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10歲就上常青藤》 是誰寫的?具體內容?詳情?速求!!!!!!!!

《10歲就上常青藤》 是誰寫的?具體內容?詳情?速求!!!!!!!!

《壹歲就上常青藤》(10)

作者:薛湧

上期回放:

在分床的問題上,我們雖然壹直抱有分床的目標,但最終還是遵循“常青藤原則”,避免單向指令,和孩子充分協商,最後啟發她自己做出決定。

我們生活在網絡時代,關於早期智力開發的材料,可謂應有盡有:讀物、磁帶、錄像、光盤、遊戲,甚至還有增加智能的啟蒙班。不過,這些現代智能開發技術和產品的效果卻不佳,甚至會影響兒童智力的發展。

我們都知道,久看電視孩子會智能下降,老玩電子遊戲智能也會下降。而最近的壹系列研究也證明,那些利用新技術開發的智力的產品,也導致了種種意想不到的後果。比如,在美國風行壹時的《嬰兒愛因斯坦》系列讀物和光盤,銷售額已經達到兩億美元,壹度成了早期智力開發的經典。但是,華盛頓大學2007年8月公布的研究結果顯示,這壹系列對孩子的智力成長實際上有負面作用。在8~16個月之間的孩子,每天看1個小時的這種光盤,其掌握詞匯的能力就會相應降低17%。我也聽過壹些國內出版的幫助兒童背誦古詩等等的音像制品,感覺更糟。只可惜國內有關研究不發達,無法知道這些東西對兒童究竟有多大危害。

怎麽解釋這種現象?我們不妨回到“常青藤原則”。常青藤上課重視小型討論班,即使上大課,也往往在正式授課之外把大班拆成幾個小組上討論課,由教授或者研究生主持。這種教育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其功能不僅是傳授壹些死知識,而且要發展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置疑、辯論、說服、論證等等能力。這必須要教授在小班和學生面對面地互動中才能做到。這套傳統,大概是來源於英國的牛津、劍橋。在那裏,至今甚至還保留著師生壹對壹輔導的傳統。可見面對面的教育的傳統是多麽源遠流長和重要了。

父母雖然未必是教育專家,但是父母和孩子面對面的互動,就如同是討論班。這種天倫之樂不是父母單向對孩子傳授信息,而是父母針對孩子的各種需求隨時做出反應。比如父母給孩子讀書,孩子馬上會觸景生情,從書裏的故事講到自己遊樂場的經歷,講和爸爸媽媽去動物園看到的動物等等,父母馬上也會跟著附和。這樣的對話,激發孩子提問、想像,使孩子始終處於能動的狀態。這才是壹流的、“常青藤式”的教育。

中國文化以註重子女教育著稱。但是以我個人的觀察,不少很有文化的人,對孩子堅持權威主義的教育,不和他們多交流,而是習慣於簡單的指令,讓他們到各種班或者跟著各種光盤開發這開發那。甚至許多事業很成功的父母因為事業太忙而無法和孩子消磨很多時間,就讓電視、電子遊戲幫助自己看孩子。久而久之,孩子沈溺於電視和電子遊戲,喪失了思考能力,甚至在感情和智力的發育中產生壹系列病理問題。我在這裏要說的是:父母是孩子第壹個常青藤教授,要從小主持孩子的“討論班”。每壹個孩子,都天生具有接受這種常青藤教育的條件和權利。父母不能逃避自己的責任。

孩子要不要上幼兒園?從多大開始上幼兒園?上什麽樣的幼兒園?這壹直是爭議不休的問題。我們傳統的觀點是:孩子應該上幼兒園。壹般而言,上幼兒園的孩子在智力、感情和社會能力上發育得比在家裏長大的孩子要快壹些。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孩子的這些能力,需要在和更多的人的互動中才能充分發展。如果孩子總待在家裏,和家長之間的交流不管怎麽充分,也是比較單壹的,許多社會內容(比如和陌生人、朋友打交道)根本不會出現,孩子也無從學會有關的社會技能,甚至連這方面基本的語言也難以掌握。用我們的話說,孩子大壹點就需要有小伴侶壹起玩兒,不願意總和大人泡著。所以,孩子壹歲半左右,送進幼兒園是有好處的。更不用說,中國是個獨生子社會。孩子在家裏沒有兄弟姐妹,更顯孤單。如果再把孩子交給老人帶,則可能更有礙於其發展。壹般而言,老人比較慣孩子,同時因為精力不濟,跟不上孩子的節奏,無法和孩子形成有效的互動。這也是為什麽老人帶出來的孩子發展慢壹些、社會技能差壹些的原因。

不過,上幼兒園也並不是沒有問題。比如美國最近有不少研究顯示:上幼兒園的孩子有“行為問題”(如不聽話、暴躁不安、欺負別人等等)的比率比較高。壹項2006年的研究甚至稱幼兒園的孩子在壹天中體內分泌的壓力荷爾蒙可的松 (stress hormone cortisol) 要比在家裏帶的孩子高。很顯然,送孩子上幼兒園,固然幫助孩子學習社會、增加人際溝通,但也可能要付出代價,使孩子過早地承受各種社會壓力。

不知能否解決您的問題 如沒解決so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