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提供壹篇英語介紹HIT-HOP的文章?
九十年代以來,壹種新的運動方式在中國大城市的青年中開始流行。青年人把街頭、公園等公***空間當成運動場地,三五成群,或者切磋舞藝——類似於黑人舞蹈風格,或者練習玩滑板,時不時驚險地跳躍壹下,這就是時下風靡中國青年人的Hip-Hop運動。
Hip-Hop文化是源於70年代美國黑人的壹種街頭說唱文化,中文翻譯為嘻哈。"Hip-Hop"來源於洛夫巴格·斯塔斯凱(Lovebug Starsky)"To the hip,hop,hippedy hop"的歌詞。從字面上來看,Hip是臂部,Hop是單腳跳,Hip-Hop則是輕扭擺臂的意思,從中可以看出Hip-Hop舞的特色。
Hip-Hop文化最先包括美國黑人說唱樂和街舞,後來與之有著***同叛逆精神的青年文化的其他形式如塗鴉、滑板及其他極限運動形式也被歸入此列。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Hip-Hop文化登陸亞洲,勁爆日本、韓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並伴隨“韓流”的入侵,很快在中國十七八歲的年輕人之間流行起來。
壹、Hip-Hop運動的文化表現
Hip-Hop的運動形式,我們主要介紹壹下街舞和滑板。
要說到街舞,離不開美國黑人的說唱樂。二者是互為壹體的,都根源於黑人民族擅長的傳統娛樂方式。說唱樂的風格是即興饒舌,它舍棄了音樂旋律,強調節奏感。直白的語言、單壹的韻尾都要配合鼓點的力度與節奏,再加上自始至終壹個男人技術性的道白,使它宣揚壹種野性的誘惑和當仁不讓的氣勢。但光有這壹切的說服力是很不夠的,旋律是表征人們內心情感變化起伏及細膩敏感度的,被拋棄之後,就使得情感的表達及情感本身變得簡單粗糙。所以它很自然地就使用了黑人的另壹種音樂文化——舞蹈,借助於變幻的身體語言彌補情感表達的不足,於是街舞隨之產生。街舞的種類很多,Disco、霹靂舞、勁舞、搖滾、Poping、Locking等都是。它用身體的跳躍、扭動、旋轉、搖擺,甚至壹系列的空翻、倒立、陀螺轉等高難度動作來詮釋獨立不羈的個性心誌。它的爆發力很強,很有感染力,舞姿自由,節奏強勁。它並不是只能在街頭跳,它是“起源於街頭”。所以,隨便車庫、樓頂、舞臺甚至是家裏都可以進行。跳街舞的男孩女孩叫做B-boys(Breakingboy或Boogieboy)或B-girls。
我們再來看滑板。滑板是沖浪運動在陸地上的延伸,五十年代後期美國南加州海灘社區的居民們發明了世界上第壹塊滑板,他們希望在陸地上體驗沖浪的感覺。由於滑板運動很富於挑戰性、表現力,七十年代便在歐美廣泛流行,並很快風靡全球,據說本世紀該項運動還將進入奧運家族。
在當今高科技時代,滑手的技術進步和先進科技的結合,使這項運動跨越了堅硬陸地地面的障礙,使之越來越具有了自由飛翔的樂趣。當今滑板的主流,是特意組合各種坡度和障礙,專業設計各種滑板公園,令滑手可以在峰口流尖“踏浪而行”。沒有場地的地方,年輕人就利用街頭障礙如帶坡的路面、臺階等等來練習。今天滑板玩家已形成壹個大群體,他們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運動風格甚至音樂。
二、Hip-Hop運動的文化定性
嘻哈運動作為壹種文化表現形式,其本身不同的文化定性,使其呈現出許多獨特之點。
體育競技文化。嘻哈運動是壹種體育競技文化,尤其是滑板,已成為青年挑戰自我體能極限最熱衷的運動。街舞和滑板都需要技術,只是強度和耐力的程度不同而已。兩者都分級別,而且有很多規定動作。比如街舞有airplanes、airswipes、applejacks、backspin等,總***不下百個。滑板有ollie,kickfilp、heelfilp、kickfilp360等,不壹而足。這些規定動作包括走、跑、跳及其變化,頭、頸、肩、上肢、軀幹等關節的屈伸、轉動、繞環、擺振、波浪形扭動等連貫組合,既註意了上肢與下肢、腹部與背部、頭部與軀幹動作的協調,又註意了組成各個環節的各部分獨立運動。