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俄羅斯油畫風景寫生

俄羅斯油畫風景寫生

標題:趙力中:對目前藝術環境的檢討暨俄羅斯近代繪畫藝術賞析

《白嘴鴉飛來了》是薩甫拉索夫於1871年,根據他的科斯特羅馬附近的莫米爾諾夫村的兩次寫生草稿創作的,這年秋天在彼得堡首屆巡回展覽會上第壹次展出。如果說展出的其他壹些畫,在觀眾中間引起了這樣那樣激烈爭論的話,那麽只有這幅畫得到人們異口同聲的稱贊。薩蒂科夫·謝德林、斯塔索夫等都給它以很高評價,克拉姆斯科依在給瓦西裏耶夫的信中,說它是實際上最好最美的作品。他說,盡管有鮑加留包夫、克洛特、希什金這樣的風景畫家,但他們畫的只是鄉村、空氣和水,而在《白嘴鴉飛來了》中“卻有著靈魂,而且只有它才有這種靈魂”。這個評價是抓住了要點,是符合實際的,不然,為什麽從第壹天開始,人們就在它面前流連忘返,而當戀戀不舍地離去時,也往往帶著激動而沈思的神情呢?

的確,在這幅畫中,有某種把痛苦、喜悅、微笑和深思統壹起來的東西,某種用語言難以盡述的隱秘的東西。妳感到春天的氣息,不光是用眼,而是用全部五官感覺:田野上雖然還覆蓋著白雪,第壹次春汛後的鄉村還很冷,但是,已經聽得出冰雪融化的叮咚聲,白嘴鴉歸巢的啁啾聲,白樺樹隨風擺動的沙沙聲。同這些早春的自然音響相和諧,赤裸的纖細的白樺樹枝沐著微弱的陽光,融化的雪水在雪堆中間形成藍色的湖泊,農舍、教堂、塔樓從嚴冬的蕭瑟中抖擻起精神,廣闊的天際凝聚著薄雲,彌漫著水氣。深邃的原野被融雪滋潤,顯得蒼黑而肥沃。如果再深入壹步觀賞,那麽,妳會看到,疏稀樹林的粉紅色枝頭正在抽芽、膨脹,那喧囂的鴉群在盤旋奔走,忙碌營巢……,妳感到春在胎動,同時也觸動了妳的鄉土之情,也許妳就出生在那個普通的俄國農村中,穿過長滿了綠苔的籬笆就是妳的家,妳從孩提時代開始就迎著早春的晨光,在噗哧響著泥漿的大地上嬉戲,在滋潤的留著殘雪的村道上追逐,甚至蕩著散發著香氣的松木做成的小舟,去探討春潮的漲落……

畫的色彩是明快、純凈和諧的,基本上是兩種色彩的交織和對比:樹和房子的灰色—深棕色,水和天空的白色—蔚藍色。這兩種色彩不僅達到和諧的統壹,而且它們在各種具體對象上的運動變化,如雪地上的褐色斑點,反映在水中的石頭房子的深黑色,賦予繪畫以生動性、透明性和運動感。這種和諧的色調不僅悅目,而且表達了自然本身所含的詩意,它的意境的真實性和作者感受它時跳躍著幻想的心理素質。運用壹切色彩來表現光和空氣,是薩甫拉索夫壹向特別註意的,他曾說過:“沒有空氣的風景畫,不成其為風景畫;……如果妳沒有畫出空氣來,——那就意味著是壹幅糟透了的風景畫。”

畫家希施金(1832-1898)壹生為萬樹寫照,探索森林中的秘密,是壹位俄羅斯森林的歌手。他的作品以精細、深入以及善於發現和創造自然界的幽邃意境而引人入勝。他的名作大多為描寫俄國的松樹和橡樹,他喜歡宏偉、豪放、粗獷的大森林,從他19世紀60年代的《砍伐森林》到70年代的《松樹林》、《森林深處》、《麥田》,幾乎都是對松樹的描寫。他的《在平靜的原野上》、《三棵橡樹》和《橡樹林》,又描寫了橡樹堅定、穩固、強大的相貌特征。

