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物流的發展過程,分析其發展的階段與特點

物流的發展過程,分析其發展的階段與特點

雖然,國內關於物流的關註在持續升溫,除了以政府《物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為代表的政策性指導出臺外,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國內產業鏈的升級改造都對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針對物流的概念以及起源和沿革視乎沒有太多的關註。我們可以引用誌皓物流以同城城際物流服務為基礎、以企業定制組合業務為搭配、以第3.5方物流業務為拓展、以物流供應鏈管理咨詢業務為核心的第四方物流之路來看現代物流的發展與變革,但綜觀我國最早關於通信的記載以及現代物流的發展歷史,物流還是要納入到中國歷史的大環境中來以解釋才有可能把“物流”中國化。

在中國古代並沒有“物流”的概念,我們的古人稱之為驛,亦作繹,如果引申可以作“ 絡繹 ”即 連續不斷;往來不絕。《文選·馬融<長笛賦>》:“繁縟絡繹, 範蔡之說也。” 李善 註:“辭旨繁縟,又相連續也。” 張銑 註:“笛聲繁多,相連不絕,如 範雎 、 蔡澤 之說辭也。”《後漢書·烏桓傳》:“是時四夷朝賀,絡繹而至。”《明史·聊讓傳》:“邇歲土木繁興,異端盛起,番僧絡繹,汙吏縱橫。” 沈從文 《泥塗》:“婦人們記起家中出痘疹的兒子,上年紀的想起自己的腰脊骨風痛,絡繹走來,又陸續的回去了。”亦作“絡繹不絕”。形容人、馬、車、船等連續不斷。《後漢書·東海恭王劉彊傳》:“皇太後、陛下哀憐臣 彊 ,感動發中,數遣使者太醫令丞方伎道術,絡驛不絕。”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八:“皇親兩府諸司,緣道設祭,自右掖門至 奉先院 ,絡繹不絕。”《紅樓夢》第五三回:“壹夜人聲嘈雜,語笑喧闐,爆竹起火,絡繹不絕。”

以上史料我們摘出來的目的在於絡繹不絕的名詞除了用詞的貼切外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我國古代“物流”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關於驛進壹步引申,我們稱之為驛傳、郵驛、傳舍或者驛站,簡單來說是古代接待傳遞公文的差役和來訪官員途中休息、換馬的處所,以後功能逐步有所擴展,最後被新生概念取代。

中國“物流”的發展史

根據甲骨文我國最早關於通信的記載,在殷商盤庚時期,已出現有組織的通信活動。我國的郵驛通信壹般認為是從殷商盤庚年代算起,直到1912年廢驛歸郵為止。

夏商周時期的僖傳

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邊疆的通信兵—"僖"傳遞軍情的記載,這是我國最早記載通信的文字資料。我國商代最早的軍事通信方式是擊鼓傳聲。到了紂王時,才有了使用烽火的記載。商周時,在傳遞邊疆緊急軍情的過程中,出現了壹種“聲、光”通信相結合的通信方式,即烽燧大鼓。我國周代的軍事通信包括兩部分:壹是邊防通信,以烽火臺為主;二是戰役通信,即在攻防作站中的聲光通信。從西周開始,中國的通信組織不斷完善,逐漸形成了兩套有組織的通信:壹是烽火為主的早期聲光通信系統,二是以步行乘車為主的郵傳通信系統。周代戰爭頻繁,軍事通信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最為著名的是陰符與陰書,這是古代最早的密信。到周朝時期,中國利用郵車、快馬傳遞官府緊急"簡書"的郵傳制度已大大發展起來,成為家喻戶曉的事情。西周的交通工具不斷進步,首先在通信上使用了傳車。周朝,在通信方式上,除了邊境通信(如烽火信號)是明顯的接力傳送外,主要是采取以專使為主的方式。周王朝為使軍令、政令準確迅速下達,建立了以西周首都豐鎬為中心的郵傳網路。節是我國古代使用的壹種用以傳達命令、調兵遣使的憑證。早期的節名目較多,周代有龍、虎、人、符、璽、旌六節,後逐漸簡化為壹種路節,供使者或商人途中使用。符節出現後,成了封建政權集中於君主的象征。在《周禮》中規定:山國用虎節,澤國用龍節。進入春秋戰國後,烽火臺演變為綿延不斷的長城,這是早期聲光通信的壹個飛躍。

