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曹誌剛的人物事跡

曹誌剛的人物事跡

打擊犯罪活動

2004年5月18日下午5點多鐘,正值下班時間,宣武區馬連道東街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壹個民工模樣的男青年走到3號樓下的壹個水果攤前,抄起西瓜就吃。此時,附近壹所中學的三名女學生放學後到水果攤旁買冰棍。突然,這名男青年扔下啃了壹半的西瓜抄起攤上西瓜刀,上前摟住其中壹名女學生,把刀架在了她的脖子上。女學生嚇壞了,大聲向西瓜攤主呼救:“阿姨,救命啊!”路過此處的居民李女士見狀,壹面大喊著救人,壹面跑到附近的派出所報了警,民警立即趕到現場。

劫持人質者是河南籍務工人員王某。見警察和許多的群眾圍上來,王某突然用刀在女學生的脖子上壹抹,隨即將女學生踹倒在地向西逃竄。眼看著越來越多的人對其圍追堵截,慌不擇路的王某將路旁的居民趙某紮傷,又揮刀刺傷了壹名抱著孩子的中年婦女。持刀連傷三人後,歹徒王某猛地拐進馬連道東街3號院內壹處車棚的值班室,並將房門反鎖,劫持了正在裏面負責看車的17歲女青年鐘某作為人質與警方對峙。

市局立即成立專案組,派談判專家與劫匪王某談判。這時執行解救人質任務的曹誌剛已經隱蔽到位。談判組的專家,對反鎖在門裏的王某進行感化、教育和勸說,緩解現場氣氛,爭取讓他釋放人質,投案自首。突擊組的曹誌剛悄悄地向車棚靠攏,觀察並了解中心現場情況。車棚面積四平方米左右,門窗朝南,屋內北側是壹張單人床,西側擺著辦公桌、電視機和壹把折椅,人能夠活動的面積只有1.5平方米左右。人質面朝門的方向,王某躲在人質身後,用手中的西瓜刀架在人質的脖頸處,人質在他的絕對控制之下。

曹誌剛掩蔽在離車棚壹米左右,隨時準備突擊。談判仍在繼續,王某不提任何交換人質的條件,也不同意與他的家人聯系。壹個多小時後,王某的情緒漸趨平緩,接受了談判人員遞進去的煙和飲料。他提出給他五分鐘的時間考慮是否釋放人質,繳械投降。就在事態向著好的方向發展時,突然壹陣大風將車棚上的壹塊石棉瓦吹下,石棉瓦“嘭”地壹聲落在了地上。這異常的響聲,驚動了王某,讓他原本就沒有完全平靜下來的情緒再次亢奮。他拒絕與談判人員繼續交談,用那把西瓜刀死死抵住人質的頸部,揚言要殺了她。

而此時,人質鐘某感覺歹徒摟她脖子的手好像有些放松,就想乘機掙脫逃離。王某見狀,壹下子摟緊人質,舉刀刺傷了她的頸部。聽到鐘某的慘叫,曹誌剛馬上意識到歹徒傷害了人質。他躍起身,壹腳揣開房門,就看見頸部受傷的鐘某正向地面滑去,歹徒舉刀再次刺向鐘某的瞬間,曹誌剛抓住時機,舉槍瞄準壹槍擊斃了歹徒,受傷的人質被成功解救。

在曹誌剛的職業生涯中,他親歷過無數次的綁架現場,而每壹次,他都能憑借著過人的膽識、精湛的技能和對群眾生命安危高度負責的態度將人質成功解救。

2009年,曹誌剛帶領戰友們及時解救了被綁架的僅有5個月大的幼女,將孩子安全送回父母的懷抱;2010年,解救被綁架的北京某學院教師鄒某;2011年,某駐華使館參贊之女被綁架,曹誌剛迅速出擊,僅用3個小時就成功破案,人質安然無恙;曹誌剛又成功解救剛剛回國探親年僅8歲的美籍華人,孩子的母親激動萬分,握住曹誌剛的手連聲稱贊:“中國警察,最棒!”。

緝槍治爆

2008年,警方發現線索:房山區武某私藏27公斤銨銻炸藥。這麽多的炸藥壹旦流失,後果不堪設想。為及時消除這壹重大隱患,曹誌剛帶領民警趕赴到武某家中。當時,武某拒不說出有關有關炸藥的任何情況,炸藥究竟藏在哪裏,成了當時治爆的關鍵點。曹誌剛壹邊安撫武某激動的情緒,壹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耐心對武某進行勸導,逐步消除了武某的顧慮。最後,武某終於交代了炸藥的藏點,警方成功將27公斤的銨銻炸藥全部起獲。

2010年6月19日,曹誌剛接到命令:公安部通緝的壹涉黑案件主要犯罪嫌疑人聶某正在京活動,要迅速對其展開抓捕。由於該案社會反響大,犯罪嫌疑人聶某社會關系復雜,反偵查意識極強,多次逃避當地公安機關的抓捕。面對這樣壹個狡猾的逃犯,該如何將其成功抓獲呢?曹誌剛放棄休息,帶領隊員反復研究其在京活動規律,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順線追蹤,摸索排查,歷經三個月的時間,終於將其成功抓獲。

