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曲黎敏怎麽不火了

曲黎敏怎麽不火了

2008年,曲黎敏讓中醫火了,但是圍繞她的講座、圖書的分歧,甚至激烈的爭論,卻壹刻也沒有停止過。

壹些不願意公開姓名的中醫界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談及曲黎敏圖書比較火爆的情況,甚至表示這本書不值得壹看。壹些比較謹慎的中醫人士指出:曲的講座硬傷不少,她用中醫觀點套西醫的疾病不合適,如臉紅的人不壹定肝有問題,糖尿病患者不能靠吃黃豆飯治病……

但即便是曲黎敏的批評者,也認為:曲黎敏把中國老百姓成功地攙進了中醫文化的大門,接下來,更多的中醫專家有責任引領大眾壹步步走入中醫的殿堂。

當我們為中醫未來憂心忡忡的時候,當我們還在為中醫取消的說法而大動肝火的時候,我們確實應該感謝曲黎敏,她讓更多的中國百姓喜歡上了中醫。

火 正方——她的課像新鮮空氣

1.她讓中醫火了

“很多中醫圈外的朋友老喜歡跟我打聽曲黎敏,似乎只要搞中醫的就壹定會認識她。” 北京某中醫院校的汪浩老師(化名)笑著說,從去年開始,自己被高校、科研機構,甚至很多企業邀請講中醫的機會明顯增多。這個時間,剛好與曲黎敏的中醫養生熱吻和。

“中醫真的是熱起來了。”《挽救中醫》壹書的作者、著名中醫界前輩呂炳奎之子呂嘉戈感嘆,“中醫界的朋友們更是經常談起曲黎敏,她對中醫文化的大眾宣導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讓更多的人關註了中醫文化。”

著名中醫養生專家樊正倫,經常活躍在電視臺、平面媒體和眾多公益講座上。有著40余年中醫臨床與研究經驗的他,覺得曲黎敏的火是個必然。“誰都願意接受自己熟悉的東西,養生也是如此。中醫就要比西醫更有親和力。老百姓感覺,西醫的東西有距離感,而中醫養生更易於把握和實踐。”

2.她講的很實用

“為什麽中醫養生這麽熱?我覺得其中壹個原因是,對中國老百姓而言,治病是壹筆很大的開銷,既然治不起病,那咱就早早防病吧,而中醫特別講究治未病,並且中醫的保健方法好學實用,還廉價。”呂嘉戈說。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方醫院亞健康科副主任醫師彭玉清也認為,曲黎敏講的養生保健方法,用起來很方便:“比如孕婦得了風寒感冒怎麽辦,曲黎敏給支了壹招,早期可以用蔥白煮湯喝。蔥白家家都有,煮湯又很方便,還不用擔心藥物副作用,感冒又不敢吃藥的孕婦能不喜歡嗎?”

汪浩認為,曲黎敏講用手心搓腳可以讓心腎相交,有助於讓腎發揮收藏的功能;通過心臟病的發作時間,可以大致推測是哪個經脈出了問題等等。“都很正確,很實用”。

3.她的“淺出”不容易

“曲黎敏把腎比作煤氣罐、儲蓄罐,壹下子把中醫對於腎的復雜的醫理講明白了。”在彭玉清看來,除了提供實用的中醫保健方法,善於給中醫醫理打比方也是曲黎敏最令人稱道的地方。

“老百姓對中醫文化的看法壹直是:神秘而博大精深,難以理解。而曲黎敏用形象、生動又簡單的語言傳播中醫,不僅讓不懂中醫的百姓能理解,甚至連我都開始用她的這些比喻去給病人解釋各種病理。”彭玉清感嘆。

“曲黎敏的課像是壹股新鮮的空氣。”現在是北京某三甲綜合醫院中醫科大夫的林征(化名)回憶到,她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念書時曾聽過曲黎敏講中醫養生。“她用壹種不受中醫專業束縛的方式來說中醫的道理,盡管通俗,但說的全是老百姓愛聽的,能懂的。”

把中醫的道理講得通俗易懂,到底有多難?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張國璽教授深有感觸:“對於專業的中醫從業人員,寫學術論文要比寫科普文章容易得多,前者僅僅需要‘深入’,後者則要求先‘深入’後‘淺出’,這就需要下相當的功夫。”

