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初級農產品的價格是怎麽形成的哦

初級農產品的價格是怎麽形成的哦

摘要: 我國加入WTO後,農產品貿易將在WTO多邊貿易框架下進行,並遵守相關協議,本文利用貿易競爭力指數測度了我國農產品最近幾年的競爭力,得出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還普遍不具有競爭力;充分利用《農產品協議》下的農業補貼政策對農產品進行補貼、加大對農業扶持的力度是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世界各國保護農業的普遍做法,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了相應的補貼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 國際競爭力 TC指數 農產品補貼 建議

我國加入WTO後農產品的貿易將在WTO多邊貿易體制框架下進行,並遵守相關協議的規定,專家普遍認為我國農產品在加入WTO後將受到壹定沖擊。盡管2002年加入WTO對農產品的沖擊並未象預料的那麽明顯,但是長期來看,我國農業在仍保持目前水平情況下,加入WTO對農產品的沖擊是必然的。入世的第三個年頭(2004年),我國已經從農產品凈出口國轉變成為農產品凈進口國,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由於競爭力弱勢而受到的沖擊已開始顯露,農業需要扶持是不容置疑的,也是世界各國普遍的做法。針對農產品具體競爭力弱勢,尋求有效的補貼方式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壹、我國農產品出口現狀

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農產品進出品貿易在整個進出口貿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順差是我國國際貿易順差的重要來源,1996~2001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順差總額分別為34.29億美元、50.02億美元、54.73億美元、53.3億美元、44.4億美元、42.29億美元。近幾年來,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呈現如下特點:

(壹)農產品出口增長速度慢,占出口總額比重不斷下降

從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農產品生產量第壹大國,但我國農產品出口比例卻不斷下降,從2000年的6.3%直線下降到3.9%(見表壹)。其原因在於,我國農產品出口額增長幅度有限,遠遠不如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增長, 1980至2000年,中國農產品出口以平均每年6.8%的速度增長,而同期工業品出口的平均增長速度則達到17.4%。

(二)農產品出口開始由順差變為逆差

2004年盡管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額雙雙增長,但進口增幅大大超過出口增幅,由上年順差轉變為逆差,變為農產品凈進口國。具體表現為:

1、土地密集型大宗農產品出口明顯下降,進口大幅增長

糧食(不包括大豆)出口明顯下降、進口大幅增加,呈凈進口格局,由上年凈出口1991.7萬噸轉變為凈進口495.8萬噸;食用油籽進出口雙下降,食用植物油進出口雙增長,貿易逆差擴大;棉花、食糖進口增長,出口下降,貿易逆差擴大。

2、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進出口雙增長

蔬菜、水果進出口雙增長,均為貿易順差;畜產品、水產品進出口雙增長,畜產品貿易逆差擴大,水產品貿易順差擴大。

二、我國農產品貿易競爭力分析

測度貿易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壹種指標就是貿易競爭指數(TC指數),也稱貿易專業化系數(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表示壹國進出口貿易差額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

TC指數=(出口-進口)÷(出口+進口)

指數越大表明競爭力越強。

WTO《農業協議》適用的農產品範圍包括HS(協調制度)前24章除魚及魚產品以外的所有產品,以及另外單列25種產品。我國自92年以來使用與國際接軌的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簡稱HS制度),因此,為了統計和計算方便,筆者使用按HS協調制度統計的前24章商品進出口數據,所計算出的TC指數見附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如果我們以0.5作為競爭力標準,2002年只有01、05、07、10、16、19、20、22章(***8章)的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以0.4作為標準的話,僅增加09和21章的產品,大多數產品的TC指數還不足0.4,可見在國際市場上我國大部分農產品不具有競爭力。

(壹)分析我國農產品TC指數,我國農產品競爭力呈現以下特點:

1、勞動密集型初級產品如畜產品、水產品、蔬菜、水果,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優勢,表中第1、5、7、20章則屬於此類。