《松林的早晨》是壹幅在民間流傳很廣的作品,希施金在畫中歡暢地描寫了森林中大自然的盎然生機。霧氣彌漫,陽光從松梢射入密林,觀眾如入清新的密林中,呼吸著帶霧的潮濕空氣,聞著枯樹上青苔的芳香,看著頑皮小黑熊的嬉戲。

希施金在創作後期,畫了不少冬天裏的森林,具有代表性的有《在瑪爾特菲娜女伯爵的森林裏》(1891),在高大茂密的林間深處,人們在感受寂靜氣氛的同時,似乎還得到某種哲理的思考,在他逝世的那年,他畫了壹幅取名《大松樹林》(又譯作《造船木材森林》)的作品,此畫寫大自然的富有,同時有很高的技巧。

艾伊瓦佐夫斯基(1817-1900)是壹位專攻海洋風景的畫家,畫海的名手。他筆下的海景,氣魄雄偉而莊嚴秀麗,他有豐富的想象力,也有寫實的技巧,在海洋風景畫領域獨樹壹幟。作為巡回畫派中年長的畫家,他的作品在19世紀中期就受到藝壇的重視。他畫於1850年的《九級浪》,是他壹生中最成功的作品。在巨大的畫面上,他用變化無窮的色彩,展示了海浪的驚險和壯美。

艾伊瓦佐夫斯基自小生長在海邊,對大海有濃厚的感情和豐富的知識,因此他畫的海景有真實感,有磅礴的氣勢。他壹生中畫了3000多幅作品,還有不計其數的草圖和小稿。他筆下的海景,不論是風平浪靜,還是驚濤駭浪,不論是日出、日沒、月夜、霓虹、風雨、雷電,無不具有內在的力度。

庫茵芝(1842-1910)是壹位以浪漫主義的畫筆來詠嘆自然的風景畫家。如果說希施金的作品像“大自然的肖像”那樣細膩,那麽庫茵芝的畫幅則以其裝飾情調而獨立於眾之外。他愛畫月光、夜色、晨曦、傍晚,如《在凡拉姆島上》、《烏克蘭的傍晚》和《拉多加湖》,他以某種看似單壹的色彩,表現景色的迷人風采。

庫茵芝在1879年同時展出的《白樺樹叢》、《北方》和《雷雨之後》,描繪了自然界不同的風姿,畫中的色彩和光影的變化,使普通的自然景色達到詩壹般的境界。《第聶伯河上的月夜》的描繪手法更為浪漫,藝術效果強烈,列賓曾用“觸動觀眾心靈的詩”這樣的評語來贊美這幅作品。

19世紀後期俄國風景畫派中最後壹位大師是列維坦(1861-1900)這是壹位兼有抒情和史詩品格的風景畫大師,是壹位對俄羅斯自然有獨特的認識、深刻的理解,並善於揭示自然奧秘的藝術家。

列維坦青年時代在莫斯科繪畫雕塑建築學校學習,他的老師是薩符拉索夫。在他的早期作品如《索柯爾尼基之秋》中,還能看到薩符拉索夫那種偏重敘事的痕跡,但畫中已經顯示了列維坦用抒情的筆調再現自然的才華,他善於抓住自然形象中與人們思想感情有聯系的部分,表達自然界內在的情緒。

列維坦在1888年左右創作的“伏爾加河組畫”已充分表現了自己的創作風貌。組畫中的《傍晚》、《白樺叢》、《雨後》、《黃昏·金色的普寥斯》等,畫出了伏爾加河岸明凈的美,傳達了伏爾加河流域雄偉開闊的鄉土氣息。

19世紀90年代是列維坦的創作盛期,這時他完成了《深淵旁》、《符拉季米爾路》、《晚鐘》和《墓地上空》等佳作。在這些作品中,似乎沒有伏爾加河組畫那種對自然景色的贊美,他註意表達的是壹種情緒,《符拉季米爾路》的壓抑,《深淵》的民間傳奇悲劇,《晚鐘》中人們在古老宗教中尋求的感情寄托,列維坦又在兩年以後的《墓地上空》畫中加以綜合的表現。這幅畫集中地體現了他的創作意圖:嚴峻、寬廣、富饒的俄羅斯,貧困、受難的俄國人民。列維坦是生長在俄國的猶太人,父母早亡,自童年起就過著極度貧困的生活,90年代初沙皇對猶太人的迫害,使列維坦內心十分痛苦。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我現在的精神面貌和內在的壹切,都包含在這壹畫中了。”《墓地上空》的畫面,表達了雷雨將臨,狂風吹折樹梢的時刻,嚴峻的天色,寬廣的河灣,正處在極大的變化中。在荒僻的山岡上,是壹座被人們遺忘的小教堂和寂靜的墓地。壹切似乎正孕育暴風雨的來到。畫家在構圖處理上的大膽和才智,使畫面更具博大恢宏之氣勢。

