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取者更易得到貴人相助嗎?
貴人不會從天而降,很多時候需要我們自身努力得到貴人的賞識,貴人才會伸出援助之手,正所謂“天助自助者”,壹個人如果才華橫溢而又富有進取精神,那麽貴人就會在不遠處向他招手了。
香港富豪於品海三十出頭時,就已經身價過億了。他出身貧寒,靠白手起家成為商界新貴。白手起家往往需要貴人相助,才能壹躍而起,那麽是誰給了於品海這個機會呢?這個貴人就是《明報》創始人金庸先生。是金庸確定於品海為《明報》未來掌門人,才成就了於品海的大事業。
《明報》是新派武俠小說大師金庸與其中學同學沈寶新於1959年創辦的。當時金庸出資8萬港元,沈寶新出資2萬港元。時至今日,《明報》已是市值約10億港元、盈利約1億港元的大型報業集團。除《明報》外,該集團還有娛樂性的《明報周刊》、學術性的《明報月刊》。
1989年5月20日,在《明報》創刊30周年茶會上,金庸突然宣布辭去社長壹職,只留任《明報》集團董事局主席壹職,並表示要徹底淡出江湖。
此消息壹傳出,立即有10多個財團上門洽談收購金庸所持股份壹事。先後有收購專家梁伯韜與出版奇人鄭經翰合組的收購搭檔;有英國報業大亨麥士維;有香港財閥李嘉誠;有香港首席洋行怡和;還有澳籍傳媒大王、《南華早報》大股東梅鐸以及日本德間書局老板和他的顧問於品海。
於品海何許人?他乃壹介寒士,1959年出生於香港壹山東籍的海員家庭,靠勤工儉學才中學畢業。1977年,於品海前往加拿大沙省大學政治系求學,學成後回港,不久進入金庸舊屬黃揚烈創辦的《財經日報》做國際電訊和翻譯,月薪為2000港元。由於薪金太少,他於壹年後離職到富麗華酒店做職員。
1985年,於品海以20萬港元為資本,說服朋友韋家祥、麥永強等人投資80萬港元,創辦智才顧問管理公司。
同年8月,於品海做成智才的第壹單業務,與日商合作,發展並管理桂林的漓苑酒店。智才只出資100萬港元,就獲得這家擁有200多個房間的酒店管理權,到後來直接成為它的控股公司。傾其所有做成的這單業務,智才獲益不匪。
後來的幾單生意,智才都是為日本財團來華投資提供服務。兩年後,智才上市,市值已達6億港元。短期內能達到這樣的業績,充分顯示出於品海的經營才能。
於品海對事業十分執著,雖未能協助日本出版商談妥《明報》收購事宜,但他卻在這個過程中給“金大俠”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經常陪金庸看戲,吃大閘蟹,不時大談他的辦報理念,令金庸十分開心。
1991年12月,於品海收購南海紡織不久,就與金庸進行商談,他這次是代表自己要收購《明報》,而非為日本財團效力。於品海向外公布了他的“技術性收購”方案,當時金庸持《明報》投權,沈寶新持15%,其余為公眾散股。按協議於品海從金、沈二人手中購入50%股份,需要現金4.53億港元,但他不能壹下子拿出這麽多錢來。
怎麽辦?金庸惜才,幫他出主意。兩人合組了“明智公司”,智才為第壹股東,占60%股權;金庸註資1.8億港元現款,換另40%股權。另外,於品海說服金庸購入智才所持的南海發展(前身為南海紡織)50%的股權,又出資1.6億港元。兩項相加,金庸***出資3.4億港元,頂了於品海購入《明報》50%股份的大部分賬項。他只需另付1.13億港元給金庸,就可把五成《明報》股權的款項還清。
他們完成第壹次“技術性收購”後,第二次協議時又商定,金庸尚持有的25%《明報》股權自1994年12月1日起,分5次全部讓給於品海。
此後於品海出任《明報》集團副主席,到了1994年3月31日,《明報》集團宣布:自即日起查良鏞(即金庸)與沈寶新退休,分別辭去董事局主席、副主席職務,由於品海擔任董事局主席,金庸任名譽主席。這壹年,於品海才35歲。
4月於品海正式上任,並當選為香港報業公會主席。《明報》股價飆升,由每股4元漲到10港元以上,於品海所控的《明報》及南海發展,市值達40億港元,於品海個人賬面財富也由5億多港元逾至13億港元。
金庸在與於品海交接董事局主席壹職時,曾發表講話,稱:“過去大約10年中,我熱衷於尋求壹個聰明能幹、熱心新聞事業、誠懇努力的年輕人,可以將《明報》交托給他。如果不是我運氣好,不會遇到於品海先生這樣似乎‘量身訂做’的,比我想像所要求更加精彩的人才。他是在加拿大讀政治經濟系的,對傳播事業至少熱衷了10年,至於企業策劃,那是天才。”
默默無聞的於品海得到了貴人金庸先生的相助而壹躍成為香港商界的名人,這壹方面源自於品海與金庸先生非比尋常的關系,另壹方面也是於品海突出的才華得到了金庸先生的賞識。看來找貴人自身還得有實力,正如“打鐵還須本身硬”的俗語那樣,有了才華自然會有貴人的鼎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