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種主力身管炮全部有炸膛風險?
3種主力身管炮全部有炸膛風險
南亞某國陸軍壹向自我感覺良好,不過最近卻有點郁悶。這就是其長期對手方面,在對第壹批采購到的先進主戰坦克經過2年多的試用以後,反應極其良好,因此大手筆追加了訂單;導致這種世界領先水平的主戰坦克總量馬上就接近甚至超過500輛。?
這樣壹來,南亞某國陸軍原本最引以為豪的,同樣是進口的T90系列主戰坦克,不但在綜合作戰技能上不再有優勢,甚至連原本的數量優勢也壹並失去了。
正在這個節骨眼上,偏偏發生了壹次現役T90坦克的嚴重炸膛事故,造成了車長和炮手當場掛了;而位置靠前的坦克駕駛員也只剩下了半條命。
炸膛效果如此嚴重,說明這是壹枚實彈在T90主炮的炮膛內就發生了猛烈爆炸,而不是等炮彈發射後在炮管內飛行期間發生的爆炸;那樣只會炸裂前端的炮管,而不會把炮彈內部的乘員組近乎壹鍋端。
比T90出現炸膛事故更要命的是,在於該國的3種主力身管火炮,從正在研發的155牽引大炮到所謂引進合作生產的自行大炮,都是屢屢出現炸膛事故!連以前表現尚且算穩定的、進口的主力主戰坦克也出現了嚴重的炸膛事故。
等於說該國的主戰坦克和大炮幾乎商量好了壹樣的集體炸膛。俗話說事出反常必有妖;武器炸膛不新鮮,但是壹起出現炸膛事故就很不尋常了。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如此呢?
首先壹個,還是自研的大炮綜合制造技術不過關。這個不過關不單純是新設計生產的大炮本身不過關,更有可能是其自家仿制的大口徑炮彈的設計和制造同樣不過關。比如該國陸軍壹直想自產155口徑的主力牽引炮。
結果首批樣炮被生產出來以後,進行的首批次試射,就出了炮彈還沒有飛出炮口,就直接擊中了炮口制退器而引發了提前的爆炸,導致測試人員大面積的傷亡。
問題是出現這類自己炸炮口的現象,比單純炸膛的問題還要復雜。炮彈自己擊中炮口制退器,既有可能是大炮內部的膛線加工精度不夠,甚至是大炮本身的口徑設置就精度不夠,導致被發射的炮彈在炮管內部不能嚴格按照自身的縱軸旋轉起來。
像陀螺壹樣的穩定飛出炮管,再在空中穩定飛行數分鐘然後精確命中既定目標。更有可能是炮彈本身的外在的加工精度不足,甚至有可能是炮彈內部的炸藥澆築的重心也有問題,導致炮彈在炮管內膛線的擠壓和切割作用下發生不可預知的非標準旋轉擺動。
最終導致炮彈的前引信非規則的撞擊炮口制退器而引發提前的爆炸,由於搞不清到底是炮本身的問題,還是炮彈生產加工精度不足的問題,或者兩者都有問題;這樣就導致該國陸軍的自產155口徑大炮的計劃只能長期停滯。
項目被長期懸在半空而進退不得。雖然項目的發展可以無限期地拖延,但是日常的戰備壹天也不能耽擱。於是該國陸軍又決心對外引進現成的自行155大炮的技術,準備合作生產100門這類大炮。
不過萬萬沒想到的是,這種引進的大炮同樣不保險,在首批下線產品的試驗中,也差點把試射小組壹鍋端走!
原來對外引進這家,在造炮方面原本就是典型的二把刀,畢竟K9系列容易炸膛,以及容易在實戰中突然罷工,早就不是什麽國際新聞。早知如此,幹嘛非要找到這麽壹個半瓶水的合作夥伴?而好了,連過去整體表現。?
最為穩定的蘇式坦克炮都發生了毀滅性的炸膛事故。所有的牽引炮、自行炮和坦克炮隨時隨地都會炸膛,不用說實戰,就是平時訓練都傷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