2008-2010年間,曹誌剛帶領隊友們***偵破綁架、涉槍、涉爆及領導交辦的案件1486件,抓獲各類犯罪嫌疑人327人(其中公安部B級逃犯2人),打掉犯罪團夥23個,成功解救被綁架人質32名,收繳壹批槍支和各類子彈,有力地打擊了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維護了首都的安全穩定。

刻苦鉆研

曹誌剛深知,只有掌握戰術和技能的制高點,才能更好地打擊犯罪、服務群眾。學習沒有止境,學習沒有國界,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地加強國際間的交流,才能有效提升警務技能和國際化水平。

2004年,組織選派曹誌剛參加公安部在深圳舉辦的為期壹個月的全國抓捕教官培訓班。2005年,他參加了法國黑豹特警培訓班,使他在查緝戰術上有了新的認識和提高。2006年3月,他參加了在法國巴黎舉辦的反恐培訓班,通過與培訓班來自27個國家警察的交流研討,開闊了他的國際視野。曹誌剛多次參加處置綁架程序與指揮、抓捕與談判等業務技能培訓班,大幅提升了他的組織指揮能力和處置突發案件的水平,成為市局刑偵領域優秀人才。與此同時,他深入研究近幾年綁架案件的規律特點,認真學習全國公安機關偵破此類案件的突出做法和先進經驗,並結合工作實際,參與制定了有關處置辦案工作預案、流程、規範等。

由於業務技能超群,2003年,曹誌剛受邀為治安總隊、海澱、石景山分局等8個單位的民警講授實戰抓捕課,並多次以教官身份到警察學院為學員授課,把多年來他的所學、所思以及寶貴的工作經驗,傳授給身邊的戰友們。他說,減少犯罪,維護穩定,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就是他和戰友們最大的心願!

智破劫持案

院子裏安靜得有些壓抑,所有人都盯著那把弩,壹起劫持案,嫌疑人手臂扼住壹名年輕女子的咽喉,肩膀扛著壹張弩,沖幾十個民警吼。曹誌剛挪到張熙鵬身邊,掩口悄聲說“找個民警去大門口守著,這小子腰上有鑰匙,可能要跑。”“大家的註意力都在人質和隨時可能扣動的扳機上,誰會去註意那鑰匙。”張熙鵬回憶。最後,男子果然要拖著人質上車,幸好有民警事先埋伏在大門口,人質被解救。案子過去了十幾年,張熙鵬還是感慨,他佩服曹誌剛的眼力。

曹誌剛“眼裏揉不得沙子”,在哪兒都壹樣。兩臺電腦、兩部電話、插著幾支筆的筆筒,辦公桌上除此別無他物。辦公室不大,靠門的墻邊支著張單人床,格子床單看不出壹絲褶皺,加班的夜裏,這就是歸宿。

壹天的工作通常以收拾房間開始,在三軍儀仗隊當過兩年兵,曹誌剛的習慣延續至今。“壹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他常跟年輕民警念叨。張熙鵬2000年從警,正好跟曹誌剛同宿舍,從刑偵到反恐,壹直是他的左膀右臂。張熙鵬覺得曹誌剛判斷現場的能力,多少跟平常註意細節有關系。

壹起兒童綁架案就是例證,出警後,線索只有壹張紙條,留在孩子家的門上,“妳們孩子在我手上,趕緊準備錢”。“熟人幹的。”曹誌剛很快就判斷,張熙鵬問為什麽,曹誌剛捏著紙條分析,那麽多住家,紙條被準確放在事主家,說明嫌疑人知道他家住址。用紙條而不用電話,因為嫌疑人怕他的聲音被認出。後來案子破了,作案人正是事主的鄰居。

從警22年,同事們背後都叫他“工作狂”,張熙鵬說,曹隊有個“神技能”,壹聊天不管是什麽話題,三兩句話立馬轉到工作上。今2014年6月份曹誌剛生日,大家買了個大蛋糕,他捧到值班室,哢哢幾刀把蛋糕給大夥兒分了,也沒有祝福許願,小警察們端著蛋糕還沒吃完,“曹總”壹抹嘴,“行,吃完了,大家幹活兒吧。”

處理暴恐事件

第壹次采訪,見面地是在壹家賓館的天臺上。那是曹誌剛的辦公地,工作特質,讓他必須無限接近鬧市區。

2013首都“10·28事件”後,為應對反恐新形勢,北京市公安局成立反恐總隊,在刑偵崗位上打拼17年、積累豐富涉爆、涉槍案件偵破經驗的曹誌剛被委以重任。原本在刑偵,壹年平均600多起警情,到了反恐崗位,雖然人手增加了壹些,但接到的警情數也成倍上翻。

兩個崗位區別

“原來看日歷就是日歷,現在看都是重要節點。”曹誌剛掰著指頭算,元旦、春節、兩會、五壹……還有壹些重大宗教節日。因為暴恐分子多會選在壹些節日制造事端,民眾享受假日時,也是曹誌剛和隊員們最緊張的時候。

