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商業地產越來越難做了?是因為電商沖擊的原因嗎?
現在行行都不是幾好做,爛鐵都掉價了,生意點會有幾好呢?如果隨便搞點垃圾都找到錢,到那時候才好做,房屋起得太多很多了,偏僻壹點都沒人住的。
我認為商業地產要分三塊來看,並不像題主所說,商業地產全部都越來越難做,也不是所有都受電商沖擊,下面我們具體來分析。
第壹種,傳統商業地產 ,百貨類的或者商業街類的,由於都可以在網上進行購買,價格甚至更便宜,收到的沖擊很大,越來越難做了。從2015年開始,電商對實體的沖擊越來越大。電商的優勢也很明顯,成本低,交易快,租金便宜,壹開始的沖擊性體現在壹二線城市,在大中型城市表現明顯,隨後也慢慢延續到了下面的三四線城市。現在走進商場,感受也很明顯,很多店都在打折,從壹開始的5% OFF到現在的50% OFF,可以說,電商大量蠶食了商業地產的空間。
第二種,不可替代型商業地產 ,諸如社區商業和餐飲類型的。這類盛業地產有強大的生命力,替代性比較差。社區商業重在便捷快速,網絡即時發達,時間上還是有差距。餐飲更是不可或缺,在大家註重吃的品質和享受的時代,前景很大。
第三種,線上和線下的融 合,開始註重互動和體驗的商業,也將引來新發展。比如小米京東淘寶也都在打造這類產品。
綜上所述,傳統商業確實受到了較大的電商沖擊,比較難做。餐飲等不可替代的產品還是有生命力的,線上和線下融合這壹塊,前景很大,是個趨勢,我認為會有壹些機會。
與從前的風光日子相比,國內很多商業地產覺得現在越來越難做,2019年3月,百盛在重慶的最後壹家門店關閉,同年4月,昆山百盛終止營業,12月,經營15年之久的煙臺百盛也正式關閉。除了百盛的關店潮以外,很多購物中心都面臨著招商困難、延期開業、運營無力等問題。
電商只是其中壹部分原因
很多人都說,商業地產難做是因為受到了電商的沖擊,由於近些年電商行業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從原來的在商場逛街消費、吃飯看電影變成了在家“葛優躺”,買衣服上淘寶,買電子產品上京東,餓了就點外賣,不再像以前那樣結伴逛商場,壹待就是壹整天。但是,商業地產難做僅是因為電商嗎?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網上零售額超過10萬億元,其中,實物用品消費達到8.5萬億元,占比超過85%,也就是說,電商的快速發展對零售百貨業的沖擊比較大,但是對於餐飲、休閑 娛樂 這樣的體驗式消費,購物中心依然是不可或缺。
房地產思維做商業地產帶來的困境
我國的商業地產是伴隨著房地產的快速崛起而發展起來的。各種大型的購物中心的建立,壹方面可以提高周邊房價,另壹方面也可以達成促進城市繁榮發展的政治目標。作為房地產開發的副產品,當前國內大部分購物中心的持有者都是房地產開發商,這些開發商們在房地產運營方面都是經驗豐富的大牛,但是,購物中心的經營方式和房地產開發大有不同,簡單的用房地產思維來做商業地產,勢必會撞到南墻,挑戰重重。
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說,追求的就是短平快,快速開發項目,快速進入市場,有時候房子的地基還沒打好,房子就已經售罄,實現資金的快速回籠,再進入到下壹個項目中去。但是商業地產需要長期的經營維護,投資回報比較緩慢,需要持續穩定的運營,未來帶來長期穩定租金收益。如果將商業地產和房地產壹樣,賣掉商鋪,實現資金快速回籠,會出現很多問題,商鋪出售會擾亂經營的整體性,房企將無法掌控商鋪的招商情況,帶來經營混亂的結果。早年間萬達的購物中心就出售過商鋪,短期內收回大量資金,但是後續出現了各種問題,有不少業主將萬達告上法庭,最後萬達還是選擇將出售的商鋪收回統壹管理。
商業地產數量過多,同質化高
在中國,每年都有大量的購物中心開業,17年新開業的購物中心有504個,18年達到了533個,19年僅上半年開業的就有近200個,大量購物中心導致數量過於飽和,競爭壓力增大,在壹些大城市的商圈,購物中心更是鱗次櫛比,而且,這些購物中心之間,同質化嚴重,各個購物中心之間大同小異,消費者容易產生審美疲勞。
專業的運營團隊缺失
壹個購物中心的開業,從前期的定位規劃,招商開業,到後期的營銷推廣,運營維護,需要壹個專業的團隊來操作。但是,在實際過程中,很多購物中心的運營者前期沒有相關的商業地產的經驗,從壹開始就定位不準,埋下了失敗的種子,比如不少購物中心想打造成高端的奢侈品商場,但是過高的定位和周邊的消費需求並不相符,最後商場空置率太高,難以生存。還有的購物中心,前期缺少規劃,壹般情況下,運營團隊越早介入越有利於商場後期的開業運營,因為壹個商業體的建成,需要應對後期多種業態的組合,在前期做好建築的設計,在細節之處把握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會給後期的運營提供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壹個優秀的運營團隊是商業地產成功的重要因素,現在,也有很多輕資產公司,專門提供運營管理輸出,幫助壹些沒有相關經驗的地產公司運營維護商業地產。
消費需求的改變
隨著90後,00後步入 社會 以來,消費的主流人群開始發生變化,消費開始升級,發生結構性的變化,文化、體驗式的非物質消費比例不斷提高。根據相關報告顯示,近三年內,體量在5萬平方以上的購物中心中,零售業態占比整體呈下降趨勢,而餐飲、生活服務、親子體驗、文創等業態整體呈上升趨勢,年均增長率達到4%-5%。換句話說,如果購物中心不做改變適應消費的變化,那勢必會走向下坡路。但是,在創新的過程中,也是充滿著不確定性,而很多商業地產的操盤者,即使有創新的想法,但是也擔心最終失敗而不敢付諸實踐。
總結
總體來說,商業地產之所以會越來越難做,其原因是多樣化的,電商的沖擊只是其中的壹個影響因素。
很多商業地產脫離了實際。去年跟深圳市某公司合作壹點小項目,去了他們公司幾次。他們公司在南山區某大廈,租了整整壹層。私下打聽了壹下,乖乖龍的東,嚇了壹跳,租金才250元壹個平方。再加上這麽多員工,有的甚至高薪得厲害。私下在想,TNND,這該多賺錢才能維持的住呀!