春秋戰國時期的館、遽

春秋時,由於通信者的頻繁往來,在幹線道路上設置了館、遽,供來往者使用。春秋時主要的通信工具是車傳。我國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曾用通信的速度來比喻德政之施行,他說:"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戰國時代封建經濟不斷發展,君主集權不斷加強,各國派遣使者時,要由君主頒發壹種信物---節。有組織的規模較大的通信,是在原始社會末期才開始出現的。春秋時的郵傳已"北通燕薊,南通楚吳,西抵關中,東達齊魯。"我國古代郵傳發展到戰國普遍應用了通信信物---符節。兵符是戰國時調兵遣將的信物。秦王朝的建立,使通信方式發生了壹種革命性的轉變,這就是由過去的以專使通信為主改為以接力通信為主。

秦漢時期的郵亭

在秦朝,作為主要通信機構的是郵亭。秦代郵傳的特點是實行接力傳送、路線固定、以律(郵驛的律令)保證。1974年,在湖北省雲夢縣發掘出來的大量秦代的竹簡,其中有關於郵律的記載,這是我國最早的“郵政法”。為了解決通信接力傳遞諸多中轉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秦朝制訂了我國第壹部有關通信的法令---《行書律》。木牘是古代書寫於木片上的信函、文書。1976年我國在湖北省雲夢縣秦墓裏出土的"黑夫、驚木牘",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牘家信。驛置和郵亭是漢代主要的通信組織。漢代郵驛通信的三大要求是迅速、準確、安全,這與現代郵遞的要求是壹致的。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國際間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開始建立國際郵路,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絲綢之路。有關漢代郵驛重要的史料來自出土的木簡。漢代的烽火燧通信是軍事通信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嚴格規定和檢查制度,壹般說來,是五裏壹燧,十裏壹墩,三十裏壹堡,百裏壹城寨。在公文封發方面,漢代實行了封泥方法,即在竹簡外面的繩結處加封特制的粘土,並在泥上蓋印,防止私拆泄密。驛置是漢代遞送文書的通信組織,但以傳遞緊急而重要的公文為限。傳遞方法以輕車快馬為主,在交通幹線上,每隔30裏左右設立壹置。根據出土的漢簡內容反映,漢代郵驛的具體工作過程包括封發、運遞、時限與檢查等三項內容。漢代郵驛除了接待過往官員和運送貨物外,主要是負責公文和書信的傳遞。把緊急的文書交代馬傳,或利用驛或派專人,漢簡中稱為"吏馬馳行"。我國進入東漢以後,戰事頻繁,通信工具中廢除了傳車,改以快馬,"置"也逐漸改稱"驛"或"驛置"。

館驛合壹的先驅

魏晉南北朝結束了秦漢時代的傳驛分設,開創了隋唐時代的館驛合壹;這在中國郵驛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所謂"東之與西,驛使往來,冠蓋相望,串盟初好,日新其事",是反映蜀國和吳國的郵驛通信的盛況。在通信牌符方面,曹魏除繼承漢代的銅龍符、竹節使外,還創造了另壹種信物---信幡。晉代郵驛是由法曹主管,漸轉為由兵曹或駕部郎管理的過渡時期。在通信符節上,從中央到地方,南朝雖然仍保留了金虎符、竹節符,但更多的是靠尚書符、詔書。北朝的通信組織基本上是朝著傳驛合壹的趨勢發展。隋初,中央集權的國家機器得到了加強,在通信方面,建有館、驛、臺傳。隋代的郵驛機構稱為驛傳,隸屬兵部,唐代改屬駕部;宋代大致沿用唐代的方法,另增設急遞鋪,專門辦理緊急軍郵。隋唐的郵驛與前代的最大區別是傳和驛完全合壹。隋唐的國內驛路以長安經洛陽至江淮的驛路最為重要。隋唐建成了以首都長安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驛路網。隋唐的驛鋪設於驛路之上,壹般兼有通信機構和官方招待所的雙重作用。隋唐時的文書性質可分為兩種:壹種是中央發往地方的詔旨、文書;另壹種是地方上報中央的文書。隋唐時期,在邊境和作戰時的通信主要是烽火通信,與驛密切相聯。在內地,軍事文書除露布是派遣專人傳遞外,壹般都交驛發遞。隋唐時,北方的各少數民族相繼建立地方政權後,也有自己的通信組織,如突厥在沒有文字時,用金鏃箭以為信契,用蠟封印。隋唐的郵驛制度已形成壹套完整的管理體系,包括行政和監察兩大部分;唐代郵驛的中央管理機構是尚書省。隋唐的文書壹般是囊封,也有函封或用竹筒封裝的,運遞人員把它裝進身背的口袋內進行傳遞。著名的《宋國夫人行圖》就是壹幅珍貴的描繪驛使背著信袋運送書信的壁畫。隋唐館驛的規模大小不壹,在《唐六典》中有嚴格的規定:都亭驛可擁有75匹馬,配備驛夫25個;諸道第壹等驛可以有60匹馬,20個驛夫。隋唐時期,坐落在山南西道梁州(今陜西省褒城縣)的褒城驛,歷史上曾被譽為"天下第壹驛"。唐代郵驛的中央管理機構是尚書省的兵部,這就改變了漢魏歷代由法曹兼管郵驛的體制。