近兩年暴恐事件多發,不管哪裏出事,他的神經都要緊繃好壹陣。與普通犯罪不同,恐怖活動計劃性、目的性更強,“過去面對壹個人或幾個人,現在面對的叫勢力,這就是區別。”除了隨時會響起的兩部座機,手機24小時開機,民警們說,任何時候打電話,響兩聲曹隊肯定接。手底下三個支隊,誰負責什麽案子,進展到哪壹步,他立馬能說出來。以前是“不知道明天會出什麽事”,如今是“不知道下壹分鐘會發生什麽”。

北京市反恐總隊成立時,上級要求,未來本市14個重點繁華區域突發事件將在1分鐘之內處置。“留給我們的時間是按秒計算的。”

他形容自己就像“每天走在刀尖上”,這壓力來自上級,也來自內心。“過去幹刑偵,抓壹個犯罪分子,救的是壹個家庭,現在做反恐,腦子裏出現的名詞變成了國家。”有時,曹誌剛會在半夜給劉國長打電話。劉國長,北京市公安局特警總隊副總隊長,兩人同時從警,“生死兄弟”。

“他這人心思重,有時壹聊就大半個鐘頭,內容大多數還是工作。”劉國長說。只有壹次,曹誌剛跟劉國長說,他最大的願望是能把手機關掉,找個沒人的地方呆上三五天,“什麽也不想,就那麽呆著,就美死了。”

但壹切都只是“想想”,上次出去玩的記憶還停留在2008年奧運會之後,“現在哪怕讓我去趟河北(休假)我也願意”。

不願意開槍

等待“下壹秒未知”之後,還要面對生死。

同事們都把曹誌剛的“四槍”奉為傳說。2004年5月,馬連道劫持人質案;同年8月,通州發廊劫持人質案;2006年11月,女大學生被綁架案。擔任狙擊手的他冷靜射擊,眨眼間救下人質,救下壹條性命,也結束了另壹個生命。

後輩們津津樂道的傳說,曹誌剛卻不願回憶,“我特別不願意開槍。”壹直低頭的他揚起臉,擠出了這句話。“狙擊手不是職業殺手,不到萬不得已,誰也不願意發出那致命壹擊。”他想起被擊斃的壹名嫌疑人,“只有20歲左右,年紀輕輕幹點兒啥不好,幹嗎要傷害別人?”

張熙鵬記得,2004年執行完任務後,局裏特地給他安排了幾節心理課程,但他去了壹次就不去了,“我是個警察,這點兒心理素質都沒有就別幹了。”還是有微小的變化,曹誌剛本不抽煙,執行完那次任務,有老警察遞過來壹根煙,他抽了幾口,嗆得咳嗽,開始抽煙就是從那壹次案子開始。這些年,他抽煙越來越兇,碰到案子沒頭緒,“壹兩包煙小半天兒就沒了。”

也有不變的習慣,但凡現場還有壹絲可能,他都不願意拿生命做了結,2007年前後,也是起綁架案,曹誌剛跟嫌疑人談,家庭、責任、生活,談到第7個小時,嫌疑人最終松開了抓緊人質的手,他自己也面對過生死。

對方是壹個十幾人的持槍團夥,上級下了命令,抓人,三十幾名特警持槍突擊,劉國長也參加了那次任務,現場,大家腳步放輕,漸次而行,相互給出向前的手勢,最先到門前,劉國長跟曹誌剛互相遞了個眼神,踹門,壹起出的腳,用力過猛,門的質量也太差,兩人的腿瞬間被卡在踹出的洞裏。

“那不是演習,生死兄弟就是這麽來的。”劉國長說。好在那次抓捕,槍聲沒有響起。

為奶奶守靈

曹誌剛的老家在山西長治。五月和七月,他回了兩趟家,壹年不到,往返四張車票,創下了從警以來的記錄,壹次是老師去世,壹次是奶奶去世。

他自幼跟爺爺奶奶長大,孫輩中是最受寵的那個。自從17歲當兵,家鄉最多壹年回去壹次,壹次也就壹天,而且都不在團圓的節日。

兩年前,奶奶生病臥床,而後慢慢糊塗,最後家人都很難認清了。但回家探望的兩次,奶奶總能準確無誤地叫出這個常年不見的孫兒的名字。

奶奶去世那天是7月2日,臨近“七五”,是任務最重的時候,要火化的前壹天,曹誌剛趕回了家,他守在奶奶靈前,壹夜沒睡。

“我也不知道怎麽表達那種感受。”他指了指自己的嘴,做了個嘴笨的示意。“心裏絞著疼,對我最好的人,我卻沒機會報答。”曹誌剛從來不認為這算“犧牲”,“不孝就是不孝,我就是沒做到。”但他也說,不在這個位置上,或許永遠不會明白“忠孝難兩全”。

至於為什麽當警察,回憶起兒時奶奶帶他上街,看到壹位女警察在集市上按住了壹個小偷,圍觀的人都在鼓掌,他跟奶奶說,“我長大也要當警察,也要當大英雄。”

守靈那天,曹誌剛壹遍遍地想這些年的經歷,“不能為奶奶盡孝,只希望我的這些年,沒讓老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