列維坦在最後五年中,畫了壹系列有愉悅、歡樂情緒的風景。和他的摯友、作家契訶夫壹樣,感受到這壹階段社會進步勢力的活躍,情緒有所變化,他們的作品中自然流露出對生活的信心和愛。在1895年列維坦畫了《伏爾加河上的清風》、《三月》和《金色的秋天》三幅出色的風景畫。伏爾加河上絢麗的夏天,三月艷陽天裏暖和的陽光,金色秋天是誘人的白樺和寶石般透明的溪水,都流露出了畫家內心的激動之情。

1895年以後的作品,如《春天·大水》、《黃昏·月亮》、《農村中的月夜》、《黃昏裏的草垛》,列維坦的藝術技巧更加完善。在他逝世前不久完成的《湖》,對自然形象進行了高度概括,造型手段凝練,可以作為他對俄羅斯大自然多方面的探索和總結。列維坦的藝術風格帶著壹種內在的憂傷感,這與他的命運有著密切的關系,15歲喪母,17歲喪父,艱辛的童年和求學之路給了他創作的基因,以至在他的作品中透射出性格的堅韌和對生命的渴望,他終生未娶,沒有子嗣,晚景淒涼。1900年,當俄羅斯春回大地,鮮花開滿了白樺林中的時候,列維坦在修道院鐘聲的祈禱下,靜靜地離開了人世。

列維坦生命短促,他在39歲正當創作日趨成熟時離世。他屬於巡回畫派的後起之秀。他在俄羅斯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包括法國印象派繪畫的技巧,進行了藝術上的革新和創造,使俄羅斯風景畫派進入壹個更高的文化藝術層次。

第2部分:19世紀的俄羅斯的歷史畫

讀歷史畫,先略論歷史畫在歷史上的位置和意義。

我們應對自己歷史中的精神缺失而勇於檢討!我們壹個文明古國,卻鮮見時代的標誌性作品和藝術的精神內涵。

當我們翻開世界美術史,不乏有歷史畫的經典之作映入眼簾,並為之撼動,而在中國的美術史上,此類的作品卻不多見,是為什麽!這是值得思考的。

西方繪畫史上的18、19世紀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都將歷史畫作為十分崇高的主題來表現,而且都以此來確立畫家的歷史地位,歷史畫在西方美術史上實際形成了光彩奪目的繪畫史。在西方歷史中文化藝術巨匠往往最終形成時代英雄,其貢獻顯赫存在於社會歷史中,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他們的文化藝術精神最終演化為時代精神,而在東方,這壹現象卻屬罕見,以藝術家的精神為社會時代的旗幟似乎是沒有的,由於藝術在中、西方歷史上的功能完全不同,特別是在文化傳統中的形態及精神世界中存在的巨大差異,因此其存在地位和現狀大不壹樣也就是歷史的事實與現象而已了。

對於影響我國美術界較廣泛而深刻的俄羅斯美術有著深厚的歷史畫傳統,其豐富而經典的作品常見於19世紀的俄國巡回畫派,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了解的俄國繪畫是十分片面而狹窄的,產生了諸多的歷史誤會,然而蘇聯時期的歷史畫和我國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歷史畫卻散失了歷史畫本身的學術意義和審美功能,弱化了其精神內涵,這個時期的歷史畫顯得蒼白無力,甚至曲解歷史,被政治鬥爭浸透畫面,使之多少喪失了歷史畫的崇高意義和人文價值。