隋唐郵驛的規模相當大,唐代全盛時***設驛1639個,其中陸驛1297個,水驛260個,水陸相兼的驛86個,從事郵驛的人員達2萬余人。唐政權的通信組織中專有壹支以駱駝為主的隊伍,稱為"明駝使",用於邊塞軍機的緊急傳遞。由於中日往來頻繁,唐驛的組織也被引進到日本;日本後來所建立的郵驛,其任務、設備、工具、方式都大體上仿照此;到北宋初年,日本已有414個驛。唐代驛站遍布全國,其中陸路行程為每日馬行70裏,車行30裏,急遞則必須飛騎日馳300裏。唐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報紙---《開元雜報》,它是直接交驛後再傳遞到各道州或節度使的。宋代郵驛組織通信的基本原則是"計程責限"和"依限傳送"。

宋代主管郵驛的機關有二:壹為兵部,壹為樞密院。在宋代,凡是交急腳遞或馬遞傳送的文書,當著官員面實封裝入筒內,叫做"實封入遞"。北宋時,遞鋪的基本限程分四種:二百裏、三百裏、四百裏、五百裏。收集在《永樂大典》中的《金玉新書》是兩宋遞鋪法規總集,也是迄今為止我國古代較為完整的壹部通信法規。在宋朝,由於皇帝的重視及戰爭需要,軍事通信十分發達,在沈括《夢溪筆談》壹書中曾寫道:"急遞最速,唯軍興用之"。金字牌急腳遞,始設於宋神宗時,是為軍事需要服務的。宋代的金字牌是壹種通信檄牌,"牌長尺余",木制,"朱漆刻的金字",上刻"禦前文字,不得入鋪",其傳遞速度快於壹般急腳遞。北宋建立的壹套較為健全的遞鋪組織,特別是急遞鋪組織,為以後各朝所繼承,壹直延續到清末。驛站是傳遞政府公文的機構,很長時期禁止寄送私信。直到公元985年,皇帝宋太宗才詔令臣僚,允許臣僚把他們的家信交驛附遞。我國現存的姑蘇驛亭遺址,位於蘇州,建於宋代紹興14年。清代同治十年為該驛亭題寫的著名對聯是“客到烹茶旅舍權當東道,燈懸待月郵亭遠映胥江”。宋朝為了確保郵驛的傳遞速度,在機構設置方面“均地理”(按照地理條件);在時限方面要求“謹時刻”;在布局方面要“亭傳相望”;在監督檢查方面“分置巡轄”,制度相對較為完善。遞捕在宋代是直接承擔通信的組織。宋代用於通信傳遞的組織還有遞鋪,可分為三種,即:步遞、馬遞和急腳遞。同兩宋時期的驛所相比,遞鋪有三個長處:壹是距離短、機構多;二是晝夜不停、接力傳送;三是深入內地,形成規模龐大、四通八達的通信網。為了溝通中央與地方、後方與前線的通信聯系,南宋王朝在東南沿海及邊防要地先後建立了“斥堠”與“擺鋪”、急腳遞,傳送緊急文書。我國最早開辦的古代地方郵驛機構是擺鋪,供傳遞文書和私人信函,創設於南宋。我國史傳中,最早成功地利用鴻雁傳遞書信的是南宋時期的郝經。

元朝因襲舊制,由兵部管理驛站;同時元政府又在中央設立了專門機構---通政院,管轄全國驛站。元代驛站是以路(府、州)為樞紐設置的。元代專門傳送官方普通文書的組織是急遞鋪。元代常用的馳驛牌符有金銀字圓牌、海青牌及鋪馬聖旨等數種。