2、土地密集型種植業(主要包括玉米、小麥、大豆、棉花、油料、油料作物)和大宗商品(如食糖、可可及可可制品)國際競爭力低下,如表中的第12、17、18章。

3、加工制成品及非食用農業原料國際競爭力低下,如表中的第三類、第14和23章。

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呈現如此特點是與我國資源稟賦狀況密切相關的。從土地、資本和勞動力三大要素狀況進行比較,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但人均資本和土地擁有量卻無法與其他國家相比,不僅如此,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呈現出加速下降的趨勢。因此,相對而言,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尤其是食品在出口中占有較大優勢。總體來看,畜產品、水果和蔬菜產品的競爭力總體水平要高過我國大宗農產品的競爭力,特別是較少依賴土地、較多耗費人力的水產品、蔬菜、水果等鮮活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較強,我國絲類產品、淡水產品、蔬菜和茶葉在國際市場有較高的占有率。而屬於典型資本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產品的豬、牛、羊等大牲畜飼養,劣勢十分明顯;食品中的乳品及蛋品、糖、糖制品及蜂蜜、飼料(不包括未碾磨谷物)的出口也不占優勢。此外,由於我國農業科技總體水平落後,農業科技貢獻率低,農產品的附加值小,因此在國際市場上適應能力不強,很容易遭受貿易壁壘的阻礙。

(二)從具體產品來看

1、糧食

糧食產品多為土地密集型產品,而我國是土地稀缺的國家,農業生產以精耕細作為主,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機械化程度還較低,盡管糧食單產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這種勞動力密集的生產方式已不能適應谷物生產發展,小麥、玉米、大豆等主糧品種的競爭力較小。盡管2003年我國糧食出口創歷史新高,達2200.4萬噸,凈出口1615.9萬噸,但從長期看,我國糧食並沒有比較優勢,從確保糧食安全、節約土地資源等角度看,我國的糧食生產以滿足國內市場為主,今後不可能也不宜大量出口,相反,糧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產品的進口還會增加。

2、具有優勢的非糧食產品

非谷物優勢產品主要有花生、茶葉、蔬菜和水果、水產品以及肉類總計,尤其是蔬菜和水果、水產品均屬於大類產品,所涉及範圍較廣,我國優勢十分明顯。

但我國優勢農產品出口過於集中,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加入WTO之前,遭受進口國對我國農產品實施的緊急限制進口措施;加入WTO後,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優勢充分體現出來,但是,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次數明顯增加,商務部2003年進行的壹項調查顯示,89.7%的食品土特產和畜牧產品出口行業受調查企業稱受到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82%的企業稱減少了市場份額,而35%的企業則被擠出市場。

3、不具有優勢的非糧食產品

該類產品主要包括飼料、食糖、煙草、豬肉、牛肉、羊肉、動植物油、棉花和奶。盡管從肉類總計的角度來看,我國具有微弱的比較優勢,但在牛、羊、豬等大牲畜生產上並不具有優勢,禽畜產品出口在我國農產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較低,這主要是因為我國飼養業仍以家庭飼養為主,並未形成規模。

(三)從出口結構來看

我國以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較小的初級產品為主,初級農產品比重達到80%,深加工產品僅有20%,而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荷蘭初級農產品與深加工產品出口的比例分別為25%和75%。另據有關方面分析測算,發達國家農產品的加工品占其總生產量的90%以上,加工轉化後產值增加2-3倍;而我國農產品加工品只占其總生產量的25%左右,加工產值只增加30%左右。

從附表,97-02年類章產品TC指數的變化來看,除了第10章的TC指數有較為明顯的增長外,絕大部分的產品TC指數是不斷下降的,這說明如果農產品國內支持和保護力度不變的情況下,農產品的競爭力是無法靠自身的改進來提高的。

正因為我國農產品具有以上特征,在國際市場上有以下劣勢:

1、對市場需求的適應能力不強

對市場需求的適應能力亦指農產品滿足市場需求的應變能力。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可以由很多因素決定,如消費者收入、消費傾向、農產品品種和質量等,所以,針對不同層次的消費者生產不同農產品滿足市場的需要,才具有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但是,我國長期來,農產品品種的單壹,檔次單壹使得農產品缺乏市場適應能力,壹旦對方國實施貿易壁壘的阻礙,我國農民就收到很大損失。