中國近現代歷史畫和歷史畫家與西方歷史畫及畫家比較在若幹方面有著較本質的區別;首先是歷史畫本體上的學術沒有達到深度,對歷史上的主題事件在其歷史上的意義和精神層面上的價值以及在現實中的啟示。均未達到如《自由領導人民》、《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等經典作品的人文價值。其二是歷史畫家的個人問題,也就是藝術家本體的問題,畫家對歷史及其事件的思考和判斷都受到社會傳統文化及政治因素的局限,綜上所述、對審美人性社會道德等各方面的評價這就取決於畫家的個人歷史文化背景和獨立精神的思考。畫的本體思想決定了作品的價值內涵。由於中國畫的內在精神和形式的欠缺,長期形成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消遣方式,沒有以科學的精神和洞察社會的方法與手段融入繪畫,以創作出波瀾壯闊的以人物為主要對象的驚天巨作而垂青史,這就是歷史留下的缺憾。其三是歷史畫家藝術創作能力,壹個成熟歷史畫家的繪畫技能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具備了完美的技能才能夠成為壹個具有控制力的歷史畫家,歷史畫是壹個寫實畫家的試金石,否則畫家的宏圖之誌就會變為壹席空談,由於歷史畫的因素十分復雜,其審美的意象隨著歷史的進程也在流動,歷史畫家也應更富有探索精神,更深入揭示歷史畫的精神價值和人性的尊嚴,對我們過去凝重和漫長的歷史多加思考、忘記自己歷史的民族是悲哀的,如果中斷了歷史性繪畫的民族更加可悲!

在巡回展覽畫派中有傑出成就的,是伊裏亞·列賓(1844-1930),他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壹畫,奠定了俄國19世紀繪畫在世界美術史上的地位。列賓在此畫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獨到的深度,外光的表達和炎夏悶熱空氣的渲染非常出色,在構圖上——巧妙地利用沙灘的地形和河灣的轉折的描寫,使畫中的人物猶如壹群雕塑,被塑造在壹座黃色隆起的底座上,這空間布局上的成功,使這幅尺寸不大的畫面具有宏大雄偉的效果。

在畫完《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以後,列賓隨後去法國留學。19世紀70年代初,正是法國印象主義登上歷史舞臺的時刻,印象主義畫家對光和色彩的探索成果,無疑對列賓產生了影響和啟發。他在法國畫成的《漁民的女孩》、《巴黎咖啡店》、《薩特闊》等,表現出他對繪畫語言形式的濃厚興趣,這位年輕畫家,內心裏關註的依然是繪畫的內容,所以當他1876年回到俄國以後,很快畫出了像《祭司長》和《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那種有強烈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對俄國的民俗宗教作了深刻的描寫,並刻畫了心地純真善良及形形色色各階層人士遭受社會歧視的小人物。

如在列賓的《索菲亞公主》這壹油畫中,描寫了17世紀末、18世紀初俄國改革初期宮廷中的保守勢力的代表彼得壹世的姐姐索菲亞公主的悲劇下場。在《伊凡雷帝殺子》中,列賓深刻地揭示了俄國16世紀的暴君、壹個生性狐疑、性格怪癖的沙皇的形象,他殺害了皇儲後的恐怖和精神上的崩潰,被列賓刻畫得精細入微。

列賓的《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以其英雄的群像和樂觀的色彩,表現出與《伊凡雷帝殺子》迥異的繪畫風格。整個畫面洋溢在壹片笑聲中,豪邁而自信的查波羅什人,圍坐在桌邊,用尖刻、幽默的語言給土耳其蘇丹王寫復信,恥笑蘇丹王對他們勸降的企圖。為作此畫,列賓曾到查波羅什人聚居過的烏克蘭,先後數次搜集素材,因此畫面上查波羅什人的服裝、用具、樂器、裝飾品等,都相當真實,具有歷史研究的價值。

列賓的肖像畫十分卓越,他認為肖像畫是“最有現實意義的繪畫體裁”。他為同時代各個階層的代表人物作了各種類型的肖像,他的名作如《穆索爾斯基肖像》、《托爾斯泰肖像》、《斯塔索夫肖像》、《特列恰可夫肖像》等,用筆自由,刻畫深入,是俄羅斯肖像畫藝術中很見功力的作品。陳列在普希金博物館中的《國務會議》壹畫是列賓在20世紀初接受官方訂件,為沙皇的國務會議作壹幅大型的群像畫,此畫在助手們的協助下完成,《伊格納吉耶夫伯爵肖像》和《蓋拉爾德和高列梅金肖像》是列賓為國務會議中的重要人物繪制的肖像,此肖像作品是《國務會議》很有代表性的習作。