明代郵驛的弊端

明代中央管理郵驛的機關為兵部車駕清吏司。在明代,除了兵部外,還有壹個與郵驛有密切關系的機構,即通政司。站、遞、鋪三者緊密結合、互相補充,成為明代郵驛的三種基本組織形式。“符驗”是公差人員馳驛的證明(憑證或護照),沒有符驗的人嚴禁馳驛。明代的符驗包括符驗、勘合、火票三種類型。明代洪武年間創建的明驛是從正驛名、開驛路、恤郵傳、定驛制、嚴法紀、懲貪官等方面著手的。明代的急遞鋪網路以縣(州)前總鋪為中心,向四方輻射,逐鋪相接,形成遍布全國的遞鋪網路,並與水馬驛站相銜接。明代在地方上,郵驛受布政使與按察使雙重領導,而以按察使為主。明初的會同館,設於首都所在地,為全國驛站的部樞紐。明代郵驛的弊端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即:壹是征收驛銀,橫征暴斂,累害於民;二是支應驛差敲詐勒索,營私舞弊。清代的郵驛,由驛、站、塘、臺、所、鋪六種組織構成,統稱郵驛。清代郵驛確定程限的基本原則是:因程設限,依限傳遞;因地制宜,區別對待;選擇捷徑,分泌必爭。清代的通信聯系是通過以驛站為主體的水旱驛路網和急遞鋪為主體的步班遞鋪網兩條渠道進行的。清代的皇華驛是京師所在地的驛站,也是全國驛傳的總樞紐。

清代加急件的的規定

在清代,內外衙門的尋常文書,均交急遞鋪傳送。清代傳送公文,根據其性質與內容,可分三種方式:壹是經驛站傳送,二是派專差傳送,三是由急遞鋪傳送。為在古代的驛路上實現壹種更高的傳遞效率,清政府對郵驛進行了壹系列的變革和改造,首先是“裁驛丞,歸州縣”。滾單即排單,是傳送緊急公文時隨附的單式,始用於清朝嘉慶年間。為了解決通信需求的廣泛性與驛遞設置的局限性的矛盾,清政府在無驛的州縣普遍設立“縣遞”,用以聯系地方間的通信,彌補幹線驛路的不足。清代郵驛的設置較前朝更為普遍,由近2000個驛站、7萬多驛夫和14000多個遞鋪、4萬多名鋪兵組成的清代全國郵驛組織,規模龐大,星羅棋布,網路縱橫,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超過了以往的任何朝代。在清代,“馬上飛遞”的出現,使驛站從間接地為通信使者服務到直接地承擔通信事務接受並傳遞緊急文書,從而使驛的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清代官方的兩大通信系統,壹個是以“驛”為主體的驛遞通信系統;另壹個是以“鋪”為主體的步遞通信系統。清代遞鋪通信組織呈現半癱瘓狀態後,大量普通公文擁向馬遞,於是出現了所謂“附驛遞送”。“凡發遞各辨以緩急”和“視事之輕重分別郵程之緩急”是清代公文傳遞的基本原則。疏附衙是太平天國傳遞文書的機構。陳慶甲的《金陵記事詩》中寫道:“剩瓦頹垣驛路斜,文書壹騎來去賒。封頭緊急加雲馬,心煞當差疏附衙”。這是對疏附衙和驛差的生動寫照。我國民信局產生於明代永樂年間,至1935年1月1日,國內民信局全部停歇。民信局就其傳遞範圍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類,壹類是以傳遞國內信件和匯兌為主的信局,另壹類是以傳遞海外華僑與其家屬通信及匯兌為主的信局。

鏢局不可忽略的“物流”組織形態

在中國歷史上與驛傳性質差不多的,可以說就是鏢局了,但驛站是專門為朝廷押送壹些來往信件的 、從這裏可以看出驛站的局限性僅僅限於朝廷之間的 ,而對於民間的壹些商業往來便沒有壹個安全保障機構。所以到了清朝早期,隨著我國金融業的興起,就逐漸出現了鏢局。鏢局又稱鏢行,是受人錢財,憑藉武功,專門為人保護財物或人身安全的機構。舊時交通不便,客旅艱辛不安全,便有鏢戶走鏢,為鏢局保鏢的雛形。隨著社會生活日益復雜,鏢局承擔的工作也越來越廣泛,不但將壹般私家財物承接保送,地方官上繳的餉銀亦靠鏢局運送。由於鏢局同各地都有聯系或設有分號,壹些匯款業務也由鏢局承當。後來,看家護院、保護銀行等也來找鏢局派人。而剛才我們提到的驛站,它是專門為朝延押送壹些來往信件的,這就形成了最早的信鏢;到了清朝中葉,隨著金融業的興起(票號的產生),鏢局的主要業務就是為票號押送銀鏢,這就形成了鏢局走鏢的兩大鏢系;銀鏢和票鏢;到了清朝末期,隨著票號的逐漸衰敗,鏢局的主要業務對象就轉化為壹些有錢的客人押送壹些衣、物、手飾和人身安全,這就形成了糧鏢、物鏢、人身鏢三大鏢系 ,這也就是鏢局走的六大鏢系, 即 ;信鏢、票鏢、銀鏢 、糧鏢、物鏢、人身鏢六種鏢。

