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牛佛鎮的地域概況

牛佛鎮的地域概況

牛佛鎮位居沱江流域水陸交通樞紐,上至金堂,下達瀘(州)渝(重慶)。東到隆昌縣城,南到富順縣城,西到自貢市區,北到內江市區,距離介於35-40公裏間,形成以牛佛鎮為中心,以兩市兩縣為頂點的四邊形,是兩市兩縣(自貢市、內江市、富順縣、隆昌縣)的最佳結合部。同時,牛佛鎮與兩市兩縣的9個場鎮(瓦市、新店、何市、永嘉、黃家、廟壩、回龍、先鋒、永勝)相距約為10公裏,成為結合不中最佳輻射性小鎮。加之是瀕臨沱江中下遊的連接點,而具有了十分優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沱江流域最大的水碼頭之壹。

明末清初,牛佛地區盛產甘蔗,產量占富順縣70%,鎮域內糖坊60余處,年產紅糖16000余萬斤,並與四川蔗糖主產區內江連成壹片。糖的運輸,包括內江糖區所產紅糖均由牛佛獨木船運往外地。明嘉靖時期,自流井鹽場漸趨興盛,所產井鹽也多經牛佛渡往隆昌、榮昌、永川等地,帶回大米、百貨、日用品等運往自流井。清.政.府為征鹽稅,乾隆時便開始在牛佛渡設鹽卡征稅。

由於鹽道和糖道交集,水路和陸路相通,貨物豐盛,交易頻仍。隧有“扯不空的牛兒渡,塞不滿的大山鋪”的民謠。在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清代,牛佛已發展成為具有資本主義雛形的商貿大鎮。“九街十八巷,中間有個鴨兒尦,五省八廟七棚子,河北老街隔河望。”這則清代流傳下來的民謠,生動而形象地概括了當時的規模和格局。

鬥轉星移,時代變遷,場鎮區域已進壹步擴大。1987年由3個居委會分為5個居委會;2003年5月合為2個社區,即王爺廟社區和張家壩社區,***有12個居民小組。2006年,場鎮幅員面積1.51平方公裏,5655戶,11843人

王爺廟社區

王爺廟社區位於鎮.政.府西0.5公裏。東與張寺村相連,南與張家壩社區,西、北臨沱江,幅員面積0.57平方公裏。社區委員會駐油房街,2006年轄6個居民小組,3200戶,6691人。

2003年5月,萬壽宮居委會、燈桿壩居委會、王爺廟居委會合並而成王爺廟社區。轄區為牛佛商貿中心,亦是古鎮遺存集中區域,有九條街道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清代青磚黛瓦的建築風貌。即為老城區。

轄區內有造紙廠、印刷廠、自來水廠、供電分公司、天然氣站、糧油食品站、供銷社、農貿市場和大型超市等。

張家壩社區

張家壩社區為聯合社區,除駐地所在地張家壩區域外,還包括北大街、王大山街及水新農民街。張家壩,東臨張寺村,西臨沱江,北接王爺廟社區。幅員面積0.94平方公裏,2006年轄6個居民小組,2455戶,5152人。

1980年代後,新修育才街、新街,並延伸擴展張家壩街和田沖頭街。轄區內有教育、醫療、金融、郵電、工商等機構和農貿市場和商貿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