列賓長壽而多產,他豐富的藝術創造和卓越的表現技巧,把俄國繪畫推進到壹個新的高度,他接受了當時俄羅斯進步文學的影響,吸收了西方藝術的精華,辛苦耕耘,他藝術中深刻的批判精神,標誌了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高峰。

蘇裏科夫(B.И.Суриков,1848-1916),是在俄國批判現實主義藝術成熟階段成長起來的畫家。他的歷史畫,在取材和創作思想上,都作出有價值的革新,在巡回展覽畫派中他與列賓齊名,並同被認為是俄羅斯的歷史性繪畫巨匠。

在巡回畫派的創作中,歷史畫原是比較薄弱的,因為歷史題材處理往往不易與現實生活關聯。蘇裏科夫在這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並作出了重要貢獻。

蘇裏科夫從事歷史畫創作,有他得天獨厚的條件。19世紀中葉,在他出生並度過童年和青年時代的西伯利亞小鎮,還保留著古老的傳統生活方式和習俗,而在他學習的城市聖彼得堡,地處歐洲,深受歐洲的影響,並已經是壹個相當現代化的大城市。

在1871年的第壹次巡回畫展上,有壹幅題材新穎的歷史畫,這是畫家蓋依創作的《彼得大帝審問王子阿歷克賽》。這幅畫表現了俄國歷史上壹場尖銳的政治鬥爭的片斷,揭示了改革與守舊兩種對立觀點的沖突。彼得大帝及其時代,給當年還是學生的蘇裏科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從他定居莫斯科以後,紅場上的歷史陳跡使他對彼得時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在1878年著手起稿《近衛軍臨刑的早晨》(30歲時創作此畫),畫面描寫的是彼得從國外趕回莫斯科鎮壓近衛軍的場面。為這幅畫,蘇裏科夫花了三年時間,他閱讀了相關歷史文獻,在博物館研究了大量的實物資料。鑒於這壹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在紅場,因此畫中用著名的華西裏·伯拉仁諾教堂為背景,右側是克裏姆林宮的衛城,這些高大的歷史建築物,大大烘托了這幅作品肅殺與鐵血的時代氣氛。

這幅畫展出於1881年第九次巡回畫展,列賓對它曾有極高的評價,認為此畫是整個展覽會上印象最深的傑作。

繼《近衛軍臨刑的早晨》以後,蘇裏科夫接著創作了《緬希科夫在貝留佐夫》。前壹幅描寫了彼得大帝事業的開端,後壹幅則是彼得身後事業的衰落。緬希科夫是彼得大帝的寵臣,他曾協助彼得大帝鞏固了俄國的政權和國家地位。在判處近衛軍的事件中,緬希科夫起了積極的作用。但在彼得去世後不久,在安娜女皇和宮廷中德國人的陰謀策劃下,緬希科夫和他的全家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小鎮貝留佐夫。緬希科夫的悲劇,是彼得時代以後宮廷權力之爭的縮影。

蘇裏科夫在這幅作品中對歷史人物的心理描寫,至精至微。他深入到這個失意者的內心深處,刻畫了他復雜而又微妙的精神世界。對緬希科夫形象的塑造,蘇裏科夫下了很大的功夫,從構圖、色彩、人物安排到服飾和穿戴,無不進行精心的推敲。這幅畫在1883年展出後,立即被著名的收藏家特列恰可夫收購。