2、對市場的占有能力不強

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主要靠傳統的價格、質量取勝,還沒有形成品牌競爭力。在我國目前農產品市場出現買方市場的情況下,優質的服務、豐富多樣的營銷方式也成為占領市場的重要因素。壹旦形成品牌競爭力,價格和質量成為次要的因素,農產品品牌的品質、信譽成為主要因素,對市場的占有能力也加強了。

三、我國農產品補貼政策建議

有測算顯示,每壹萬美元的農產品出口,可以創造28個就業崗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我國農產品出口每年直接解決中國1600萬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農產品出口已經成為壹些地區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象山東煙臺、濰坊等地區,農民增加的收入中,大概有三分之壹到壹半來自於農產品出口。2005年,我國農產品關稅水平將降至15.35%,而世界農產品關稅平均水平為62%,我國將成為世界上關稅最低的國家之壹,農產品貿易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壹旦貿易逆差持續增長,勢必會對中國農業和農民就業帶來不小的沖擊,因此,努力尋求有效的方式,用足用好WTO“綠箱補貼”和“黃箱補貼”政策,培育我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是必須的。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曾對糧棉等農產品實行較大力度的價格和流通幹預政策,但是這種幹預在壹定程度上具有保護性補貼性質,是有違WTO規則的。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也連續出臺了減免農業稅、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大型農機具補貼和水稻最低收購價等壹系列農業補貼和支持政策,對調動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恢復性增長起到重要政策支持和引導作用。結合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狀況,筆者認為農產品的補貼還應著幾方面傾斜:

1、補貼要向提高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能力傾斜

從產量來看,我國主要農產品如糧食、水果、肉類、奶類的產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但是,從農業總產值特別是農產品加工產值與出口創匯等指標來看,我國和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巨大的差距。前面已經分析了,具有勞動密集型特點的農產品如蔬菜、水果、園藝產品、肉類產品我國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但是其加工制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不足,而這些初級產品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國際市場供求的變化很容易對其造成很大的沖擊,從而應對國際市場的靈活性不足,在這壹層面來說提高加工能力可以分散出口風險,滿足國際市場多方面的需求。

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大都在2.0-3.7:1以上,而我國卻只有0.43:1,以食品為例,發達國家食品工業的產值是農業產值的1.5-2倍,而中國還不到1/3,足見我國農產品加工的潛力。提高農產品的加工能力、延伸農業產業鏈,是提高農產品經濟效益、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2、補貼要向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傾斜

我國傳統的農產品具有典型的初級產品性質,科技含量低,在國際市場上以價格取勝,從長遠看,要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必須走科技科教興農的道路。首先,科技是質量的保證,我國相當部分農產品的質量不能達到日益提高的市場需求水準,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綜合優質率約15%左右,其中糧食產品的優質率壹般在10%左右,嚴重影響了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其次,科技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以美國的玉米為例,從1975到1994年的20年裏,其播種面積沒有明顯的變化,但是產量卻增加了四分之三;單產從每公頃5460公斤上升到8830公斤,這與美國的機械化和專業化分不開的。目前美國等發達國家,玉米正向專用型、高附加值型方向發展,如高賴氨酸、高油、高色安酸等玉米品種的開發在美國已經取得很好的發展,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同時,由於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較低,增加農業科技、資金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出將十分突出。

前面已經分析了,我國人均土地資源相對比較貧乏,要提高收益,必須依靠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出價值。因此,推進農業科技革命,促進傳統技術和高新技術結合,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農產品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產品的向高品質、高科技的轉變,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農產品的提高競爭力的另壹途徑。

3、補貼向提高勞動者素質傾斜

科技成果的運用和加工能力的提高都要依靠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低素質的勞動力數量是阻礙農業比較優勢發揮的壹個重要因素[1]。劉擁軍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壹文中利用回歸模型分析了高素質勞動力對農業比較優勢的影響,就具體產品而言,高素質勞動力對谷物、油料、棉花具有顯著性的正影響,對肉類也有正影響。因此,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是保持農產品比較優勢,進而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農業發展中只有高素質的農民,才能領會、掌握、應用高科技的產品和技術,在這方面,可以組織開展農民培訓教育,實現科技下鄉,農民的技術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也就有了保證。