鏢局保鏢主要有水路和陸路。鏢師上路,不但要會武功,還必須懂得江湖上的唇典,即行話,以便同劫鏢的綠林人物打交道。走鏢時,如果發現路間擺著荊棘條子,必須作好準備和劫路人見面。如果攀上交情淵源,彼此認同壹家,便可順利通過。否則只好憑武藝高低。

鏢局不但賴於江湖上有強盜才能生存,而且同江湖上關系密切。壹些受官府註意的江湖遊俠,進城後若住在鏢局,官府是不能緝拿的。壹來因為鏢局勢力大,二來鏢局往往都有靠山,如北京會友鏢局的後臺便是李鴻章。社會發展後,隨著火車、汽車、輪船的開通,鏢局逐漸難以為繼,北京八大鏢局先後關閉。有三百余年歷史的會友鏢局,是在1921年關閉的。

清末之後現代物流的引進

盡管對於“物流”的概念,不同國家不同機構不同時期有所不同,關於近現代物流活動的最早文獻記載是在英國。1918年,英國猶尼利弗的哈姆勛爵成立了“即時送貨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在全國範圍內把商品及時送到批發商、零售商和用戶手中。二戰期間,美國從軍事需要出發,在戰時對軍火進行的供應中,首先采用了“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這壹詞,並對軍火的運輸、補給、屯駐等進行全面管理。二戰後,“物流”壹詞被美國人借用到企業管理中,被稱作“企業物流(Business logistics)。企業物流是指對企業的供銷、運輸、存儲等活動進行綜合管理。

根據日本物流管理協會的資料記載,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已基本恢復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水平,企業進行大規模設備投資和更新改造,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生產力大幅度上升。1955年成立了生產性本部,該團體為了改進流通領域的生產效率的物流信息網,確保經濟的順暢運行和發展,組織了壹個由伊澤道雄為團長的大型考察團,於1956年秋季考察了美國的物流,當時日本還沒有“物流”這個詞,代表團的名稱為“流通技術專業考察團”。該代表團在美國期間,美國著名教授肯巴斯先生講到,美國30年來國民經濟之所以順利發展,原因之壹就是既重視生產效率又重視流通效率。

日本考察團回國後便向政府提出了重視物流的建議,並在產業界掀起了PD啟蒙運動。在日本能率協會內設立了PD研究會,邀請平原直先生(歷任裝卸研究所所長、日本裝卸協會會長,被譽為日本“物流之父”)擔任會長,每個月舉辦PD研討會;在流通經濟研究所,日本權威物流學者林周二教授等也組織起PD研究會,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啟蒙教育活動。

經過8年的努力,1964年日本政府終於開始對PD引起了關註。通產省幾次邀請平原直先生去政府機關說明PD的重要性,為政府官員們講課。同年7月,通產省決定討論物流預算案時,擔心新聞媒體在報道中講PD日本人聽不懂,於是邀請平原直先生同內山九萬先生(日本通運株式會社專務董事)商議。

物流名詞拿來中國的淵源

20世紀70年代赴日考察的中國代表團將“物流”壹詞的概念引入中國,從此,中國的最早關於通信的記載物流驛傳也逐漸淡出了國人的視線,並且關於物流(第壹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第五方物流)逐漸成為壹個熱門被研究和應用,中國的物流術語標準也將物流定義為: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用戶要求的過程,從此,驛站的歷史徹底在現代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中國物流“變臉”了,閃爍著智慧的驛傳歷史也在生硬的教科書中變得黯淡無光!我們不禁要問何以物流的配送管理、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近30年來沒有解決中國物流總成本在GDP中的高占比問題呢?我們也只能披著物流供應鏈管理咨詢服務、第3.5方物流服務、第四方物流的“幌子”來招搖了,否則我們可能在被認為“古董”的“糟粕”中被OUT了!

不過,雖然短期內國人還解決不了發動機的核心問題,但還不至於自卑到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地步吧!我們相信壹股正義的力量還存在,壹股正氣的作為還存在,壹股被“潮流”席卷的民族憂患意識還存在,只要我們善待和善用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