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技術方法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技術方法

壹、內容概述

1.主要成果

通過1∶5萬比例尺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總結形成了壹套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流程和技術方法體系。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總結及完善了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的技術路線,形成了壹套野外和室內工作方法。針對黃土高原地區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和分布規律,形成了壹套從資料收集→遙感解譯→野外核查→再次解譯→野外調查→主要地質災害點測繪→重大地質災害點勘查的工作流程和各個環節的實施細則;室內工作形成了基於GIS的數據采集→空間屬性數據庫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選擇→危險程度模型分析→地質災害危險程度評價與區劃的技術方法和工作流程。

2)研究了西北黃土高原區地質災害發育規律及變形破壞模式。其滑坡平面形態典型、剪出口高,基本力學模式簡單;崩塌規模小、危害大、變形模式多樣(圖1);不穩定斜坡坡度跨度大、坡型以直線型為主,潛在危害嚴重。

圖1 黃土高原區崩塌破壞模式

3)研究了黃土滑坡的主控因素和誘發因素,認為溝谷發育期、坡體地質結構、坡體形態等對滑坡的形成、分布、規模和類型具有明顯的控制作用,地下水和植被對滑坡形成具有壹定的影響,人類工程活動和降水的雙重作用是滑坡災害最主要的引發因素(圖2—圖4)。

圖2 寶塔區杜甫川溝谷發育分區

圖3 降雨量與地質災害發生頻次關系

4)根據黃土地區斜坡特點,計算了工作區不同坡度區間、不同坡高區間、不同斜坡類型及不同坡向區間發生滑坡的概率(圖5—圖7),建立了基於坡度、坡高、坡型、坡向等參數的黃土滑坡區域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

5)形成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及危險程度區劃技術方法(圖8—圖10)。

6)規範和統壹了西北黃土高原區地質災害圖的編制方法和圖式圖例,建立了基於MapGIS的地質災害編圖的圖庫字庫,形成了壹套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編圖技術方法(圖11)。

圖4 人類活動改變斜坡原始坡度狀態

圖5 不同坡度區間發生滑坡的比例

圖6 不同坡高區間發生滑坡的比例

圖7 不同坡向區間發生滑坡的比例

圖8 地質災害點密度分布

圖9 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

圖10 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

7)采用高精度遙感影像圖對調查區進行了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解譯,建立了地質災害遙感解譯標誌和數據檔案(圖12)。

8)對陜西省特大型滑坡進行了專項調查及評價,研究了特大型滑坡的時空分布規律、發育特征、形成機理及風險級別(圖13),形成了壹套針對特大型滑坡調查與評價的技術方法。

9)開展了汶川地震災區、玉樹地震災區、安康特大暴雨及灞橋滑坡等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形成壹套快速反應、高效的地質災害應急排查技術方法。

圖11 滑坡分布圖編制的基本構成及層次

圖12 基於ArcGIS的遙感解譯平臺

圖13 不同風險級別特大型滑坡數量

圖14 地質災害信息系統

10)建立了基於ArcGIS的數據庫及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圖14)。

2.技術特點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技術路線見圖15,其技術特點包含以下6個方面:

1)以已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潛在地質災害隱患點及其形成的地質條件調查為核心,以遙感解譯和野外核查為主要手段,對已發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進行調查,開展滑坡、崩塌、泥石流易發程度區劃;在遙感解譯的基礎上,以野外實地調查為主要手段,對潛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並逐壹對其危險程度和危害性進行評價。

2)以遙感調查為先導,並將遙感調查貫穿於詳細調查工作的全過程。在遙感解譯基礎上,初步判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的危險性,確定需要進壹步核查和調查的已有地質災害點,以及需要排查的基本具備成災條件的地質災害隱患地段或區域,劃分重點調查區和壹般調查區,指導野外調查;並將遙感解譯—野外核查—再解譯貫穿於調查工作的全過程。

3)調查區采用重點調查區與壹般調查區相結合的方法。根據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將調查區劃分為重點調查區與壹般調查區,按照1∶1萬比例尺草測、1∶5萬比例尺正測、1∶5萬比例尺簡測3種主要的不同精度展開調查。

