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衣服的基本形制
古代衣服的基本形制如下:
1、夏朝是占木德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飾用青色夏代是我國歷史上的第壹個朝代。其服飾帶有鮮明的宗教信仰色彩,確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上衣代表天,因為天在未明時為玄色,故上衣用玄色,下裳象征地,因為土地為黃色,故下裳用黃色。
2、商朝是中國第壹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根據眾多的考古發現,這壹時期的漢服基本樣式已經完全成型。這壹時期的服裝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較窄,沒有扣子,在腰部束著壹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壹條像裙壹樣的“蔽膝”,用來遮蔽膝蓋。
商代的服裝形式,采用的上衣下裳制,壹般以小袖為多,衣服的長度大多在膝蓋上下。西周以前,上衣下裳制,壹律做成上下兩截:壹截穿在上身,稱衣,襦是短上衣,短衣有兩種,壹種齊腰,壹種至膝蓋,襦為壹般人平時所穿;壹截穿在下身,稱裳.衣後的褲褶,襦裙等都是這種服裝的遺制。民間女子著裝大體上與男裝相同,唯於腰下系壹圍裙,長不過膝,稱為襜。
3、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壹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規範社會,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誌,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壹,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而略有變化。樣式比商代略為寬松。衣袖有大小兩種樣式,領子通用交領右衽。不使用鈕扣,壹般腰間系帶。
4、秦朝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秦漢時期的服飾日益講究,著裝也漸趨華麗。女裝方面有作為禮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深衣壹改戰國時期的肥大,轉而形成瘦且窄的特點。裙裾長可及地,下擺壹般呈喇叭狀,行走時不會露出腳裸。
主要承前朝影響,仍以袍為典型服裝樣式,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袖也有長短兩種樣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鉤;而婦女腰間只以絲帶系紮。秦漢以黑色為尊貴之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
5、漢朝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壹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壹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露出裏衣。
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用綢帶系束,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男女均可穿著。在西漢時就出現,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形式得到改進。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余,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替代深衣。
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漢代的襦裙樣式,壹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壹。自戰國直至明朝,前後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