒反應癥疾病。其主要癥狀表現為先期毛發脫落,隨後指甲受損脫落,指甲周圍皮膚紅腫潰爛,伴隨四肢麻木疼痛,嚴重者四肢癱瘓,並導致死亡(主要見於牲畜)。研究發現導致人或動物體內硒過剩的原因是食用了過量的富硒糧食或動植物。當停止食用這些食物後,人體或動物體內的硒含量迅速下降,中毒癥狀隨之消失(毛大均等,1993;楊光圻等,1990)。最早人類關於硒中毒癥狀的報道見於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1274)在我國西部發現的馬脫毛掉蹄的現象,後來在世界其他地區也相繼發現人和牲畜脫發脫甲癥狀。但幾百年來壹直不明白這種現象真正的病因。直到1932年Taboury從牲畜體內以及它們啃食的紫雲英、黃芪、野豌豆和苜蓿等牧草中檢出了高含量的元素硒,1934年Franke通過動物試驗繼而證明了動物食取富硒牧草和食物可引起硒中毒,但是人體硒中毒卻未獲證實。在美國即使在動物出現硒中毒的高硒地區人群中也未發現硒中毒的特有病癥,從尿硒水平高的100名被調查者中,也未查出硒中毒癥狀(程雲鷲等,1989)。
1959~1963年在我國湖北省恩施地區暴發了原因不明的人畜脫發、脫甲癥疾病。最初認為可能與糧食和水中As、Sb、Hg、Pb等有毒元素有關,但監測結果並未發現上述異常。後來經楊光圻等人幾年的潛心研究終於發現人發和血液中硒含量很高,這與當地玉米及蔬菜含硒高的情況是壹致的。通過高硒玉米動物試驗證實了人體硒中毒是脫發脫甲癥狀的病因。聯系到本區有關該病的更早記載(毛大均等,1993、1990),可以確認本區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典型的硒中毒病區。
楊光圻對湖北恩施地區典型硒中毒研究表明,硒中毒的最高安全硒攝入量為0.55mg/(人·d),最高界限硒攝入量為0.75~0.85mg/(人·d),低於這個界限,壹般不發生硒中毒,高於這個界限就可能發生硒中毒。其相應的血硒水平>(1.00~1.05)μg/ml。但是事實上許多中毒區健康人血硒濃度遠遠高於這個水平,他們並未顯示硒中毒癥狀。例如花被村中毒區119人(其中5人是未愈病人),居民日均攝入硒1338.4μg,測出血硒平均(1.51±0.05)μg/ml,發硒平均(14.16±1.04)μg/g。各項指標都遠遠超過界限閾值。5個病人血硒濃度1.054~1.85μg/ml,與絕大多數健康人並無太大差別。這些事實表明楊光圻所提供的人體最大安全硒攝入量指標只是壹個硒中毒危險參考指標。它表示如果超過這壹指標,就有可能發生硒中毒。但最終能否出現硒中毒可能還有其他壹些制約因素存在,比如元素的拮抗作用、人體耐受性、年齡及健康方面原因等。
3.癌癥
人體硒營養異常與癌癥的關系是最近壹、二十年才引起人們極大關註的壹個領域。它主要基於人們對硒的生物化學功能日漸深入地認識。首先,硒參與人體GSH-Px酶,這種酶能防止細胞膜脂質的過氧化反應,從而保護細胞膜、線粒體膜、微粒體膜,以及溶酶體膜免受氧自由基的破壞。徐輝碧(1993)還提出了除GSH-Px酶之外的有機硒化合物對氧自由基的消除和猝滅作用。此外,硒還能與維生素E協同防止氧自由基對細胞膜的攻擊和破壞作用。近代生物化學自由基理論認為,細胞的癌變及人和動物的衰老等可能與氧自由基對細胞膜脂的氧化反應有關。由於硒有以上對氧自由基的清除和猝滅作用,保護細胞不受癌變而受到人們重視。近年來的研究還發現,通過拮抗作用,亞硒酸鈉阻止有機致癌物質二甲基苯並蒽(DMBA)以及壹些可能致癌的重金屬離子Hg+、Cd+、Pb2+等進入細胞DNA中,同時還能對細胞DNA進行修復而起到對癌癥的抑制作用(薛少安,1989;賈永平,1989;魏華臣,1985;董澤平,1995)。除了以上理論準備之外,臨床實踐和統計對比中也發現許多硒具有抗癌作用的事實。如據湖北恩施高硒地區1979年統計資料,食管癌、胃癌、乳腺癌、肺癌死亡率在每10萬人中依次為7.52、6.49、4.70、1.89人,而全國這些癌癥平均死亡率在每10萬人中依次為18.83、19.54、12.54、7.09人。與全國各地區對比後發現,該區上述癌癥死亡率是全國最低地區之壹。其相應人群血硒和發硒分別為0.16~1.51μg/ml和0.69~14.16μg/g,而食管癌高發區血硒和發硒分別為0.04~0.095μg/ml和0.193~0.268μg/g。胃癌高發區血硒為0.085~0.46μg/ml。再如我國江蘇啟東縣肝癌高發區發病率的地理分布與人群血硒水平和糧食硒含量呈負相關,利用含硒鹽(15mg/kg Na2SeO3)進行補硒試驗,通過6年的觀察,居民血硒水平明顯升高,肝癌死亡率逐年下降(李文廣等,1986)。中美科學家在我國林縣食管癌高發區進行了6年的人體隨機幹預試驗,發現用微量元素硒與維生素E和β胡蘿蔔素可使胃癌死亡率降低20%,但對食管癌影響不太明顯。部分原因可能與補硒劑量低(50μg/日·人)有關(張綺玲等,1998)。在動物臨床對比試驗中,當用7,12-二甲基苯並蒽(DMBA)、N-甲基-N亞硝基脲(MNO)、1,2-二甲基肼(DMH)、2-2酰氨基苯(AAF)、3-甲基肼蒽、黃曲黴素B等化學致癌物質誘發小鼠腫瘤時,給小鼠飲水或飼料中補充1~5μg/g硒(Na2SeO3、硒-氨基酸、硒酵母及含硒酪蛋白等),可使皮膚、肝、乳腺、結腸、肺、大腸、小腸、氣管等腫瘤減少7%~100%。當補硒2~5μg/g時,硒表現出最高抑癌活性,當硒大於5μg/g時,不但不能增加抑癌活性,還會造成肝損傷(薛少安,1989;賈永平,1989)。Combs等(1997)對8269人進行了8年(1983~1990)口服硒酵母片補硒試驗(200μg/日),其結果對皮膚癌作用並不明顯,但是卻降低了其他癌癥(肺癌、結腸癌、骨癌等)總死亡率和標化死亡率。
以上試驗和統計結果表明,硒確實具有對某些癌癥的抑制作用,能降低這些癌癥發生的危險,但是對另壹些癌癥作用並不明顯。除了補硒劑量和其它抑病因素外,可能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