圖15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技術路線框架圖

4)災害點按野外核查、地面調查、測繪和勘查4個層次開展。對於未成災或沒有威脅對象,且規模小、發育特征不典型的滑坡、崩塌、泥石流自然地質現象,采用野外核查為主的方法;對於已成災的已有地質災害點或具有威脅對象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逐壹進行現場調查;對於危險程度較大的地質災害,進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質測繪;調查中發現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當地面調查和測繪工作仍不能解決問題時,對其實施控制性勘查。

5)采用點、線、面相結合,重視環境地質條件調查,以專業調查為主的方法:①地質災害點調查,即對已有地質災害點逐壹進行現場調查;②沿線追蹤調查,即沿著主幹河流及其支流低地、交通線路及輸油管線進行地質環境條件、滑坡、崩塌以及地質災害隱患點追蹤調查;③面上控制調查,即在地質災害點較少地段,采用網格控制調查。

6)緊密與各級政府國土部門相結合,采用政府部門和當地群眾***同參與的調查方法。壹是充分了解地方政府部門對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需要,並將其需要貫穿於調查工作中,提高調查成果的實用性;二是在地方政府部門配合調查時,調查組實時將地質災害隱患點移交給政府部門,政府部門及時實施避讓、監測等防治措施;三是專業調查與群測群防相結合,提高群眾地質災害防治意識,完善群專結合的監測網絡。

二、應用範圍及應用實例

1.成果應用的範圍及效果

西北黃土高原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成果可作為減災防災和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以及科學研究等的基礎地質依據,對地質災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總結形成了壹套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流程和技術方法體系,建立了延安市寶塔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示範,為隨後開展的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項目提供了技術示範。

2)揭示了調查區地質災害發育的地質環境背景、地質災害類型、發育特征與分布規律及形成機理,並以此為基礎提出了防治對策。

3)完善了群測群防網絡,建立了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為地方政府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及編制防治規劃提供了基礎地質依據,被調查區內工程建設選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廣泛應用。

4)編制的《編圖指南》和示範圖件為地質災害編圖提供了支撐,隨後開展的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項目都以此為技術範例。

5)編寫了國土資源部行業規範,即《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調查規範》。

6)為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及風險管理提供了基礎數據。

7)開展了汶川地震災區(圖16)、玉樹地震災區(圖17)、安康特大暴雨、榆林子洲滑坡、西安灞橋滑坡(圖18)等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同時開展了延安市和榆林市地質災害汛期排查,向當地政府提出了應急處置建議。

8)基於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發表了多篇論文,成果被多次引用,其中《延安市寶塔區崩滑地質災害發育特征與分布規律初探》被引頻次23次,《遙感技術在黃土高原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中的應用》被引頻次18次;同時通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長安大學等高校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培養研究生多名。

圖16 汶川地震災區應急調查

圖17 玉樹地震災區應急調查

圖18 西安灞橋滑坡應急調查

9)此項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已納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掀起了全國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高潮,推動了我國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進展。

2.應用前景

近年來,全國各地開展的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都以延安市寶塔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為示範,起到了應有的示範作用,在地質災害調查及防治工作中應用前景廣闊。

三、推廣轉化方式

1.宣傳報道

舉辦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萬村培訓”,向當地群眾宣講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圖19);提出的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處置建議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進行了報道(圖20);同時在國土資源部網站、中國地質調查局網站及西安地質調查中心網站也多次就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技術方法進行了報道。

圖19 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萬村培訓

圖20 中央電視臺報道

2.會議交流

1)舉辦了中國-挪威地質災害研討會,啟動了“灌溉滲透誘發型黃土崩滑災害機理研究”中挪國際合作研究項目。

2)承辦了“第十屆國際滑坡與工程邊坡會議”、“2011年全國工程地質學術年會”、“國際首屆地質災害研究及管理新技術研討會”等多次學術會議,並就“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技術方法”向與會代表進行了交流。

3.人員培訓

項目負責人張茂省研究員分別在3 期全國性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培訓班以及陜西、甘肅、青海、山西、河南、海南、吉林等省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培訓班上授課,對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方法進行培訓,並赴實地進行地質災害調查技術指導,累計培訓人員超過1000人次(圖21)。

圖21 張茂省研究員在為學員授課

技術依托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

聯系人:張茂省

通訊地址:陜西省西安市友誼東路438號

郵政編碼:710054

聯系電話:029-87821980

電子郵件:xazm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