不僅具有壹般有氧運動改善心肺功能、減少脂肪、增強肌肉彈性、增強韌帶柔韌性的功效,還具有協調人體各部位肌肉群,塑造優美體態,提高人體協調能力,陶冶美感的功能。因此,近來甚至很多中老年人也跳街舞,權當跳健美減肥操。作為體育競技,近幾年來,中國中東部大中城市紛紛舉辦街舞或極限運動大賽,大賽規則也已和國際接軌。例如今年九月在湖州舉行了全國性極限運動大賽,采用國際賽和全國賽雙計分、雙排名,光滑板和滑板車就分BMX特技單車公園賽、極限滑板公園賽、平地花式特技單車、極限直排輪公園賽、極限直排輪U臺賽、極限直排輪U臺雙人賽、BMX特技單車U臺賽、極限滑板U臺賽八種。並且它帶動了相關的運動服飾、運動場地、運動器械制造等行業的本土化。
青年流行文化。嘻哈運動又是壹種青年流行文化。青年往往是“流行”是始作俑者和最強有力的支持者。街舞和滑板從誕生到流行,尚只有短短三十年,所到之處,掀起壹陣陣流行風暴,引得許多青年持續“發燒”。並由這種運動形式延伸出去,形成了青年文化的新風格。比如嘻哈族服飾、嘻哈運動用品、Rap饒舌音樂、DJ等等,當我們註目街頭青年時,常會發現他們趨同的裝扮風格。比如給鼻子安上鼻環,耳朵壹溜戴好幾個耳環,寬大的T恤、板褲、運動靴、棒球帽、或佩載粗粗的銀質耳環項鏈、手環等飾物,戴墨鏡、MD隨身聽、滑板車、雙肩背包等,走起路來up and down(上下起伏),編發辮、燙爆炸頭或者束發……總之,要表現出動感十足,這說明了青年對嘻哈文化的高認同性。街舞和滑板本身就具有流行的品質。街舞是模擬黑人舞步,追求韻味,滑板是通過在板上助滑後,身體離板騰空飛躍,閃轉騰挪以及倒空翻、空中轉體、陀螺轉等等,都是追求舞姿或身形的優美舒展。二者都使玩家從中感到極大的樂趣。所以它迅速“流竄”到世界各地,在青年中掀起壹股股熱潮。
全球邊緣文化。所謂邊緣文化,是指社會中少數非正式群體創造並認同的,流行於其群體內的亞文化形式。青年文化是多元的社會文化分層中的壹元,是以青年小眾為唯壹生息、傳播和繁衍的客體人群的亞文化形式,因此,它是壹種邊緣文化。嘻哈運動之所以總是在青年中流行,主要就在於其表現出的叛逆性、非功利性、超前性、審美性和差異化,與青年的心理特征正好吻合。嘻哈運動中,不論街舞、滑板、花式單車或其他極限運動形式,都追求形式美,講求精神放松。街舞是融運動於娛樂之中,而滑板是融娛樂於運動之中。青年精力旺盛,追求個性自由,娛樂和運動的二位壹體是他們最喜愛的休閑方式。嘻哈運動本來就是年輕人自己創造的娛樂形式,所以能得到青年人這個亞群體的青睞。
小眾休閑文化。嘻哈文化是青年小眾的休閑文化。它是青年在工作、學習、睡眠和其他必要的活動時間之外進行的,用於發展完美自我、提升生活質量等而進行的壹系列活動。雖然滑板已開始納入正規職業培訓,有了少部分職業選手,但大部分參加者還是將其視作業余愛好,而且就其運動本質和發明初衷來說,是壹種休閑娛樂方式,被納入職業運動範疇,是我們這個商業時代體育運動項目所面臨的***同命運。作為休閑文化,嘻哈運動是青年人進行心理宣泄的重要途徑。人們跳街舞時可以隨心所欲地發揮,既可搖頭晃腦賣力地跳,也可懶散地隨著音樂晃悠,沈浸於毫無拘束的舞步中;而滑板運動由於它的高難度,使玩家在調劑身心之余,更鍛煉人的意誌和耐力,並從運動中獲得對生活的深刻感悟。
三、Hip-Hop運動的文化歸因
全球化的時代背景。嘻哈運動流行在壹個全球化的時代,青年在國家、地區之間的隔離狀態被打破,全方位的聯系、溝通和相互影響越來越加強,人類交往的時空約束被弱化,使青年人成為享受全球化成果最活躍的人群。馬克思早就指出這壹天的必然到來,“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嘻哈運動及其他衍生文化形式都是借助於現代傳媒的鼓勵性暗示,和聲情色並茂的傳媒立體展示,才得以傳播開來。其風靡之迅速,掃蕩了壹切有形的地理屏障的阻礙。如果不是科技進步所提供的交通與通訊手段的突破,使得超越時空的全球文化交流成為現實,這壹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網絡化的生活空間。嘻哈運動文化的迅速傳播,得益於無孔不入的因特網。網絡時代具有開放性、平等性、選擇性和個體性的時代特征。受其影響,年輕人按其意願形成無權威、無硬性設置、無社會分層的團體,嘻哈運動群體恰好滿足了這些要求。它全憑興趣聯接著成員,壹起切磋技藝、舉行比賽。同時他們充分利用因特網,建立起各種相關網站或網頁。比如“滑板大聯盟”、“自由靈魂”、"Kicker Club"、“中國極限運動網”等等。在網上同仁相互交流心得、進行網上教學、發布運動新聞、介紹國外進展等,凡是與嘻哈文化有關的信息都能找到。因此,嘻哈運動在中國的發展,不能不說是得益於網絡化的傳播。
