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航空炸彈
二戰時期遺留未爆彈的事情太多了,壹般來說,彈體爆炸,通常情況下都需要從起爆藥-傳爆藥-主裝藥的過程,而起保險作用的炸彈引信機構很可能因為生銹而保險失效。比如用於分割起爆藥和傳爆藥的隔板,就是因為生銹自動解除保險。雖然經過幾十年的侵蝕,彈體內部的擊發結構有可能已經被破壞了,在完全密封的情況下,能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就 ?不會輕易被觸發。以高爆榴彈為例,為了讓炸彈能夠穿透墻面或者輕型裝甲車輛在目標內部爆炸,它的引信會有壹定的鈍化和延時處理,如果撞擊的力度不夠也是無法觸發的。但是火炸藥本身在這種環境下可能還比較穩定,並不會與空氣反應,具有潛在爆炸的危險。
據報道,這次在波蘭被發現的最大的二戰時期的炸彈重近5400公斤,其中包括約2400公斤炸藥。這枚炸彈是在1945年的二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在襲擊德國的?呂佐夫?號戰略巡洋艦而投下的。2019年,這枚炸彈在運河12米深處被發現,軍方曾多次試圖對其進行拆除,但都沒有成功。在海軍潛水員正試圖在遠程操作,對炸彈進行拆除時,這枚巨型炸彈在水下自動引爆。炸彈所在的運河被激起數米高的水花,附近的小鎮也感受到了震動。值得慶幸的是,這枚炸彈在爆炸發生時,超過750人已經從運河附近地區被疏散,所有的潛水員都在危險區之外。
對於非專業或者是偶然發現舊炸彈的人來說,由於並不具備辨識和處理的能力,如果擅自搬動、擺弄都有可能造成意外。我國在建國後的東北地區,依然有日軍遺留的芥子氣炸彈泄漏導致人員傷亡的事情發生。壹直到本世紀初,我國的東北、華北地區還有在施工過程中意外挖到二戰時的手榴彈甚至航空炸彈的情況。如果是手榴彈還好,木柄在地下已經腐朽,裝藥部裏的TNT失去了密封會很快失效,但是航空炸彈就危險了。二戰時期的航空炸彈達到數百甚至上千公斤,這個量不知道比手榴彈高出多少,壹旦在地面爆炸後果不堪設想。
德國和日本都曾有過遺留的美國炸彈被誤觸引爆造成人員傷亡的事情發生,也說明了這種隱患確實存在。隨著不斷的清理,這種遺留炸彈已經越來越少,但是不怕壹萬,就怕萬壹。如果意外發現了未爆的舊炸彈壹定不要動,立刻報警就行了。發現未爆彈後第壹件事並不是拆彈或者誘發,而是立刻疏散群眾,有條件的話轉移誘爆,危險過高則就地引爆,總之保證人的生命安全是第壹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