張國璽坦言,自己是評上教授職稱後,才放手來做中醫科普的。“很多中醫專家之所以沒能加入到中醫科普的行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工作的壓力,要評職稱必須發表學術論文,而做中醫科普沒有這方面的作用。”

4.她讓更多的人愛上中醫

“有位病人耳朵上長了個癤,來我這兒看,上來就問她這個耳癤是不是和臟腑疾病有關。後來才知道,他是看了曲黎敏的書,了解到中醫講究整體看問題,就懷疑耳朵上長癤是不是臟腑有問題。”這件事,彭玉清至今記憶猶新。

在彭玉清看來,曲黎敏不僅滲入到她的患者中,也打入了他的家人心中。彭玉清坦言:盡管自己就是中醫的臨床醫生,但家裏人還是去買曲黎敏的書看,因為她能做的只是幫他人治病,而曲黎敏做的卻是讓更多的人養生。

“我們醫院的壹些退休職工,也是去買曲黎敏的光盤回家看,遇到任何問題,有質疑的,不明白的就會帶著問題再來問我。” 彭玉清覺得,通過對中醫的科普宣傳,引導了更多的人關註了中醫、了解中醫,這就是曲黎敏的功勞。

■編後

曲黎敏是壹把重錘

盡管對曲黎敏有這樣或那樣的爭議,但是每壹位中醫專家,都贊賞曲黎敏在弘揚中醫上的巨大貢獻:她把中醫養生熱推向了壹個高潮,她讓老百姓知道原來咱們的老祖先留了壹本很棒的醫書叫《黃帝內經》,她讓許許多多曾經對中醫壹無所知的人看到了中醫金碧輝煌的壹角。

2006年壹場萬人“取消中醫”簽名鬧劇讓人記憶憂新。“曲黎敏現象”讓我們感悟到中醫強健的生命力。因為中醫就藏匿在每個中國老百姓的思想中,就浸染在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裏,而曲黎敏則是用壹把重錘,敲醒了我們沈睡的大腦,喚起了我們對中醫的感知。

我們要感謝這些願意站出來批評曲黎敏的中醫專家,正是因為他們的批評,讓我們更加客觀地看待曲黎敏,正確地認識中醫養生的知識。我們更希望,這些專家們能夠被曲黎敏“激將”出來,引領大眾更正確、更深刻地了解中醫、認識中醫、普及中醫。

在美國的醫學界有這樣壹種說法:不做科普教育的醫生不是好醫生。套用這句話說,我們認為不做科普教育的中醫也不是好中醫。中醫的生命力,不在上端,而在下端,在老百姓的心中。要讓中醫這棵古老的參天大樹永遠枝繁葉茂,就必須把它的根深深地紮到老百姓的思想深處,這靠什麽?靠的就是中醫科普教育。

如果廣大的中醫界人士乃至全社會都能認識到這壹點,我們的中醫科普的這堆篝火會越燒越旺,中醫的熱量也會溫暖更多的人。

冰 反方——通俗不能庸俗

1.她的底子不夠深

有壹次,患者找林征看青春痘,林大夫給出的解釋是肺熱和脾的濕熱導致。沒想到,病人壹聽,反問:“您怎麽和曲黎敏說的不壹樣啊,她說青春痘是胃火導致的。”壹席話,讓林征無語。“如果臉上冒幾個小癤子,可能是胃火引起的,但是青春痘的病因不會是胃火呀。”

對病因和病理的闡述欠妥,是曲黎敏最飽受中醫界人士爭議的。

“曲黎敏說久咳虛癥的人,就應該讓他咳,這樣讓肺宣發了,咳嗽就會好。但問題是,如果有虛邪,治療久咳虛癥需要收斂,而不是宣發啊;還有,曲黎敏講,口裏有甜味,是脾的收斂出了問題,這我也不認同,應該說是脾經有熱、脾氣上逆引起的才對。”汪浩看曲黎敏的《從頭到腳說健康》,經常皺起眉頭。

“曲黎敏的壹些養生方法盡管不錯,但還是沒有拿出中醫真正的絕活來。”汪浩說,比如“十指相敲”防手腳涼,這個方法遠不如搓手上的井穴(手指尖)來得快。

2.不能拿中醫觀點套西醫的病

“曲黎敏說喝酒愛臉紅的人肝有問題,這太絕對了,如果有讀者因為這句話去檢查,診斷結果沒問題,他會不會因此就不再信任中醫了?”

