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九尺是多少米
1尺=0.3333333米(m)。
其他解釋
商代,壹尺合今16.95cm,按這壹尺度,人高約壹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壹尺合今23.1cm ;
秦時,壹尺約23.1cm ;
漢時,壹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壹尺合今24.2cm ;
南朝,壹尺約25.8cm ;
北魏,壹尺合今30.9cm ;
隋代,壹尺合今29.6cm ;
唐代,壹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壹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壹尺合今31.1cm。
近現代 3尺≈1米(m)1尺≈33.3333厘米(cm)
問題二:三國時代1尺=?米那關羽有9尺那又有多少米 關羽的身高,合現在的尺寸,應該在2.17米左右。
三國演義為了表現藝術效果,對人物的能力外表身高都有壹定的誇張.
■資料1:遠古時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壹尺合今16.95cm,按這壹尺度,人高約壹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壹尺合今23.1cm ;
秦時,壹尺約23.1cm ;
漢時,壹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壹尺合今24.2cm ;
南朝,壹尺約25.8cm ;
北魏,壹尺合今30.9cm ;
隋代,壹尺合今29.6cm ;
唐代,壹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壹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壹尺合今31.1cm。
問題三:古代的“尺”怎麽與現代換算?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壹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來計算,鄒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 很顯然,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壹尺相當於現在的19.91厘米。以後,尺大致都要加長壹點,到戰國時,壹尺大致相當於現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壹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厘米。前邊提到的鄒忌是戰國時齊國人,按壹尺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個子了。又《陳情表》中有“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當時的壹尺相當於現在的24厘米,這樣“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說法,而並不是嚴格按晉尺的,那麽,就要在1.2米的基礎上再縮短壹點,也就是1.1米左右。 與尺比較接近的是咫。咫是婦女手伸展後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於尺。後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長度單位還有丈(十尺),尋(八尺),常(二尋),此外還有仞。仞是人伸開雙臂的長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萬仞。” 後來,又產生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它們是:分(十分之壹寸),厘(十分之壹分),毫(十分之壹厘),秒(宋以後又叫“絲”,十分之壹毫),忽(十分之壹秒),微(十分之壹忽)。今“絲”與“毫”連用,來源於此。
UID22402 帖子7 精華0 積分值11 分 鮮花0 朵 臭蛋0 個 質量幣0 枚 註冊時間2007-12-13 最後登錄2007-12-14 查看詳細資料本文來自: 中國質量熱訊社區 [url] bbsqol[/url]中國質量熱訊 -質量技術監督人士的網絡家園!
問題四: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描述了廬山瀑布的美景,如果三尺為1米,且假設水 (1)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位移公式得:v=2gh=1002m/s(2)當速度為1m/s時有:f1=kv2=0.0025×1N=0.0025N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得:a=mg?f1m=0.01?0.00250.001m/s2=7.5m/s2最終水滴做勻速直線運動,則:mg=kv2max代入數據解得:vmax=mgk=0.010.0025=2m/s.答:(1)水落到地面的速度為1002m/s;(2)水滴速度為v1=1m/s時的加速度為7.5m/s2,水滴勻速下落的速度為2m/s.
問題五: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銀河落九天.“描述了廬山瀑布的美景,如果水流由靜止落下三千 可以認為廬山瀑布的水流是做自由落體運動,三千尺就是1000米,根據v2=2gh得:v=2gh=2×10×1000m/s≈140m/s故選:B.
問題六:中國三大名樓的名字和出處 光嶽樓、嶽陽樓、黃鶴樓並稱中國三大名樓。
光嶽樓位於聊城古城中心,外觀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過街式樓閣,由墩石和主樓兩部分組成。墩臺為磚石砌成的正四棱臺,高9米,四層主樓築於墩臺之上,高24米。光嶽樓通高和四邊長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在中國古代九為陽數之極,寓意其不可超越。
明洪武二年,東昌衛守指揮事陳鏞為了與元朝殘余部隊作戰,將宋熙寧三年所建土城改建為磚城,並於洪武七年利用修城條木修建了這座高達百尺的更鼓樓,所以初名“條木樓”,後又因地而名“東昌樓”。當時建造此樓的目的是為了“嚴更漏,窺敵望遠,報時報警”,隨著明王朝統治的鞏固,此樓的軍事作用很快被遺忘,但光嶽樓卻以它的雄偉高大而名揚天下。
光嶽樓是宋元建築向明清建築過度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著重要地位,1988年光嶽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南三大名樓之壹的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樓磯頭,相傳它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在歷史的長河中,黃鶴樓歷經滄桑,屢毀屢建,不絕於世,可考證的就達30余次之多。黃鶴樓最後的壹次被毀是清末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因漢陽門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風大火猛,殃及城樓,很快將這千古名樓化為灰燼,僅存數千斤寶蓋銅樓鼎壹架。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現存黃鶴樓為20世紀80年代重建而成。
嶽陽樓為位於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嶽陽,嶽陽古稱“巴陵”,位於湖南省北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與綿延萬裏的長江在這裏交匯,名冠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嶽陽樓就座落在傍水而生的壹古城西門城頭。嶽陽,山、水、樓俱備,風景如畫,名勝古跡眾多。嶽陽風光之美,集中在洞庭湖而終於嶽陽壹樓。以嶽陽樓、君山為中心而構成的巴陵勝景,聞名遐邇,素以“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而享譽天下,不愧為“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嶽陽的嶽陽樓,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膝王閣,合稱江南三大名樓”。嶽陽樓矗立於洞庭湖東岸,嶽陽市西門城墻上,西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北望滾滾東去的萬裏長江,水光樓影 ,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的盛譽,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