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理論
張伯倫革命擯棄了古典經濟學把競爭作為普遍現象,把壟斷看作個別例外的傳統假定,指出完全競爭與完全壟斷是兩種極端情況,更多的是處在兩種極端之間的壟斷競爭或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壟斷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學的革命。
凱恩斯革命使得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系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於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指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於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采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
預期革命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量具有重要影響:壹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並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壹方面由於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所以他們指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幹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此外,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和標誌,又開始了第四次整合。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論創新在於:壹是將宏觀經濟學的表述直接奠定於紮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對薩繆爾森《經濟學》的超越;二是加強對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新課題的研究並取得新成果和新發展;三是進壹步註重政府幹預經濟的積極作用,指出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就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