中國中醫藥報資深記者趙雯覺得,曲黎敏講的壹些內容,違背了中醫“辨證施治”,也就是“因人而異”的核心觀點,中醫是最講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而曲是把西醫的指標診斷方法簡單化地嫁接到中醫上,這並不合適。

對這壹觀點,樊正倫也表示認同:現代社會的很多疾病,在中醫裏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能誤導讀者,“譬如糖尿病,中醫裏是沒有的,有的是和它相似的消渴癥。”

曲黎敏在書裏也講到了糖尿病,她說:“糖尿病中期的治療有壹個方子,每頓飯都以黃豆為主食,多吃黃豆飯、蔬菜和豆制品,只吃少量的瘦肉。壹般人兩三個月就可以痊愈,而且連藥都不用服。”

“很顯然,這個觀點就有點過於絕對了,畢竟中醫裏講消渴癥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吃出來的、淤出來的等等。”樊正倫進壹步解釋:所謂吃出來的,就是說老祖宗給了我們壹個消化纖維食物的肚子,可是我們開始吃越來越多的西式牛排等,久而久之就埋下消渴癥的隱患;還有就是淤出來的,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七情六欲皆可化火,內熱壹多,也有可能導致消渴癥;再有老年人臟腑氣血衰弱引出來的。“所有這些,只單純吃黃豆飯來治療,顯然太過片面了。”

“我堅信中醫的通俗化是很必要的,但是通俗化不等於庸俗化。中醫不是吃點蘿蔔吃點姜這麽簡單的,中醫應該能給大眾的健康以更全面、更正確、更有效的指導和幫助。”趙雯這樣說。

3.中醫科普不要走偏

呂嘉戈遇到過壹件很荒唐的事:“我認識的壹個人去參加壹個收費的短期中醫學習班,結果主講人把委中穴的位置說成是胳膊肘這裏(正確位置在腿上),連穴位的位置這樣的基本問題都搞錯的人,難以相信他能講出什麽地道的中醫來。我還在壹本中醫養生書裏看到寫癌癥病人要喝雞湯,其實這也是錯誤的,癌癥病人不能吃發性的食物,雞牛羊肉都不宜吃,否則可能會引起糟糕的後果,這種不負責任的說法會害人的。”

“中醫科普也要有整體觀,不能孤立,不要走偏門。包括現在社會上很熱的掌紋養生,通過掌紋認識疾病,這在中醫學術界都是存在爭議的。”樊正倫坦言,中醫養生普及者要講更多中醫養生的原則,基礎性的東西。

趙雯的觀點與樊正倫類似,她認為:“現在的中醫科普內容,大都是傳播中醫的‘術’,也就是具體的保健方法,這很重要,但是在介紹方法的同時,還應該傳達中醫的健康觀念,這才是更讓大眾受用的,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大眾不僅掌握了運用中醫養生方法的指導方針,還具備了分辨優劣的判斷力。譬如,不是每個人吃蘿蔔都能起到順氣的功效,那麽如果自己肚子脹氣了,吃蘿蔔不管用,這時就可以考慮自己脹氣的原因,換換別的招數。所以,我認為從觀念上進行引導,比簡單地說壹招壹式更有意義。”

呂嘉戈還談到了媒體的作用,他說,報紙的更新遠比圖書快,針對圖書和講座中的錯誤說法,報紙要及時糾正並告知大眾正確的方法和觀點。老百姓選擇中醫講座和書籍也不能盲目跟風。

對此,樊正倫提議:“沒有鑒別能力的人,要想學習中醫養生,最好選擇有專業背景的學者出的書或是進行的講座,有鑒別能力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看養生講座和書籍,但壹定要找到科學正確的內容方可實踐。而最最關鍵的是,中醫普及的目的是為了更多的人少得病、不得病,而有了病壹定要去看醫生。”

這壹點,幾乎成為所有專家的***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