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阿馬島之戰發生的原因及結果
發生地點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又名福克蘭群島,位於南緯51度,西經57度地區,由346個島礁組成,面積12800平方公裏,人口2000人,首府斯坦利港。這個群島距阿根廷大陸南部海岸最近處510公裏,距英國本土約13000公裏。馬島在軍事上是南大西洋的重要據點和南美大陸南部的海上前哨,也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主要海上通道,曾被稱為南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鑰匙”。馬島距南極大陸較近,是到南級進行探險和科學考察的前進基地和理想的物資中轉站,也是將來開發南極大陸的重要出發地。馬島所處的戰略地位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引起馬島戰爭的重要因素。
阿根廷和英國就馬島的歸屬問題整整爭議了壹個半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進行了持久的談判,但雙方各持己見,互不相讓。阿根廷認為,馬島原屬西班牙王室,阿根廷獨立後,其主權應屬於阿根延。自1832年被英國占領後,阿根廷壹直為恢復它的主權而鬥爭。而英國認為,馬島是它的殖民地,只接受把它作為壹個非殖民化問題來處理,不承認阿方擁有主權。1960年以來,聯合國大會曾4次作出決議,要求雙方通過談判解決爭端。不結盟國家會議曾作出決議,支持阿根廷人民為恢復馬島主權而進行鬥爭。20多年中,兩國談判時斷時續,但主權歸屬問題卻壹直懸而未決。1982年2月,雙方在紐約談判破裂後,英阿雙方關系日趨惡化,阿根廷為了維護民族尊嚴,國家主權及領土完整,徹底消除長期存在的殖民主義這壹“毒瘤”,決定采取軍事行動來結束英國殖民主義者對馬島的武力統治。 1982年3月19日,壹支由60來人組成的阿根廷小分隊在馬爾維斯群島中的南喬治亞島登陸,在那裏安營並動手拆毀壹個舊漁船碼頭,還在島上升起了阿根廷國旗。英國外交部指責這壹行為是“入侵”,接著兩國都立即向出事地點派出軍艦,準備兵戎相見,從而使局勢激化。這事件也就成為英阿馬島戰爭的導火線。阿方把這壹天看作是戰爭的開始日。 在這次戰爭中,阿方海軍的主力基本出動,參戰艦艇和輔助船只33艘,飛機250余架,以及陸軍部隊等,總兵力達65000人。英國出動了海軍實力的二分之壹,參戰艦船118艘,飛機200余架,以及步兵,傘兵,陸戰部隊,總兵力達35000人。這次戰爭歷時74天,經歷了三個階段:第壹階段為阿軍占領馬島和南喬治島,英國調集三軍,組成特混艦隊開赴馬島水域,展開兵力,奪取前進基地,完成封鎖部署。第二階段主要是雙方出動飛機和艦艇,進行海空戰鬥,封鎖和反封鎖的鬥爭激烈,戰場形勢急劇變化,阿逐步喪失戰爭的主動權。第三段主要是登陸和抗登陸作戰,阿守島兵力雖較多,但由於部署不到指揮失誤,戰術笨拙,只消極據守孤立據點,不實施有力反擊和機動作戰,最後失敗,被英國重占馬島。在74天(實戰時間僅壹個半月)的戰爭中,據資料統計,阿軍死1000余人,傷 1300左右,被俘11800余人,損失艦船11艘(沈5傷6),飛機100余架,耗費10億美元以上。 馬島之戰,英阿雙方在作戰中都投入了許多現代化先進的武器裝備,有些是首次用於實戰,戰果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