蘇裏科夫的另壹巨作《女貴族莫洛卓娃》,描寫的是彼得大帝父親時代的事件。17世紀初,日趨擴張的俄羅斯專制政權需要壹個強有力的教會以加強沙皇和貴族的統治。當時在宗法族長尼孔主教的倡議下實行了教會改革,但社會下層的教徒仍堅持民間的傳統禮拜儀式,因而他們被稱為“舊教徒”或“分裂派教徒”。莫洛卓娃女貴族就是壹位分裂派教徒,她雖有相當的政治背景,由於他堅持舊教而遭到殘酷的迫害。畫面上,蘇裏可夫描寫莫洛卓娃被人從囚禁的修道院帶到另壹處審訊的場面。市民們擁擠在修道院門口,等待這位聞名婦人的出現。莫洛卓娃坐在簡陋的雪橇上,高舉右手,並以兩個手指示意自己信仰的堅決。她的動作,除了象征神學上的爭論以外,其意義還在於引起社會各階層對分裂派的同情和對宗教改革的反抗。蘇裏科夫刻畫了壹個苦行者消瘦的、沒有血色的清臒面頰和狂熱,她眼中散發出令人可怕的光芒。她放棄了自己的財富,拋棄了貴族的顯赫地位,勇敢執迷地走向自我犧牲之路。在蘇裏科夫這壹反叛的、不可馴服的形象中,人們似乎看到了俄國婦女倔強性格。

《攻陷雪城》是蘇裏科夫在故鄉西伯利亞畫成的壹幅風俗畫,也是他惟壹的壹幅風俗畫。冬天的積雪,節日裏的民間遊戲,古老的哥薩克服飾,喚起了他的創作欲望。

90年代中期前後,蘇裏科夫創作了三幅大型歷史畫:《葉爾馬克征服西伯利亞》、《蘇沃洛夫越過阿爾卑斯山》和《斯切潘·拉辛》,前兩幅畫的是俄國民族歷史上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畫幅的場面很大,主調鮮明,蘇裏科夫把“近衛軍”中刻畫的俄國人的頑強的性格特征,再次賦予了葉爾馬克和蘇沃洛夫的士兵。而《斯切潘·拉辛》則是蘇裏科夫花了相當精力去塑造的壹位農民起義領袖的形象。這幅畫完稿於1910年,畫中的拉辛在戰鬥中受了挫折,他瞪大眼睛,滿腔積憤,遏制著怒火,在思考復仇的計劃。這位使沙皇統治者們聞風喪膽的英雄,在起義失利後被富裕的哥薩克人出賣,最後在1671年就義。

在以後幾年中,農民起義的歷史題材常使蘇裏科夫激動,他開始起稿《布加喬夫》、《克拉斯諾雅爾斯克的暴動》,但這兩幅畫都沒有最後完成。他後期創作的《公主參觀女修道院》,已帶有風俗畫的特點。

蘇裏科夫畫過壹些肖像,畫中人物大都是與創作有關的模特或自己的親友,而且大多為故鄉的哥薩克婦女,她們都是平凡的無名人物,因而畫來比較隨意、自由,畫風質樸。

蘇裏科夫力求通過歷史題材,呼應當時的社會思潮,這既是巡回畫派的創作傾向,也與俄國文學中的批判現實主義潮流壹致。從繪畫領域來看,他革新了俄國的歷史畫,並在人物刻畫的深度和表現技法上,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和成就。

謝洛夫(B.Aceepoв,1865-1911)是壹位世紀轉折期的大師。他的創作,承前啟後,在這壹階段的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謝洛夫初期的創作活動,正逢巡回畫派的盛期80年代,自小跟列賓學畫,列賓的創作對謝洛夫有過較大的影響。他的創作後期,正值1905年以後俄國各種藝術流派崛起的時候,謝洛夫和當時的青年畫家壹樣,探索新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藝術形式上作過大膽的追求。因此在謝洛夫的繪畫中既可看到俄羅斯美術在內容和形式語言上的進壹步提高,同時也可覺察20世紀初期繪畫中經歷的新的變化。

謝洛夫的成名之作是《少女與桃》和《陽光下的少女》。兩幅畫雖是具體人物的肖像畫,但表現的都是自然和人類的青春這壹主題。這兩幅作品顯示了謝洛夫卓越的表現技巧,畫中格調清新,人與自然景色和諧融洽。兩幅肖像使當時畫壇十分震動。

90年代起,謝洛夫以專業肖像畫家馳名於俄國,社會名流紛紛以重金向謝洛夫定畫。謝洛夫接受了壹系列肖像訂件。在訂件人中,有沙皇、公爵、達官顯貴的工商界的暴發戶,謝洛夫對他的入畫對象始終抱著嚴肅的、客觀的態度。

