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貴的野蠻人
幾千年前,古人就對此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辯論。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
然而幾千年過去了,關於人性的本質之爭並未因社會學、心理學及認知神經學等領域的進步得到徹底解決。那麽人性是否存在壹個客觀的本質?且來看看現今三種主流的觀點與學說。
白板說
白板,源自對拉丁語壹詞“tabularasa“的寬泛解釋,意指被擦得幹幹凈凈的寫字板。關於人性的白板說可以追溯到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 —— 1704)。他針對強調人性是由先天觀念決定的理論,提出了自己的壹套理論,即經驗論,既可以被認為是壹種心理學理論(及人類的心智是如何運作),又可以被看作壹種認識論(即我們是如何認識事實真相的)。關於這個理論在其著作《人類的理解》有壹段非常著名的闡述:
在現實的社會中,“白板說”或已成為企業管理中的默認準則。對於許多大公司,每年都會招聘大量的應屆畢業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她們進行培訓,以達到工作上的技能要求,以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為什麽不直接招聘有工作經驗和技能的人才呢?這種行為的壹個重要出發點,就是應屆畢業生就如同壹張白紙,容易在上面進行公司文化和企業發展目標的塑造和灌輸。而對於有工作經驗的人,思維已經具備壹定的定勢,很難再進行塑造,也很難再讓其接受企業自身的文化。
“白板說”也已成為政治理念和倫理觀念的聖典。按照這種理論,不論種族、民族、性別及人與人之間的任何差異都並非源自先天的遺傳和基因不同,而是來自經驗上的差異。所以通過改變個人經歷,包括重塑父母養育子女的方式、學校教育、媒介和社會的獎勵機制,就能改變個人本身。對於學業不良、貧困及反社會行為等問題也能得到改善,而不是做出不負責任的表現。
此外,“白板說”也常被成功學和大量的心靈雞湯文所運用,強調通過個人的刻苦與努力,就能實現自己夢想和所追求的東西。如果妳目前沒有成功,沒有取得成就,那是因為妳還不夠投入,還不夠努力。雖然這種邏輯不能說完全錯,但肯定是不完全對,因為其中忽視了壹些其他很重要的因素。
高貴的野蠻人
這種理論的提出者是法國哲學家讓-雅克·盧梭。“高貴的野蠻人”這壹概念是歐洲殖民者在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發現當地的土著民族是產生的。他認為,人在自然狀態下是天性無私、崇尚和平、無憂無慮,而貪婪、焦慮以及暴力等許多負面事物都是文明的產物。
盧梭在1755年寫道:
這種學說對當下人們的觀念和生活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不少人崇尚各種天然事物,比如天然食物、天然藥物、自然分娩、自然養生等。在這其中,對有機蔬菜和肉類的追捧更是達到前所未有的熱衷,同樣壹種蔬菜和肉類,貼上了有機的標簽,價格立馬可以翻上壹倍,甚至幾倍。但究其營養成分,並未見得更加豐富和健康。
同時,質疑各類人工合成和制造的東西,對各類非自然成長的事物充滿了恐懼,對轉基因食品以及通過含添加劑(激素)飼料餵養長大的肉禽產品更是進了前所未有的口誅筆伐。
機器中的幽靈
這種人性學說,可以追溯到法國哲學家和數學家的笛卡爾。這種學說的核心觀點是心靈可以獨立於肉體單獨存在,並且心靈不遵從任何機械運動的法則。笛卡爾指出:
在笛卡爾的三個世紀之後,批評家、哲學家吉爾伯特·賴爾為笛卡爾的這套學說賦予了壹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名稱——“機器中的幽靈”,他寫道:
在當今,許多美國人仍然堅信靈魂是不朽的,認為它是由壹些非實體的物質構成,而這些物質能夠與肉體相分離。
對照中國古人對人性的思考,高貴的野蠻人學說與孟子宣稱的人性本善相近。但這三種學說都沒有去刻意爭論人性的善惡,而是從人性的本質是什麽的角度去分析和闡明自身的觀點。
對人性的探索與討論,是屬於哲學範疇的問題。雖然哲學如今已經不再受人尊崇。甚至很多科學家也把哲學看作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的思考。但長久以來,哲學家的許多思考仍舊有著深遠的影響,有些甚至已經滲透到和根植於整個社會。白板、高貴的野蠻人以及機器中的幽靈三種人性學說也是如此,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受到其中壹種或多種思想的影響,壹些行為也都源於這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