青年文化的歸屬功能。嘻哈運動文化的流行還在於它作為青年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和歸屬功能。它是壹種典型的青年文化,熱烈奔放,符合青年活潑天性;它的技巧性,能激起青年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並磨練意誌和耐力。它具有差異化的評價尺度,更容易使參與者獲得各種肯定性評價;嘻哈群體對外界刺激能作出的相應壹致的群體性反應,又可以為其成員提供心理保護和心理慰籍;而群體內成員的大量平等交流,又能激發創造力,形成自尊自信和尊重他人的觀念,並獲取情感的滿足,青年自然會認同Hip-Hop運動文化。
青春期的生命歷程。青春期階段的主體特征,也是嘻哈文化流行的重要原因。青春期,人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和形成,自我實現的需求和欲望不斷增長。他們努力要求擺脫父母家庭的影響,獲得人格上的獨立,並以擺脫對大人的情感依附作為自己成人的標誌。在這種情況下,同齡人群體就成了他們情感依附的對象。
同時,此期的青年具有強烈的反叛性。這是他們爭取成年人的權利和獲得成年人的世界承認的特定方式,是主體自我張揚的表現形式。嘻哈文化就是青年反叛的文化符號。可以說,它是在群體中的完全個人活動。它沒有指揮、命令、被排斥、被替換的壓力,它非常自由,每個人都既是演員又是觀眾。因此,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且都有機會展示自身魅力,也同樣要尊重他人表演的權利,並予以欣賞。這意味著自主、獨立、平等、自我支配性的權利和地位的獲得,而這對青年非常重要。
體育競技文化的吸引力。嘻哈運動帶來了體育競技文化的新元素,其特有的刺激性、放縱性、宣泄性、冒險性,能釋放人的心理潛能,減輕心理壓力。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際交往的物質化和金錢化,緊張的都市人越來越感到生活的負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運動方式來調劑。青年人本就是體育運動的愛好者,對新奇刺激的運動方式更是壹拍即合。據研究,體育運動中,人的大腦皮層神經處於最適宜的興奮狀態。此時,人們觀察敏銳、記憶清晰、思維活躍,能大大提高人的創造潛能的發揮。尤其是競賽中,人們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更為強烈,克服困難的意誌和爭取優勝的信念更為堅定。因此,培育青年對自己喜愛的運動方式如嘻哈運動的熱愛,是鍛煉身心的壹種很好的途徑。
四、Hip-Hop運動的文化功用
青年社會化方式的自我選擇。參加嘻哈運動群體,是青年自我選擇的良好的社會化方式。個人的社會化是通過人際交往而產生的,尤其是社會上和自己地位、條件、年齡等相類似的人,更是人際交往的首選對象,青年也是如此。嘻哈運動作為青年文化,其作用機制是提供青年群體的行為範本,對青年個體作出最具體、形象和頗有說服力的引導;潛移默化地指導年輕人,形成本文化及其所屬的上位文化所容忍、贊同的社會行為和人格特征,並通過成員的社會互動,提供交流、磨合機會,最終達到青年塑性的結果。
齊美爾(Simmmel.G)認為,人們有兩種需要。壹是要順應社會,滿足“社會相符需要”,二是要與周圍人有所不同,以滿足“社會差別需要”。參與到嘻哈文化中,是青年追逐潮流的從眾表現,這反映了青年對同齡人群體的心理依賴性和認同性。而在群體內竭力鍛煉技術,以期臻於完善,又是其成就動機和“社會差別需要”使然。這正是青年社會化過程中的正常反應。它融生活情趣、相互合作、信任、支持以及自我實現的成就動機於娛樂、運動和競技之中。在這個過程中,青年逐漸學會解決沖突、合作及其他社會生存技能,這是家庭和學校教育有所欠缺的。
