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簡述可編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簡述可編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可編程控制器(PLC,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的工作原理是基於存儲的程序進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從而實現對各類設備或生產過程的控制。

首先,PLC是壹種專為工業環境設計的數字計算機,其核心是壹臺微處理器,與常規計算機類似,具有CPU、存儲器、輸入/輸出接口等組成部分。但是,與常規計算機不同的是,PLC被設計為能夠在惡劣的工業環境中穩定運行,例如高溫、低溫、高濕、強電磁幹擾等環境。

其次,當PLC投入運行後,其工作過程壹般分為三個階段,即輸入采樣、用戶程序執行和輸出刷新三個階段。完成上述三個階段稱作壹個掃描周期。在整個運行期間,PLC的CPU以壹定的掃描速度重復執行上述三個階段。

1.輸入采樣階段:在輸入采樣階段,PLC以掃描方式依次地讀入所有輸入狀態和數據,並將它們存入I/O映象區中的相應的單元內。輸入采樣結束後,轉入用戶程序執行和輸出刷新階段。在這兩個階段中,即使輸入狀態和數據發生變化,I/O映象區中的相應單元的狀態和數據也不會改變。因此,如果輸入是脈沖信號,則該脈沖信號的寬度必須大於壹個掃描周期,才能保證在任何情況下,該輸入均能被讀入。

2.用戶程序執行階段:在用戶程序執行階段,PLC總是按由上而下的順序依次地掃描用戶程序(梯形圖)。在掃描每壹條梯形圖時,又總是先掃描梯形圖左邊的由各觸點構成的控制線路,並按先左後右、先上後下的順序對由觸點構成的控制線路進行邏輯運算,然後根據邏輯運算的結果,刷新該邏輯線圈在系統RAM存儲區中對應位的狀態;或者刷新該輸出線圈在I/O映象區中對應位的狀態;或者確定是否要執行該梯形圖所規定的特殊功能指令。

3.輸出刷新階段:當掃描用戶程序結束後,PLC就進入輸出刷新階段。在此期間,CPU按照I/O映象區內對應的狀態和數據刷新所有的輸出鎖存電路,再經輸出電路驅動相應的外設。這時,才是PLC的真正輸出。

以上就是可編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的詳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