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這是什麽蟲子的化石。是三葉蟲麽?尾部有三個尾針。
蜉蝣目
蜉蝣目(Ephemeroptera),有翅亞綱,有翅或翅退化。腹部無腹足。除蜉蝣目為原變態外,其余為不全變態或完全變態。
三尾擬蜉蝣屬蜉蝣目六族科類蜉蝣屬,在東亞陸相生物地層對比中具有重要意義。幼蟲生活在溫暖,淺底,靜水湖泊的近岸處,個體數量豐富,湖底爬行或泳動,捕食其它中小型水生昆蟲。成蟲陸生,飛行能力差,生命周期短。這個種以其個體顯大有別於六族蜉科的其它成員,在這個類群的演化中屬中生代晚期特有的壹個盲支。
蜉蝣的成蟲體態輕盈,體色雅致,常在溪流、湖灘附近活動。成蟲壽命很短,所以就有了成語“朝生暮死”來形容其壽命的短暫。稚蟲壹般生活在淡水中,為魚及多種動物的優良飼料。根據稚蟲對水域的適應與要求,可用於監測水域類型與汙染程度。稚蟲優雅的體形和有趣的水中活動還可為人增添樂趣。
蜉蝣體長3-27毫米。身體細長,非常柔軟。頭部靈活,復眼大,單眼3個;觸角短,剛毛狀;口器退化。翅膜質,有較密的網狀脈,休息時豎立在背面;前翅大,三角形;後翅小或無。尾須細長多節,有些種類有中尾絲。成蟲有趨光性,常見於燈下。原變態,也就是在成蟲期還要脫壹次皮,脫皮前的成蟲叫亞成蟲。
世界已知2250多種,我國目前記載約250種。蜉蝣主要分布在熱帶至溫帶的廣大地區,受溫度、底質、水質和流水速度等的影響很大。
本目的特征可以總結為:朝生暮死蜉蝣目,觸角如毛口若無;多節尾須兩、三根,翅膀二、四背上豎。
蜉蝣羽化為成蟲後,還要脫經過雄、雌交配,便把卵產在水中,每粒卵上都盤繞著向外伸展的纖毛狀物質,以便將卵纏在水草或水底的砂石上。壹只雌蜉蝣可產卵幾百到上千粒。卵在水中靠自然溫度經過半月左右的胚胎發育階段,孵化出稚蟲(不完全變態的水生昆蟲的幼期稱為稚蟲)。剛出生的稚蟲還沒長出在水中進行呼吸的氣管鰓,這段時間只能靠皮膚吸取水中的氧氣生活。稚蟲蛻過壹次皮,長到二齡時,身體的兩邊便生出魚鱗狀的氣管鰓,開始進行正常的取食遊泳活動。壹只蜉蝣稚蟲,能在水中生活1年,更換20多次“外衣”。
蜉蝣白天不活動,隱藏在雜草叢中及河邊的樹葉背後,它那近似三角形的透明發亮的翅總是合攏起來豎立在背上。傍晚時成群結隊在水邊飛舞,進行交配產卵,因而夜晚水中的魚兒常躍出水面,捕食接近水面飛舞的蜉蝣。雄蟲交配完後,很快就結束了生命;雌蟲產完卵完成了傳代任務後,亦隨即死於水面,成為魚類和青蛙的餌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