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特點是什麽?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制作工藝很成熟,彩陶數量繁多,占各類陶器總和的1/4。在陪葬陶器中,彩陶多達80%。
馬家窯的彩陶多為紅陶,分有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彩繪幅面很大,許多泥質細陶往往口沿、外壁都繪有花紋,還盛行內彩,紋飾繪於器物內壁。甚至壹些作為炊器的夾砂陶也有彩繪,極為少見。花紋繁縟瑰麗,富於變化而有規律。大多數的夾砂陶表面飾以繩紋,少數飾數道平行線、折線、三角或交錯的附加堆紋。馬家窯文化的陶器在造型上具有自己的顯著特點,器形有碗、缽、盆、罐、壺、瓶、杯等。
馬家窯文化彩陶上承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下接齊家文化。按時間先後可以分為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個類型。
這四種類型的彩陶各具特色。石嶺下類型的彩陶多瓶、罐、壺等,流行變形鳥紋、圓圈紋等;馬家窯類型多瓶、罐、盆、甕等器形,流行漩渦紋、弧邊三角紋,代表作有青海省大通山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等;半山類型的彩陶多小口直頸廣肩鼓腹雙耳壺等,流行紅黑相間的鋸齒紋、漩渦紋;馬廠類型器形與半山基本相同,流行變體人形等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