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不能真惹怒了中國:美國將軍道出了真相
?
威廉·迪安 ?“我認為歷史在中國是重復的。壹個壹個國家都曾想吞下中國,但都沒有吞下。不僅十年、壹百年是這樣,壹千年、壹萬年以後還是這樣。任何企圖征服中國的國家最終都被中國趕跑了,丟盡了臉面,有的甚至被中國同化了。這個國家了不得,碰不得!” ?說這番話的,是個美國將軍,名叫威廉·迪安,美國陸軍第24師少將師長,他指揮的這支部隊在二戰期間堪稱驍勇,建樹頗多。迪安被美國總統杜魯門視為“所向無敵”的“王牌將軍”。 ?迪安出生於1899年8月1日,1922年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他在校期間就參加了後備軍官訓練團,並成為壹名陸軍少尉。1941年,美國正式參戰,充滿戰鬥熱情和“學院派修養”的迪安成為軍隊搶著要的“寶貴人才”,他很快被擢升為陸軍準將,不久又被任命為第44步兵師師長,軍銜少將。
?
美國將軍威廉·迪安 ?1944年,迪安所部開赴歐洲戰場,在巴頓麾下征戰德國南部和奧地利。由於德軍實施“焦土作戰”,盟軍進展並不順利。1945年春,第44師好不容易跨過萊茵河,卻在溫斯頓堡碰上壹顆“硬釘子”——德國第19集團軍,該部擁有包括“虎”式坦克在內的先進武器,他們希望沖開美軍的堵截,逃往巴伐利亞山區。面對優勢敵軍,迪安率部堅守陣地,第44師沒有讓德國人向山區靠近壹步。 ?最終,德軍在突圍無望的情況下,被迫投降。等到迪安去受降時,發現自己抓到的俘虜居然有3萬多人,比自己的部隊還多。此戰後,迪安被授傑出服務十字勛章。 ?二戰結束後,迪安被美國陸軍調到遠東服務。1949年10月,迪安被任命為駐紮在日本的第24步兵師的師長。
?
朝鮮戰爭爆發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李承晚當局在大田建立陪都,杜魯門急令麥克阿瑟調24師馳援。躊躇滿誌的迪安不相信朝鮮人民軍能跟自己過招,只帶該師第壹營(史密斯特遣隊)接防大田,放出大話“我很想嘗嘗平壤冷面”。
?
迪安被俘後 ?熟料17天後,24師便遭遇合圍,折損大半,馳援失利。他自己與部隊失去聯系,只身在山溝裏東躲西藏、艱難生存36天,被人民軍俘虜,成了朝鮮戰場上最高軍銜的美軍戰俘。 ?迪安被俘後,壹度沈陷於大限將至的恐懼,後來又抱幻想,認為強大的“聯合國軍”很快就會政府朝鮮,解救自己。但他沒有想到,“聯合國軍”在中朝軍隊的聯合打擊下,始終徘徊在三八線附近。 ?迪安獲救希望渺茫,加之他在戰俘營裏受到特殊照顧,也就隨遇而安,聽天由命了。1953年夏天,朝鮮停戰協議生效,雙方開始遣返戰俘。中朝遣返委員會在開城設宴為威廉·迪安送行。迪安酒後吐真言,說出了本文開頭所引的那段話。也許,放下武器,身份變成戰俘之後,其思索判斷才更趨客觀。 ?當年中美兩個對立國家直接搡撞的那場局部戰爭,是“氣多鐵少”和“鐵多氣少”的較量。最先入朝的誌願軍某部未及換發冬裝就躍進到朝鮮北部高寒山區,在壹次阻擊部署中整整壹個建制連都被凍死在陣地上。
?
迪安獲救希望渺茫 ?但每個戰士都保持著戰鬥姿態,百多支老式步槍瞄向他們受命封鎖的山下公路。見到此情此境的美軍,極為震撼,有人行了軍禮。 ?
朝鮮戰場 ?正是這種經得起大憂患、茍利國家生死以的浩然之氣,迫使對手不得不低下傲慢的頭顱。迪安所謂“這個國家了不得,碰不得”,既暗含著痛定思痛的無奈,也透露著敬畏歷史的情愫。 ?如今,朝鮮戰場的硝煙早已散去,威廉·迪安留下的醒世之言也被壹些人給拋之腦後。前輩的榮光不應成為我們陶醉滿足的資本,而更應成為激勵我們前行的標桿、不懈的動力。唯此才能無愧先烈、無愧歷史。 ?1950年10月19日,中國誌願軍入朝。10月25日,在雲山地區發動首次戰役,迫使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撤退至清川江。11月中旬,麥克阿瑟又發起新壹輪“結束戰爭”的攻勢。彭德懷命令誌願軍各部隊後撤30公裏,占據有利地勢,等待最好時機殲滅來犯之敵。11月25日,誌願軍開始了強有力的反擊。聯合國軍遭到沈重打擊,被迫退回到三八線以南。到1950年12月24日為止,中朝聯軍收復了北朝鮮三八線以北除襄陽以外的全部領土。
?