寸土寸金不是說來玩的,這個例子算是市內,地段好。但是這種思路越來越被某些開發商學習了,甚至有的根本就不是開發商,充其量是壹個二手房東。他們把某些老工業區承包了,搞壹次裝修,換“高新園”“創業園”之類的名稱,於是就開始三五倍的要租金,在那些本來需要註入資金的公司身上大肆刮錢。
門面越來越多,隨便開發壹個樓盤就多出很多門面以及商業地產,這還不包括整個的開發商業城。中國就是這麽多人,假如原來開100家店可以供應的話,現在開出來1000家店,那就是很多生意無法維持。而更大的問題是,會很多家庭為了娶媳婦,買房子,不但祖宗三代的錢都拿出來了,而且後續每個月支付的費用不少,那麽這些人的消費就降到最低,根本無法去給商業增加利潤。從這壹方面說,應該算房產挖個坑給自己埋了。
問題是,現在這樣好像看起來,無藥可解。
專的人做專業的事,什麽錢都想掙,市場不認可!
商業地產,被電商電了壹下,有點措手不及,這倒是真的,但這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兒了,商業地產越來越難做,這不是電商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需要重新洗牌的問題,新時代下的商業地產,已經不是單獨的大型商業商場,而是多元化的,就猶如手機來臨之後,PC電腦也受到了沖擊,但是PC電腦不會消亡,因為他還有屬於自己的商業價值。
商業地產也壹樣,它應用的領域,越來越多,傳統的商業地產是指的,商鋪,底商,商場,寫字樓,商住公寓,大概就是這些,但是因為電商的出現,所有可以標準化的產品,都可以在網上進行,那未來發展的趨勢,壹定是個性化爆發的過程,壹定是體驗為王的過程,這是商業地產的未來,什麽樣的情況下,需要體驗,需要個性化,這些東西就變得比較零星,變得不可以抓到,變得集中化。
例如酒店行業,如果還是得抱著,旅行社就是他們的生命源頭的時候,就錯過了俱樂部,錯過了那些喜歡戶外的人,他們將是未來主導,比如說做寫字樓的人,還在想這些些大公司,標準化公司,那就不對了,個性化的培訓,壹定大行其道,還有就是大型商業場,還在想著賣服裝,賣東西,那妳肯定會落後,大型商業綜合體壹定是要考慮到體驗,體驗類項目的占比,比如看電影,兒童樂園,餐飲吃飯,場景化應用,這些才是未來,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專業運營團隊運營團隊,再加上資本的力量,也就是說,未來商業地產,可能會引入基金模式,讓資本和專業化團隊,相結合,最後產生出壹大批真正的有能力的商業項目,已經在所難免了。
好了,就說這麽多吧!關於投資商業地產或買房,還有什麽其他的疑問可以隨時關註公眾號,樂福居,會有壹系列關於購房的小常識,等妳哦。
商業環境發生了變化,辦公環境也在變化,大家都可以在家裏辦公了,買商業的未來只會慢慢的,越來越不值錢。
對的
電商沖擊,肯定是原因之壹。但僅僅是之壹:
壹,商業地產發展太快,城市管理者沒有規劃,管理缺位,商業地產壹轟而上。比比皆是,形成了內圈。
二,商業地產是跨行業的學科,需地產人才、商業運營人才、營銷人才、 科技 人才等等,而商業地產發展太快,行業內人只能邊幹邊學,有些來不及學已被推到管理崗位。專業人才的嚴重缺乏是商業地產壹年不如壹年的主因。
原因還有很多,不是專業人士也不必都弄懂。總之,記住“壹鋪養三代”已成 歷史 ,“三代養壹鋪”已然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