謝洛夫在繪制畫家親近和尊重的人物肖像時,則力求表達對象性格中高尚、美好的品質。如他的《科羅溫肖像》、《列維坦肖像》等畫中人物或是瀟灑而富有才華,或是可親而善良,或是具有堅強的意誌力,尤其是列維坦的憂傷情緒,充溢著畫面。如葉爾瑪洛娃這位卓越的、曾演出過300多個不同性格角色的老演藝家,被人們稱為戲劇界的女傑。在狹長的畫面上,葉爾瑪洛娃站在休息室的大廳裏,高視點的構圖,突出了她形體的莊重與高大,黑色的長禮服,灰色的墻面,在樸素的色調律動中,顯示了這位藝術家的內在氣質。這是壹幅代表俄羅斯肖像繪畫新水平的作品。

謝洛夫為寓言作家克雷洛夫作了很多插圖,那些人格化了的動物,神態逼真,使克雷洛夫的兒童讀物更顯華彩。

由於對18世紀文化的愛好,謝洛夫還畫過壹組彼得大帝時代的組畫,如《彼得在工地上》、《彼得壹世在夏宮散步》、《彼得二世和伊麗莎白公主巡獵》等。

1910年,謝洛夫在巴黎觀看由佳吉列夫率領的俄國芭蕾舞劇團的演出,俄女演員伊達·魯賓施坦領銜主舞《埃及之夜》,她出色而新穎的現代表演,在法國十分轟動,謝洛夫當時畫了壹幅未卸裝的《伊達·魯賓施坦》,謝洛夫以單線平塗的技法,以誇張而簡約的線條,畫下了伊達·魯賓施坦的半裸肖像,這在謝洛夫的繪畫中雖極少見,從中可以看到他對現代畫風和對形式感探索的興趣。這幅畫在俄國畫派中曾有不同看法,但未引起太大的波瀾。1911年夏天,在羅馬的世界美術展覽會上,謝洛夫的作品在俄國繪畫館中單獨占了壹間展覽室,歐洲藝評界對謝洛夫的藝術給予了高度評價。秋天他回到俄國,不久即和友人壹起去高加索作畫。回莫斯科以後即感到心臟不舒服,醫生勸他休息,但他自己認為正處在壯年階段,創作上比較得心應手,要做的事實在太多,因而繼續廢寢忘食地工作起來,就在這年冬天,這位肖像畫大師因心臟病突發離開了人世。時年46歲。

謝洛夫對他同時代的法國藝術現象極為關註,他多次去意大利和法國觀摩那裏的藝術作品,他沒有像壹些膚淺的藝術家那樣對外國的時髦亦步亦趨,也沒有像壹些思想僵化的畫家那樣抱殘守缺,不能容忍別家的探索和新人的湧出。他對革新不抱成見,善於吸收他人之長,但又深知自己和自己的民族,所以他的藝術,具有鮮明獨特的風格。他肖像畫的深度和在繪畫技法上的進展,對當時的俄國和後來的蘇聯畫壇,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20世紀初,俄羅斯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巡回畫派此時已是強弩之末了,許多畫家相繼去世和移居海外。這壹成為時代精神的壹面旗幟漸漸地淡出了歷史舞臺,但其影響超越了文化和藝術的範疇,以至於百年之後還能見到其影響和聽到其歷史的回聲。今天,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夏宮、普希金博物館和特列季亞科夫國家畫廊裏,來自世界各地的學人、藝術家、旅遊者摩肩接踵,人頭攢動,川流不息。

歷史證明:藝術家留下的只有作品,壹切思想、觀念都蘊含在作品之中。當代也不例外,出力作是硬道理,表明了藝術家只有靠作品說話,決非是主義和流派,精品、力作,才能永駐史冊!

尾 聲

100多年過去了,俄羅斯巡回畫派大師們為我們留下了壹筆豐厚的遺產,雖然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顯得紛亂和浮躁,需要冷靜和思考,我們到底需要什麽?因此學習和研究這些優美、充滿時代精神的作品,仍然會使我們獲得思想的啟迪和美的享受。今天的講座,主要介紹俄羅斯巡回畫派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不同的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