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著名的關東大地震發生在什麽時候

著名的關東大地震發生在什麽時候

1923年9月1日,日本的橫濱和東京壹帶發生的地震災。這壹帶在日本稱為關東地區,故此震習慣上被稱為關東大地震。震中在附近的相模灣內,在東京的西南方約70~80千米,震級為8.2(日本所定震級,最高為7.9,最低為7.8)。據日本政府發表的數字,死亡和失蹤的人數***計14萬余人,其中東京的4萬余人是被大火包圍因烘烤或窒息而死。震後的三角測量表明,相模灣以北和東邊的房總半島的地面有較大的向東南的水平位移。對相模灣海底的測量則表明相模灣中部的海底下沈了100~200米,有的小區竟下沈了400米,而在主要的下沈區以北發現壹處海底上升了250米。這表明這次地震導致了海底地形的大變動。日本南部海域處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日本列島的鄰接部位,這裏的板塊消減運動方向與上述海底地形變動是相符合的。

1906年和1915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理學系地震專業的大森房吉教授和他的助手今村明恒副教授兩次就東京是不是將會有大地震襲擊進行了爭論。今村副教授根據歷史地震分析,提出東京存在發生大地震的危險性,並且強調要特別註意火災的發生。作為日本地震學界泰鬥的大森教授,以避免人心混亂為由,壹直否定。

1923年9月1日大森教授訪問澳大利亞悉尼天文臺。當地時間下午1時09分,當他來到天文臺地震觀測室的瞬間,地震儀的記錄筆突然發瘋壹樣大幅擺動,“太平洋的什麽地方發生大地震了”,大森壹邊說壹邊仔細分析地震記錄,頓時,他驚呆了,大地震似乎就在東京附近!不久,就傳來了東京大地震和大火的外電。

[發震時刻] 1923年9月1日11時58分(當地時間)

[地震參數] 震中N35.2°E139.3°,大約位於神奈川縣小田原附近相模灣內。震級 7.9級。

[災  情] 死亡99331人,下落不明43476人,受傷103733人。房屋毀壞128266間,嚴重受損126233間,燒毀447128間,地震中木造房屋損壞率高。地震後引發大火,東京燒失面積約38.3平方公裏,橫濱燒失面積約9.5平方公裏。地震又引發海嘯,最大浪高超過12米。

災情簡介

1923年9月1日11時50多分,時近正午,日本關東地區的大多數人家都在準備午飯。突然,地下傳來壹陣可怕的轟鳴聲,緊接著大地劇烈地抖動起來,剎那間房倒屋塌,許多人來不及反應就被砸死在屋子內。燒飯的爐火翻倒,引起木造房屋著火……。

地震的震源在東京灣西南的相模灣。沿此海岸除東京和橫濱兩大城市外,還有許多小城鎮,統稱關東地區。這裏人口稠密,工業發達,經濟繁榮,是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震中距橫濱約60多公裏,距東京約90多公裏,因為這壹地區復蓋著松軟的沖積層,壹些抗震性差的木造房屋大多在地震中完全倒塌毀壞,損失嚴重。

地震發生時又正在中午做飯時間,房屋壹塌幾乎馬上起火。東京、橫濱雖然開始火勢很小,但因為地下供水管道破壞,消防設施也已震毀,許多街道擁擠狹窄,消防人員根本無法撲火。救火人員千方百計從水溝和水井中抽水,但是無濟於事。當大火臨近時,人們爭著攜帶家財用具,拉著人力車逃命,結果堵塞交通,貽誤救火,而且把火帶過馬路,使火勢不斷蔓延。火長風勢,風增火威,熊熊烈火卷起陣陣旋風又使著火區不斷擴大。

特別悲慘的是東京下町區(現在的墨田區),約4萬人逃到被服廠廣場避難。因地處下風,不久廣場就被猛烈的大火包圍,無路可逃,許多飛濺火星隨風而至,衣物家什開始燃燒,整個避難廣場壹片火海。有不忍燒烤的人跳入河中,不是淹死就是被高溫河水燙死,3.8萬人活活燒死於此地。

大火燃燒了3天,直至可燒的燒盡。關東大地震引發的次生火災,燃燒時間、過火面積和死亡人數等在災難史上留下了難以忘卻的印象。

除了建築倒塌和次生火災,這次地震引發的山崩、海嘯等次生災害也十分嚴重。

大地震中,天災也引發了人禍。地震後,“朝鮮人放火”,“朝鮮人要暴動”,“大地震還要來”等謠言引起人為恐慌,警察和軍隊壹些人趁機消除異已,造成了社會的動亂。中、日、韓三國學者編撰的《東亞三國近現代史》中,這樣記述這壹事件:

在地震後的混亂中,警察散布了“朝鮮人要舉行暴亂”的流言,9月2日,日本政府宣布東京與神奈川戒嚴的命令。在這種情況下,軍隊、警察和市民自發組織的自警團殺害了許多朝鮮人,據“在日朝鮮同胞慰問會”後來調查的結果,被殺害的朝鮮人約6000名。另外,還有數百名中國人也被殺害。

警察和軍人認為社會主者和工會指導者的大杉榮的思想很危險,因此也借故將其殺害了。另外,有些外地的日本人由於操地方口音被錯認為是朝鮮人也遭到殺害,因為警察僅根據“10元50錢”這幾個詞的發音辨別是朝鮮人還是日本人,因為朝鮮語中沒有濁音,講這幾個詞有困難。

教訓與反思

關東大震災是20世紀世界最大的地震災害之壹。地震、地震次生災害,特別是地震火災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是前所未有的。它使日本民族得到了血的慘痛教訓,對日本的防災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以後的復興計劃和城市建設中,日本特別註意城市避難場所的設置、河川公園防火帶的建設、各社區防災據點的規劃等,並且逐步形成了比較健全和完善的法制體系。

1961年日本頒布《災害對策基本法》。在“災害對策基本法”中,從防災基礎設施的建立、水土保護工程、防災教育和防災訓練等方面,對災害的預防作了詳細的規定。並將關東大地震發生的9月1日定為全國“防災日”,“防災日”所在的壹周定為“防災周”。每年在“防災周”舉行全國範圍的大規模綜合防災演練,以普及防災知識和提高全民防災意識。

東京都災害對策中的地震災害預測,也是以跟1923年9月1日的關東大地震同等規模地震的發生為前提條件來對現在的東京可能會造成多大的災害來進行設定。

但是在經濟建設和防災減災的矛盾中,日本也還是走了彎路,認識也是逐步深化和提高的。事實上,關東大地震後,為了不使悲劇重演,在東京的復興計劃中提出了把東京建成不燃化城市的構想,以後。因為經條件等原因,沒有完全實施。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對東京進行大轟炸時,東京又遭受大火席卷,火災災情甚至超過了東京大地震。戰後重建中,東京曾成立城市不燃化委員會,國會也通過了城市不燃化決議。但東京市中心周圍木造建築仍然不斷擴大,為當今現實的抗震減災留下了不少的隱患。

關東大地震是現代城市化進程中發生的的災難事件。所以它的教訓對城市化建設,特別是大都市發展中綜合防災規劃具有指導作用。地震災害,尤其是大震災害,是壹種綜合性災害。除了引起房倒屋塌,人員傷亡外,還可能引發火災、水災、瘟疫、生命線工程破壞、城市功能癱瘓、人為恐慌以至社會動亂等等。而且這種災害往往具有多發性、多樣性、同時性和誘發性、制定城市地震災害對策,必須考慮震前預防、震時緊急處置、震後救治和震後恢復重建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