面對接二連三從前線傳來的壞消息,華盛頓陷入混亂之中。杜魯門說這是“迄今我們所遇到的最糟糕的局勢”。為了保持美國在朝鮮半島和整個遠東的地位,杜魯門在11月30日記者招待會上聲稱,“要采取壹切必要的步驟來應付目前的軍事形勢”,當被記者追問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彈時,他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這個消息嚇壞了追隨美國的盟友。雖然艾奇遜在當天就代表白宮發表了壹項聲明表示,有關核武器的情況絕不會因為總統舉行的壹次記者招待會而改變,但還是受到了英、法等國的抗議,他們擔心美國人正在“壹個不可思議的時間和可能出現最困難的戰略條件下,把他們拖入亞洲戰爭的深潭”。 ?英國首相艾德禮在12月4日飛往華盛頓與杜魯門面談,他們重申決不撤離朝鮮半島,但表示“準備遵循談判途徑,設法終止敵對行為”,“通過和平手段,來達到聯合國在朝鮮的目的”。
?
就在艾德禮飛往華盛頓的同壹天,誌願軍接到了毛澤東對朝鮮戰爭發展前途的看法和意見:朝鮮戰爭有可能迅速解決,但也可能拖長,我們準備至少打壹年。敵人有可能要求停戰,但是,美國必須承認將其軍隊撤出朝鮮,而首先撤到“三八線”以南,才能談判停戰。同時,毛澤東還指出,美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壹樣,諾言、協定都是不可靠的,故應從最壞方面著想。 ?杜魯門“不排除使用原子彈”的言論也讓許多亞非國家深感不安。
?
1950年12月7日,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向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轉交了壹份載有13個亞非國家提出的倡議條文的備忘錄,建議先在三八線停火,並舉行壹個與朝鮮問題有直接關系的各大國參加的會議,以便能進行協商。潘尼迦告訴章漢夫,“這是所有非歐美國家第壹次聯合起來提出的建議,這壹建議不能被認為是支持美國的。因此,如果中國宣布不越過三八線的話,將得到這些國家的歡迎和道義上的支持。” ?中國向來重視與亞非國家的友誼,把加強同這些國家的友好關系作為中國外交的基本立足點。但13國此次提出的“和平倡議”卻引起了中國的不滿。12月8日,周恩來派外交部亞洲司司長陳家康約見了印度大使館參贊,向他提出了四個問題:為什麽13國不反對美國對中國、對朝鮮的侵略?為什麽13國不宣言從朝鮮撤退外國軍隊?為什麽在美國打過三八線的時候,13國不講話?為什麽13國中還有菲律賓(當時菲律賓是向朝鮮出兵的國家之壹) 於是,13國提案被壹分為二,第壹案由13國提出,要求交戰雙方在朝鮮停戰,第二案由12國提出(菲律賓後來退出)召開國際會議商談停戰,劃分非軍事區,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遠東問題。12月14日,第五屆聯合國大會以五十壹票的多數通過了第壹個提案,而對第二個提案予以擱置。為了能夠“確定可以在朝鮮議定滿意的停火基礎”,會上還通過了成立“朝鮮停火三人委員會”的決議。
先停火後談判的主張在中國看來是敵人退守三八線以後,為了爭取喘息時間而玩弄的陰謀,美國停戰的誠意值得懷疑。中國對美國的懷疑不是沒有根據的,美國壹面在聯合國大會上同意先停火後談判,壹面在軍事上整軍再戰。 ?12月16日,杜魯門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要求美國人民為朝鮮戰爭作出“任何必要的犧牲”,同時決定設立國防動員局,擴大征兵計劃和軍火生產,要求將美國軍隊從現有的250萬人增加到350萬人,在壹年之內將飛機、坦克的生產能力分別提高五倍和四倍。在朝鮮戰場上,聯合國軍仍在積極構築工事,建立縱深防線和整頓部隊,準備恢復攻勢。
?
此時,中國在誌願軍是否越過三八線的問題上也進行了再三的考慮。彭德懷電告毛澤東建議第三次戰役暫不越過三八線,以便充分準備來年開春再戰。 ?但誌願軍止步於三八線將給政治上帶來不利。如果接受聯合國決議,就等於接受了聯合國把中國排除在外的事實。周恩來在後來的聲明中說,“凡是沒有中國的合法代表參加和同意而被通過的聯合國的壹切重大決議,首先是有關亞洲的重大決議,中國政府都認為是非法的、無效的。”而決議主張沿三八線停戰也是中國不能接受的。正如周恩來所說,美軍既已越過了三八線,因此三八線已被麥克阿瑟破壞而不復存在。
?
毛澤東在給彭德懷的電示中明確指出,如從12月初到整個冬季我軍都在休整,沒有動作,則必引起資本主義各國甚多揣測,民主陣營各國亦有些人不以為然,發生許多議論。如我軍……於1月上半月打壹個勝仗,爭取殲滅南朝鮮軍幾個師及美軍壹部,然後休整兩個月,準備春季攻勢,則對民主陣營及資本主義各國人民大眾影響甚好,對帝國主義則給以新的壹擊,加重其悲觀失敗情緒。
12月22日,周恩來發表聲明說,“我們堅持壹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及朝鮮內政由朝鮮人民解決為和平調處朝鮮問題的談判基礎,美國侵略軍必須退出臺灣,中華人民***和國的代表必須取得聯合國的合法地位……朝鮮問題和亞洲重要問題的和平解決,離開這幾點是不可能的”。 而在前壹天,毛澤東已經命令彭德懷“發動另壹次戰役”並“跨過三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