青年生命價值觀的表意性符號。嘻哈運動是壹種流行文化符號。作為運動文化,它傳遞出青年的渴望、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和實踐;作為流行文化、它展現青年的豐富個性和獨立不羈的叛逆精神。作為休閑文化,它是肯定和享受生命的表現。它能將對生命意義的體驗融於娛樂之中,將價值準則融於健康趣味之中。參加滑板運動的人都有壹個***同的心願,那就是渴望不斷獲得高峰體驗,因此他們讓自己的生活中充滿著挑戰,這是他們的生命價值觀所決定的。
嘻哈運動文化是青年創造的壹種新的文化生存空間,它是在不斷打破舊有的不適合人性發展的文化規範與生存格局的基礎上形成的。作為青年新文化,它將促使人的生活及生存狀態不斷發生新的變異、融合、轉型與發展,呈現出無限開放的趨勢,這是當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所特別需要的壹種過程和方式。
客觀上對社會消費的強力促動。現代消費具有社會、心理和象征的意味,成為個性、身份和社會分層的建構手段。青年消費也是如此。營銷學認為“在文化商品的選擇和使用上,青年越來越被認為具有實質性的且不可預測的決策權。……營銷者不再把年輕人界定為有著某種物質利益(反映了他們在勞動、家庭及教育結構中的位置)並在消費趣味和習慣中表現出來的社會群體,而是將青年界定為壹種市場範疇。”縱觀青年對嘻哈文化的消費可見壹斑。嘻哈運動流行之初,敏銳的商家就捕捉到了其將來火爆的必然性,並很快借鑒起國外將運動納入商業化機制的做法,開始培養極限運動的職業選手。時至今日,廣州、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合肥、鄭州、湖洲等很多城市舉行了各種級別的嘻哈運動賽事;嘻哈音樂組合及說唱樂唱片都已出品。嘻哈運動的國際交流經常開展,專業制造滑板的公司也於1992年搶灘中國。北京、青島、上海、南京、廣州、深圳等地紛紛建立專門的極限運動場地。專業經銷滑板的商店、嘻哈文化網站、街舞培訓班、Hip-Hop晚會、組織表演的中介、嘻哈用品個人店、嘻哈服飾店等更是遍地開花。這壹切都在客觀上促進了青年消費的熱潮,形成壹種新的,以青年為消費主體,以嘻哈運動器械和服飾為主打產品,並帶動相關行業,表現為強烈的個性化消費色彩的商業文化熱潮。
有利於社會整合。嘻哈運動文化在中國青年中的流行,壹方面表明社會認同發生了危機,因為社會認同來自於文化認同,傳統主流文化所倡導的集體主義原則作為壹種文化導向,不能取消各種豐富多彩的邊緣文化取向的合理性。文化導向只是對社會生活原則的規定,它並不排斥在此原則指引之下,具體生活內容的多樣性表現。另壹方面,嘻哈文化恰恰又反映社會整合度的增強。因為這種本屬於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系統的風潮在中國的風行,表明了社會和政治系統對青年建立適合本群體的異質文化的認可,是對青年創造新的文化空間和選擇個性化生存方式的尊重,這在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是不敢想象的。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這是個個體化的時代,在個人化的社會,各個亞文化群體聯接形成了充滿活力的微觀基礎,並通過特定群體的文化紐帶維系成壹個有機的社會宏觀結構。社會結構早已不能只由集體主義壹元文化來整合,作為其微觀基礎的個人越來越具有自主性、差異性、平等性和獨立個性;壹旦排斥,則會加劇對主流文化的離心力,最終導致社會結構的松散化和斷裂脫節,所以人們對異質性亞文化越來越寬容。而通過各種亞文化對自己成員的塑造功能、凝聚功能和陶冶功能,產生認同和歸屬感來凝聚人心,最終會促成社會的良性運行和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