4、補貼要向為農產品出口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傾斜

我國加入WTO後,農產品市場進壹步對外開放,國內、國際市場相互影響不斷加深,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傳統的質量價格競爭已經不具有優勢,建立完善的營銷和促銷網絡、實施品牌戰略是農產品立足國際市場的關鍵。目前我國農產品出口中年出口低於100 萬美元的中小企業占全部出口企業總數的 70% 以上,這些企業進入農產品出口市場時間短、經營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信息渠道不暢,同時,國際農產品市場瞬息萬變,進口檢驗檢疫要求等技術性貿易壁壘增加,能否及時迅速準確掌握信息已經成為擴大農產品出口的壹項關鍵工作,而獲得這類信息,對每個企業來說是其成本很高,因此,特別需要政府部門提供農產品出口政策、市場方面的信息。

總之,在實施農產品補貼政策時有所側重,引導資源合理配置,使政策起到調整農產品產業結構優化的指揮棒作用,最終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品牌競爭力;同時,補貼應為進壹步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擴大農產品銷售提供信息和服務支持。

參考文獻

1、 中國農業信息網,2004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分析(農業部)

2、 中國經濟信息網,2004年中國行業年度報告

3、劉擁軍,2004,《世界農產品貿易中的比較優勢》

4、劉春香、閆國慶、陳麗靜:《我國農產品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的實證分析》,載《國際貿易問題》,2004(4)

5、王曉英、王素梅:《入世後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研究》,載《生產力研究》,2003(1)

6、黃漢權等:《加強農業保護,提高我國農產品競爭力》,載《經濟研究參考》,2004(74)

7、柯炳生:《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理論、現狀和政策建議》,載《農業經濟問題》,2003(2)

8、程國強:《WTO農業規則與中國農業發展》,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9、唐正平,鄭誌海:《入世與農產品市場開放》,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 2000

10、楊鵬飛等:《WTO法律規則與中國農業》,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0

11、丁學東:《世界貿易組織與農業政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4

12、劉力, 蒙慧:《WTO與中國農業發展對策》,中***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1

註:表中的類章為:第壹類 活動物;動物產品;01章 活動物;02章 肉及食用雜碎;03章 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及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04章 乳品;蛋品;天然蜂蜜;其他食用動物產品;05章 其他動物產品;第二類 植物產品;06章 活樹及其他活植物;鱗莖、根及類似品;插花及裝飾用簇葉;07章 食用蔬菜、根及塊莖;08章 食用水果及堅果;甜瓜或柑桔屬水果的果皮;09章 咖啡、茶、馬黛茶及調味香料;10章 谷物;11章 制粉工業產品;麥芽;澱粉;菊粉;面筋;12章 含油子仁及果實;雜項子仁及果實;工業用或藥用植物;稻草、稭稈及飼料;13章 蟲膠;樹膠、樹脂及其他植物液、汁;14章 編結用植物材料;其他植物產品;第三類 動、植物油、脂及其分解產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動、植物蠟;15章 動、植物油、脂及其分解產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動、植物蠟;第四類 食品;飲料、酒及醋;煙草、煙草及煙草代用品的制品;16章 肉、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及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的制品;17章 糖及糖食;18章 可可及可可制品;19章 谷物、糧食粉、澱粉或乳的制品;糕餅點心;20章 蔬菜、水果、堅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21章 雜項食品;22章 飲料、酒及醋;23章 食品工業的殘渣及廢料;配制的動物飼料;24章 煙草、煙草及煙草代用品的制品;)

作者簡介:張詠華,女,現南開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系03級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服務貿易

張勝民,女,現河南大學經濟學院講師 研究方向:財政與稅收理論

聯系方式:天津市南開大學20宿435,郵編:300071 電話:022-23505326