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鼓浪嶼老別墅之旅
孩子爸爸團建,周五壹大早就出去了。想著壹直在廈門,哪也去不了,看到朋友上上周在鼓浪嶼度假的照片,於是要了聯系方式約上另壹個朋友,打算周六等孩子上完課就坐船過去過個安靜的周末。
? 周六下午等哥哥上完課,打了車往碼頭去,因為妹妹執意要帶她未幹透的美術作品,加上困意有點鬧騰,所以狠狠數落了壹番,還把自己特別喜歡的珍珠耳釘弄丟了,心情很不好。車子經過演武大橋的時候擡頭正好看到了落日余暉散,遠遠望去,心情壹下就好了許多。
因為是本地身份證,可以直接在輪渡碼頭上島,朋友已經帶著孩子等在路邊了。見到我們,我負責帶娃,她幫我買票(兩個孩子都沒滿1.2米,所以不需要買票),然後分別出示行程碼和健康碼就可以上島了。不管去了多少次鼓浪嶼,每次輪船在鷺江上行駛,都覺得兩岸的風景很不錯,加上晴好的春日,微風不燥,讓人感覺心曠神怡,很愜意。
登島後,孩子們喊肚子餓,三個孩子選擇去吃肯德基,點了他們愛吃的單品,吃飽喝足後就跟著導航走(雖然很熟悉景點,但是多年不帶團,有點生疏了)。昔日熙熙攘攘、人頭攢動的龍頭路,現如今只有幾家店鋪還在堅守著。壹路走壹路告訴孩子們鼓浪嶼的壹些小趣聞,到了人民體育場,哥哥開心地發現有壹個大足球場。走了30米,導航提示錯誤,折回來左轉沿著晃巖路壹直上坡,過了林巧稚故居後再走個20米就到了,地址是晃巖路70號,是著名“糖王”郭春秧的老別墅( 以下關於這棟老別墅的介紹來源於度娘,入住的切身感受就是低調奢華而富有內涵,想必別墅的主人也是如此)。
低調奢華、依山而建, 墅攬廈門灣於胸懷,風景佳絕
和眾多成功的華僑壹樣,郭春秧在南洋功成名就之後,回歸家鄉在鼓浪嶼這座華僑豪傑集聚的小島,建造了壹座舒適的別墅。據說,郭春秧是從1919年開始在廈門“行動”的,他最先開設了“大通行”,主要經營進出口貿易,隨後才在鼓浪嶼上進行開發和建設。位於晃巖路70號的別墅,正是在那個時期建造的。
這座三層別墅是藏身於日光巖南麓的半山上,順山勢而建,在建築上使用大量石材,使得整棟建築與山體完美融合。別墅的院子裏,有近三丈高的紅玉蘭樹,而古榕樹據說已經有兩百年的樹齡。榕樹張開的樹冠,似乎想把整棟別墅環抱懷中,給人壹種誤入樹屋的錯覺。
如果從建築本身來說,和其他華僑建築相比,郭春秧別墅並無勝出之處。但正是因為地處日光巖山麓,獨擁絕佳的風光,使得這棟別墅有著其他別墅無可比擬的“奢華”。據說,當年站在別墅廊下,只需平視就可攬九龍江入海口、廈門灣於胸懷,前方海中的大小五個擔嶼、浯嶼、貓嶼和相鄰的青嶼,以及遠方的烈嶼,歷歷在目,個個在胸,其視野的寬廣度是其他別墅不可及的。在近百年之後的今天,站在該別墅壹樓仍可俯視鼓浪嶼建築群壹排排的紅色屋頂。二樓與綠樹齊肩,遠眺大海。三樓在綠樹之上,可平視觀海,甚至可覽菽莊花園藏海景致,從日出到日落,潮起至潮汐,勝景不膩。事實上,除了留下這棟並不廣為人知的老別墅,郭春秧當年對鼓浪嶼的建設也做出相當大的貢獻。如今,鼓浪嶼海底世界後面的錦祥路,低調而安靜。可在當年,這條路被郭春秧作為民生商業街開發出來時,直通當時島上最重要的碼頭黃家渡,繁華盛況更勝龍頭路。據說,取名“錦祥”,也與郭春秧的另壹個名號“楨祥”有關。
?孩子每次住酒店都特別興奮,這次也不例外,把房間裏的大小設備都研究了個遍,到了十壹點都不願意睡。晚上和朋友在庭院裏喝了三兩瓶啤酒就著燒烤,不消壹會兒就開始頭暈。於是,我就先洗洗睡了,半睡半醒中,隔壁房間嗨的孩子回來找媽入眠。
黎明時分就聽到窗外熱鬧的鳥鳴聲,實在興奮,加上頭天晚上入睡較早,於是幹脆在日出後就爬起來了(以下就引用我的朋友圈來繼續,回程的時候隔壁泉州市確診了9例,到家後都在忙著填寫老師發布的各種排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