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藝術火柴的研究過程

藝術火柴的研究過程

1669年,德國的煉金術士布蘭德·亨尼格從人尿中得到白磷,人們開始利用白磷取火,但是由於當時制取白磷比較艱難,所以至到18世紀末,白磷能夠大量制取,才出現了磷燭、磷瓶。磷燭:是在細小的玻璃管中放置壹小節蠟燭,燭底放置壹小塊白磷,將玻璃管密封後放在熱水中,使白磷熔化粘附在蠟燭上,使用時將玻璃管打碎,磷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著火而點燃蠟燭。磷瓶:是將白磷放在壹小玻璃瓶中,點燃後迅速熄滅,使瓶內壁附有壹層部分氧化的磷。另用小木條壹端粘附熔融的硫磺,冷卻後放置在金屬盒內。使用時將粘附有硫磺的小木條放進小玻璃瓶中沾取氧化的磷,與玻璃瓶塞摩擦著火。顯然這種“火柴”的安全性很差。直到1827年,英國的外科醫生沃克發明了摩擦火柴,這種火柴是在木條的端頭上浸塗氯酸鉀、三硫化二銻(Sb2S3)和樹膠的混合物,使用時將木條的頭部在砂紙上摩擦著火。這種火柴的著火效果不佳,安全性也差,使用的時間不長。到1855~1856年間,英國的藥劑師奧爾布萊特、瑞士火柴制造廠主倫德斯特羅姆、德國化學家博特格先後發明了現在仍然使用的安全火柴。現代的火柴是:火柴盒側面塗紅磷和三硫化二銻的混合物,火柴頭上的物質壹般是氯酸鉀、二氧化錳和易燃物如硫等。當兩者摩擦時,因摩擦而產生的熱,使氯酸鉀接觸的紅磷燃燒,並引起火柴頭上的易燃物燃燒,從而使火柴桿著火。

火柴就是在這樣既要易著火,又要安全兩相矛盾中經歷了100多年才被制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