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喜盈門集團有限公司的發展歷史
喜盈門集團的前身是1958年由三臺彈花機合營而成的城陽公社彈花廠,1968年更名為嶗山縣城陽公社毛巾廠。因生產品種單壹、質量低劣,青島市和嶗山縣政府領導責成城陽公社黨委對毛巾廠進行整頓。1980年2月,紀玉君臨危受命,出任毛巾廠書記兼廠長,帶領幹部職工開始了創業之路。喜盈門集團經過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抓住機遇、創新發展;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地區多元發展;品牌經營,向現代化國際化企業發展四個階段,從1980年固定資產58萬,銷售收入130萬元,發展到2005年固定資產2.6億元,增長了448倍;銷售收入21億,增長了1615倍;出口創匯6000萬美元。 (1980-1986)
計劃經濟時代的鄉鎮企業原料供應無計劃,用計劃外高價棉紗同國有企業計劃內低價棉紗進行產品的市場競爭。1982年,在無國家設備計劃的情況下,購買配件安裝了12臺毛巾織機,使生產能力翻了壹番。同年經青島市政府有關部門批準更名為青島第四毛巾廠,並註冊了喜盈門牌商標。
針對企業人員管理和技術水平低的情況,聘請國有企業退休的管理、技術人員到廠工作,使毛巾生產的各個環節都有經驗豐富的專家進行“傳幫帶”。同時成立了職工學校,提高了企業綜合素質。產品先後獲青島市優質產品、山東省優質產品和中國紡織工業部優質產品的稱號。 (1993-2000)
1986年,市場經濟使鄉鎮企業和國有企業站到同壹水平線上競爭,喜盈門牌毛巾被紅遍大江南北,獲國產名牌精品金橋獎五連冠。
1988年,從戰略發展出發,在北京、廣州設立了辦事處。並引進日本、香港、德國等先進設備,使企業生產能力和技術、產品方面趕上國有企業水平,從而使企業在1986年獲紡織部優質產品,1987年獲農牧漁業部質量管理獎,1989年達到國家二級企業水平,1992年獲青島紡織金花。1989年到1991年開發的雙層割絨枕巾、緞檔螺圈、割絨、繡花、噴花、貼花毛浴巾、全刮底印花浴巾、無撚毛巾等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全刮底印花浴巾獲美國匹斯堡博覽會新產品金獎。 (1993-2000)
以鄉鎮企業——青島第四毛巾廠為集團核心先後兼並和租賃了4家國有企業、3家鄉鎮企業和數家民營企業,實現了低成本擴張,盤活了“喜盈門”品牌的無形資產。
喜盈門集團以市場為導向,搞好資本運營,經營領域由單壹毛巾產品,擴展到紡織、針織、印染、服裝、包裝、化工、水松紙、輪胎、機械、運輸、房地產、賓館服務業等工業、商業和貿易領域。
喜盈門集團在統壹設計、統壹技術、嚴格控制質量的前提下,大力實施“銷地產”戰略,跨地區建分廠和協作單位40余個,外地企業和協作單位已占集團年營業額的40%,銷售網絡遍及國內外。 (2000至今)
公司堅持立足國內,放眼全球的科學發展戰略,建立了技術研發網絡、制造網絡和營銷服務網絡,並和海爾、海信壹起,成為設立自然科學基金企業。現有博士後科研院所六個;工業園七個,國內工廠12個,海外工廠1個;國內營銷辦事處30余個,服務網店18個。國外辦事處3個。在海外市場,喜盈門產品已進入日本、歐美、俄羅斯、澳洲、東南亞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標誌著我們已經由壹個中國的知名企業開始大踏步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